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12〕故善知識是修行途中所有激流暗礁的過來人,引導我們避開重重陷阱,順利向成佛前進。
(二)善知識的體現
善知識沒有固定的界限,由以上叁種善知識,使自己對佛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此時善知識不僅僅局限于出家衆,而是對己在修學路上,有所啓發的一切衆生,皆可稱爲善知識。孔子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如善財童子的五十叁參,他以一個孩子的好奇心出發,經文殊菩薩的指引,明白了人生的道路,要發菩提心,造福人間,利樂有情。以此爲宗旨,不辭千辛萬苦爬高山﹑飄大海﹑闖王宮﹑進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參拜了五十叁位善知識。無論是大到國王﹑大臣﹑航海家、商人、音樂家、醫藥家,小到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他都一一去參訪。讓我們先去看看《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是如何去參學的,下面舉叁個事例來說明,也可以學習一下善財童子是如何參訪善知識。
1.善財來到樓閣城向婆施羅船師學習:作爲修學者要有正確的方向目標,要有堅強的毅力,不爲巨浪嚇倒,不因暗礁而畏退,朝著星宿指引的方向,才能到達目的地。善財經婆師羅的教誨,懂得從煩惱深淵到達菩提彼岸,以正見作導航。
2.參拜鞞瑟胝羅居士:善財南行來到善度城,向居士學習,寂然沈思,觀照自心,隨時打掃思想上的邪知邪見,如此才能身心自在,得法自在。善財在這打掃廁所的實踐中,證悟出菩薩行的根本真理,不斷清除叁毒。
3.參拜德生童男有德童女:善財來到妙意華門城,向童男童女學習到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相存,無有好壞。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善財領會到,有爲的幻化,無爲的真理,感到遍身輕松,內心寂靜,智慧廣博。
善財因此從他們身上不管是思想上,還是道德技藝上,領會到活生生的佛法,學到書本所沒有的知識。可見一個人不能如井底之蛙,將眼光局限于某一點上,而應站在山頂,打開視野,將眼光擴大,放眼看世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小事,乃至于世界萬物微細處,都是自己參學的榜樣,如此才能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善知識以身體力行的教育,常帶一顆慚愧心、虛心求學的心,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正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善財帶給了我們啓發,他是如此低下地向一切善知識請教學習。作爲我們在日常生活又如何去發現善知識呢?以下從叁大方面來闡述:
(叁)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發現
善知識1.做人態度上的善知識:現實生活中善知識的表現各有不同,有些善知識表現在外,處處爲他人著想,時刻做利益衆生的事業;有些善知識,直言相勸,引導身邊的人;有些善知識,時刻爲他人排憂解難,當病痛時,給予安慰與照顧。
2.待人接物上的善知識:有些善知識,看見朋友貧窮困窘,盡力幫助,不計報酬;有些善知識,與人交友,心包太虛,唯在佛法上增益;有種善知識,與道友精進相惜,法上共增益;有種善知識,將感恩刻在石頭上,將仇恨寫在沙灘上,相互感恩。
3.處世風格上的善知識:有種善知識,處世以和爲貴;有種善知識,見對方偏離正道,設法令其舍邪歸正。有種善知識,看到對方懶惰,不理生計,勸他勤于勞作,一點一滴做好身邊的每件事。
由此可見,善知識無處不在,只要用心觀察,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人事都是善知識,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人是生活在群體當中,必定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在交通、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系很密切,對我們的影響是無孔不入。如果不能夠正確地認識惡友及惡法,就很容易隨波逐流,想要學佛進步確實很困難。古人說“見賢思齊”,只有通過親近善知識、善友,努力營造周圍的修學環境,學佛才能上路,並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得到增上。讓我們打開智慧的雙眼,學會善于發現周圍善知識的優點,提高自己的品德,涵養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穩、行爲規範,漸與佛菩薩接近。
五、親近善知識對修學的意義
父母生養了我們色身;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和學問;而善知識教給我們佛法,讓我們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學人要時刻憶念善知識的恩德。《華嚴經》卷十叁中說:
善知識者能救護我,令我不墮一切惡趣;善知識者,能引導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識者,能顯照我,令我了知諸夷險道;善知識者,能開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奧義;善知識者,能曉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善知識者,能誨谕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識者,能勸誘我,令我普見叁世法海;善知識者,能教授我,令我得與衆聖集會;善知識者,能增長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13〕
要聽聞正法必須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是成佛的燈塔。所謂“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外在有善知識的攝受,內在要自己精進努力,若一向依仗善知識乃得解脫,無有是處。今生能幸遇佛法,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大覺佛陀的善知識,聽聞無上如來聖法,也得到了修學圓滿教法的條件,如果自己不珍惜,不去修學,從何得到聖果呢?因此,要學佛法,得到證悟,不僅僅是善知識的問題,更主要的還是自己。佛陀給我們指出了解脫之道,是否能到達涅槃彼岸,就要看自己的了。
修學者在修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思維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要思維生命的無常。明代大學士文嘉寫的一首《明日歌》:“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明日複明日,想想我們有多少青春可以這樣耗下去?看到死亡頻頻在身邊發生,不知道自己生命中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心中感慨良多。所以應發心、精進、用功從當下做起,從自己做起,這才是最重要的!把握當下才是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這個基本原理深刻的體會,依著善知識的教授教誡行持,在心地上精進用功。按照聞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不斷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發無上大菩提心,弘揚正法,令正法久住,續佛慧命,走解脫成佛之路。通過學修佛法,把我們的心與法界融爲一體,這才是親近善知識的真正目的。
結 語
在這漫長的修學曆程中,親近善知識是關鍵,通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堅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識的提攜呵護下,才能樹立起正確的正知正見。善知識就如黑暗中的燈炬一樣,照亮修行人的道路,依善知識的開示,能見到自心無明黑暗中隱藏的佛性寶藏。《宗鏡錄》雲:“猶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14〕唯有親近善知識,才能聽聞正法,由此引發般若。佛陀大智者,皆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悉免生老病死。佛尚且是因親近善知識而成就,何況是我輩凡夫呢?若無善知識指引教授,將會迷失在浩瀚的法海中,所以當親近善知識。
主要參考書目:
1.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
2.北涼·昙無忏譯:《大般涅槃經》。
3.唐·玄藏譯:《瑜伽師地論》。
4.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
5.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6.索達吉堪布講:《入菩薩行論》,五明佛學院印。
7.益西彭措堪布講:《如何依止善知識》,五明佛學院印。
8.《閩南佛學》(第四輯),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版。
〔1〕《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藏》第9冊,第60頁。
〔2〕《恒水經》卷一,《大正藏》第1冊, 第817頁。
〔3〕《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2冊,第510頁。
〔4〕《楞嚴經疏解蒙鈔》卷六,《卍續藏》第13冊,第699頁。
〔5〕《宗鏡錄》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冊,第589頁。
〔6〕《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大正藏》第30冊,第417頁。
〔7〕《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六,《大正藏》第10冊, 第358 頁。
〔8〕《正法念處經》卷叁十,《大正藏》第17冊,第176頁。
〔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十七,《大正藏》第10冊,第421頁。
〔10〕《真心直說》卷一,《大正藏》第48冊,第999頁。
〔11〕《法華經通義》卷一, 《卍續藏》第31冊,第532頁。
〔12〕《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大正藏》第48冊,第350頁。
〔1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十叁,《大正藏》第10冊,第722頁。
〔14〕《宗鏡錄》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冊,第586頁。
《淺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釋寬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