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釋寬慧)▪P2

  ..續本文上一頁像毒樹一樣,從樹根到枝葉全都是毒,連吹拂毒樹的風吹到你身上都會使你中毒,你還完全不覺得,還覺得蠻爽快。故學人當于須臾之間,不應近惡友,妨礙修道,是貪瞋癡之所住處,有智之人當舍之如毒樹。作爲修行者若沒有分辨的能力,就會被其所轉,帶入惡道,豈不悲哉?區分善知識與惡知識就看是引導厭離世間,還是引導貪著世間;是引導走向解脫,還是引導輪回生死;是引導成佛,還是障礙成佛。

  人身難得,如優昙花,我今已得;如來難值,過優昙花,我今已值;清淨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人命不停,過于山水,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今生得到暇滿人身,遇到甚深佛法,並有因緣出家,圓頂方袍,僧相現前,實屬不易。故在修學這條路上,親近善知識是修道的根本,因善知識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認真抉擇,自修其心,慎莫放逸,于道有益當親近,于道相違宜遠離。善知識就是佛法和我們之間的橋梁,真正要體悟佛法,善知識猶如一條路、一座橋梁,順著他的指引,能夠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將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論體系與浩瀚無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教示,讓我們能夠明白人生的真相,領會佛法的真義,從根本上下手。所以說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重要資糧。

  叁、 親近善知識的態度和方法

  善知識對于修學有如此大的殊勝利益,經過審察後,決定親近善知識,就要如理承事。那麼作爲修學者要如何親近呢?佛陀告訴我們求善知識,身心不生疲倦,見善知識,不生餍足,問善知識,不憚勞苦,親近善知識不退轉,供養善知識沒有間斷。在親近過程中,作爲弟子應具叁要,應生善心,離叁過,具六想。

  (一)弟子須具叁要

  不僅善知識需要嚴格的德相,做弟子的也要有嚴格的標准。在聖天菩薩著的《中觀四百論》中提出:“正住具慧,希求爲聞器。”作爲弟子要具此叁要,方可依師而修學。

  1.正住:對于任何教派、宗派、傳承不生偏執,對于佛所說的法能信順受持,現在有些人偏重戒律而貶低學教理的;學顯宗的,貶低學密宗的;學大乘的,貶低南傳小乘的。要知道一切經論,皆是佛依不同衆生的根機而施設,不應生個人的偏見,而缪解佛意。對學習佛法的人來講,正住是非常關鍵的。

  2.具慧:修學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善于觀察尋找真正的善知識,一旦認可,終身依止,不因任何違緣而舍棄;如果不具備智慧就似是而非,分不清邪與正。因此,學佛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智慧,這智慧即正見,以智導行,速能成就佛道。

  3.求法義:弟子對于佛法要有爲法忘軀的精神,好樂佛法之心。佛爲求半句偈而不惜生命,想想我們,今天不費鉅勞。值遇佛法,心中應生難遭遇想,好好珍惜今生的所得,現前所擁有的一切。如果對佛法不生希求心,遇到再好的善知識,即使佛陀再來,也無能爲力。

  以上這叁個叫聞器,即具有聽聞佛法的條件。弟子要對法和法師尊重,若不對法和法師産生尊重心,就無法修成任何一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若如是者可攝爲四,謂于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與法法師起大敬重。棄舍惡說,攝取善說。”第一是對佛法有廣大的希求心;第二是聽佛法時,要善住其意,也就是正住;第叁是對法和法師起大敬重;第四棄舍惡說,攝取善說,也就是具慧。這四個是佛弟子的合格標准,即弟子的德相。所以,作爲修學者,須具以上叁要,作爲修學的前提,才不至于走入邪道,迷失方向。

  (二)弟子應發善心

  善知識是修學成就的增上緣,在親近善知識時,作爲弟子應以二十一種善心依止善知識。《華嚴經》雲:

  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僮仆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順象心,恒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旃荼羅心,離憍慢故;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顔色故;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9〕

  弟子承事師長應和睦相處,恭敬依止。如大地承載萬物般,毫無懈怠疲厭。以一顆孝子之心對待師長,不違背師長的教誡。古德雲:我慢高丘,不出德水。若自覺功德高于師長,便很難虛心接受師長的教導,不可能生起修行功德,故應以謙下心依止,身心調柔。如《真心直說》中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10〕我們應當了知作爲弟子應如大車載重一般,無論師長交與的事情如何艱巨繁重,無厭煩心,無有疲倦、不厭其煩地依教奉行,受持師長的意趣,依靠信心與精進承事師長,如擺渡之船,無論來往多少遍,永不嫌棄疲厭。

