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离心之浅谈(释海宣)▪P3

  ..续本文上一页间仅剩的二三十年,还要吃饭、作务、玩乐,所余时间实在寥寥无几,难道还不该珍惜分秒,为无尽的未来考虑吗?

  其次,死期不定。如果说我们能掌握死期,那么即使如上面所算只有几十年的修学时间,也仍然可以先享受几年,然后用最后几年来精进努力。然而事实并非这般,我们根本无法预知死期。多少年青人在满怀壮志时就英年早逝,甚至有些在襁褓中便夭折了。试问有谁能肯定自己明天一定活着?《因缘品》中云:“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18〕龙树菩萨也说:“寿命害多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中,能得觉醒真稀奇。”〔19〕命系呼吸间,实如旷野上之残烛,东南西北临风,复加暴风雨,岌岌可危,细细思量,人命不过如此!所以阿阇梨圣天(圣提婆)说:“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20〕能令我们丧命的因素如水、火、毒、兽等比比都是,而能促进我们的生缘却微乎其微,甚至生缘中自足所需衣食等也都可能成为死缘。如体内的气血、阴阳和精神因素,本来是生命之源,但一旦失去平衡,都可能变为死因;饮食男女本为养生,却也能致病致死。人生活在大地上离不开水、火、空气,但地震、水火、风灾、气候变化,却一一是人类生存的威胁。可见人命之脆弱,生命不过一口气,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别了下床鞋,这样不争的无常事实,如何能不恒提正念?所谓自古有言“莫等老来方修道,孤坟多是少年人。”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

  以上略谈了生起出离心的几个方便,若概而言之,即“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皆苦”十六字,这也就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所讲的“共同外四前行”。若欲详知者,可更细读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及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

  四、出离心生起的相状及其

  现实意义共同前四加行是生起出离心的重要方便,所以一定要不断地去思维观察,让其在心中生起定解,并将之转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来谈谈前四加行的定解,即出离心之相状。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对前四加行在相续的定解之量,分别以朗日塘巴、米拉日巴、金厄瓦、喀喇共穷等尊者为准。如朗日塘巴尊者因为观修轮回苦,一生几乎未露过笑容,以致被人称为“黑脸朗日塘巴”;金厄瓦尊者因为思维暇满难得,所以一生精进不眠。这都是因为内心对出离生起了无限笃定。所以《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在提及出离心之相时,说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唯有日日夜夜精勤不懈希求解脱生死轮回,方可算是生起了无伪出离心。也就是于轮回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希求心,时时刻刻唯是追求解脱之念。这些都说明了出离心的要求是日日夜夜不间断,但显然这对薄地凡夫来说一时是不易做到的,尤其现代众生烦恼深重,贪欲增盛。所以晋美彭措法王在《胜利道歌》中提及出离心之量时,只说于诸轮回盛世富,不起羡慕之心念。只要对世间八法的贪欲已经淡薄,对解脱有了很强的希求心,这也就算生起了出离心。

  说到这里,不免会触及世人关于积极和消极的概念。在凡夫认为对世间八法的放弃是一种消极,加之他们对佛教所谓的积极解脱又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就误解出离是一种纯粹的消极。对此佛教的诠释是相反的,佛教认为世间所谓的积极不过是眼前蝇头小利,无非是追求今生的世间圆满,最远也不过是来世的人天福报,这才是一种真正消极。因为世人对于生命、心灵的净化或提升都没有任何的计划、准备或努力。但佛教徒对此却有着崇高、光明的远景目标——即为了更好地利他而先自利,甚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积极向上。所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它对原先的世俗观念也一定会起到冲淡或遏制作用,但又不会与工作、生活对立起来。因为佛子明白这些不是生存目的,只是一种临时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无关痛痒,他的最终目标是获得解脱。如此自然也就不会再过分地去羡慕他人,而会关注自己的修行,不敢懈怠懒惰,为自己树立的远大目标不断努力。即使做不到日日夜夜都专心专意地希求解脱,但凡重大、关键的选择,一定会围绕在解脱周围,以解脱为中心。

  所以一个人是否具备了出离心,只需问问自己:我是否还在羡慕和追求世间的安乐与圆满?我的生活与事业重点是否放在了寻求解脱方面?我是否还将重点放在现世生活方面?我是否还在把生活方式当成生活目标?根据这些答案,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如果你的答案是:我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我不再沉湎于世俗的生活方式,而是一心一意的期盼解脱。那么就可以恭喜你,你已经迈上了修行之路!

  结 语

  无始以来的业习,使我们在业海欲流中升沉流转。对于外在五欲的诱惑,常常是相应多于理智。这时,出离心就是修行路上的基础保障。想想我们之所以放弃世间的五欲享受,不就是为了要在法上吸收营养吗?而这份营养就是指在出离心支持下的法益,所以出离心是获得法上营养的前提。常听人道:“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两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天边。”试问为什么佛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呢?那是因为我们出离的心念越来越淡,而与五欲世间的关系却越来越近。中国佛教强调菩萨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世间。在充满五欲的世间行菩萨事业,这出离心就是菩萨的防护衣,也是说法教化的中心,同时更是芸芸众生的精神家园。所以无论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真菩萨一定会真正为生死发起菩提心!

  参考书目:

  1. 华智仁波切著:《普贤上师言教》。

  2. 济群法师:《菩提心与道次第》,戒幢佛学论丛系列。

  3.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4.《法尊法师论文集》,大千出版社。

  〔1〕《大正藏》第30册,第332页。

  〔2〕《大正藏》第26册,第312页。

  〔3〕华智仁波切著:《普贤上师言教》第139页。

  〔4〕《大正藏》第10册,第846页。

  〔5〕《大正藏》第17册,第897页。

  〔6〕《大正藏》第9册,第14页。

  〔7〕《大正藏》第33册,第472页。

  〔8〕《大正藏》第29册,第114页。

  〔9〕《大正藏》第32册,第282页。

  〔10〕《大正藏》第9册,第17页中。

  〔11〕华智仁波切著:《普贤上师言教》第139页。

  〔12〕《大正藏》第32册,第283页。

  〔13〕华智仁波切著:《普贤上师言教》第166页。

  〔14〕同上。

  〔15〕《大正藏》第11册,第785页。

  〔16〕华智仁波切著:《普贤上师言教》第86页。

  〔17〕同上,第89页。

  〔18〕同上,第87页。

  〔19〕同上。

  〔20〕华智仁波切著:《普贤上师言教》第98页。

  

《出离心之浅谈(释海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