  總之,作爲弟子應以如上之心去親近善知識,才能于修法上有益,才能在善知識的教導下,迅速增長自己的善法。

  (叁)于善知識處聽法應離叁過:

  修學者要真正學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實利益,應精進斷除叁種過失。

  1.若器倒覆:謂喻成見具足的有情,雖然身在堂內,由于成見,法水難以灌入。猶如盆器倒覆,雨水下得再大,也無法裝入盆內。具足成見、我慢貢高的人,雖然聞法,法水不入,難得法益。所以親近善知識聽法時,應放下個人的成見,方受法益。

  2.縱然向上然不淨潔:謂喻邪見衆生雖能聽法,然而用世間種種不究竟的觀點,加以妄自評判。即便接受佛法,由于邪執,理解錯誤;或爲了名利,亂傳邪見滲入的道法,欺诳衆生。

  3.雖淨潔若底穿漏:此類衆生雖聽聞佛法,然而僅是熏習而已,並未加以思維真實受用,猶如盆底穿漏,難蓄法水,不得實益。有些人雖然聽法亦無邪見,但精神不集中,開小差,或聞後不思維,于法師所說法義不能牢記,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如此之類即是盆底穿漏,難蓄法水,不得實益。

  是故聽聞佛法應在善知識處善聽,谛聽,善思念之如是而行。真正從善知識處學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實利益,作爲學法者對于以上叁過,應勵力斷除。

  (四)于善知識生六想

  1.于自安住如病者想:觀自己無始以來具足貪瞋癡等煩惱重病,于自己生起病人想,若不醫治危害累劫,生死流轉無有停息,苦不堪言。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須依名醫;遭到怨敵、強盜、野獸等恐怖危害時,須依止友伴;去海中寶洲取寶的商人,須依商主;想到達河對岸的船客,須依止舵手。同樣,要擺脫生死煩惱的怖畏,必須依止善知識。

  2.于說法師住如醫想:當觀善知識能給予法藥治療我等煩惱重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智者應無懈。故對善知識生良醫想。

  3.于所教誡起藥品想:善知識說法教誡我人,爲對治我人的病苦,應生難遭遇想,只有依藥去服用,才能身心安康。故對善知識教誡之法起藥品想。

  4.于殷重修起療病想:若聽聞佛法不能修行對治,煩惱之病,生死過患,永不能除,故聽法應起殷重心。如《法華經通義》雲:“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11〕故對善知識所說之法生療病想。

  5.于如來所住善士想:善知識代佛宣法,若作佛想,就會生起極端恭敬之心,于法生難遇想,而能隨順受持。印光大師雲:“于叁寶所,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全無恭敬,全無利益。”故我們對善知識應生佛想。

  6.于正法理作久住想:修學者求法,不但爲了自利,還要利他,作如是思維,我于善知識處聽來的法,對自己負責,對衆生負責,能夠續佛慧命,令正法久住,廣利有情,使一切衆生,脫離生死苦海,永免輪回,讓他們都能得安樂,時刻銘記“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的教誨。

  親近善知識,就是一個發心,最主要是態度誠懇,方法得當,發無上菩提心、清淨心、慚愧心。真正親近一位善知識,要將自己的身口意向他報告、向他打開,是一種校正、一種鼓舞。具此心才能與法相應。

  四、 日常生活中如何發現善知識

  諸佛菩薩皆因善知識而得以成就,那麼作爲修學者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發現善知識呢?智者大師《摩诃止觀》卷四記載有叁種善知識:一者外護善知識;二者同行善知識;叁者教授善知識。

  (一)叁種善知識

  1.外護善知識

  外護是指僧侶以外的在家人﹑緣族親﹑檀越等,爲護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給出家人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來助其安心用功辦道,或盡心護持佛法的弘揚。出家修學佛法,如果沒有外護善知識,想要有所成就那是很難的。試觀生活起居皆是居士供養,故要將身心安于道業上,才能報衆生恩。

  2.同行善知識

  同行就是好的同學﹑同事﹑同參道友,在修學的道路上,能以種種方便善巧來促進你,精勤修學;當你放逸時,能在旁邊提醒幫助你;當你迷失時,能設法引導你;當你病痛時,能不舍棄,耐心照顧你;當你成功時,能歡喜贊歎你,在修學路上更進一步,同行善知識能夠助我們早日成就道業。

  3.教授善知識

  教授者即精通佛法,能宣說般若,能示以正道,善巧方便演說一切佛法,使能解決生死大事。

  總之,此叁種善知識,是修行入門的基礎。外護善知識,在物資上四時供養,令行者身安;同行善知識,在修行路上處處給予鼓勵與提攜;教授善知識,能夠幫助開顯上乘修法,直入真性。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雲:“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

《淺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釋寬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