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僅剩的二叁十年,還要吃飯、作務、玩樂,所余時間實在寥寥無幾,難道還不該珍惜分秒,爲無盡的未來考慮嗎?
其次,死期不定。如果說我們能掌握死期,那麼即使如上面所算只有幾十年的修學時間,也仍然可以先享受幾年,然後用最後幾年來精進努力。然而事實並非這般,我們根本無法預知死期。多少年青人在滿懷壯志時就英年早逝,甚至有些在襁褓中便夭折了。試問有誰能肯定自己明天一定活著?《因緣品》中雲:“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18〕龍樹菩薩也說:“壽命害多即無常,猶如水泡爲風吹,呼氣吸氣沈睡中,能得覺醒真稀奇。”〔19〕命系呼吸間,實如曠野上之殘燭,東南西北臨風,複加暴風雨,岌岌可危,細細思量,人命不過如此!所以阿阇梨聖天(聖提婆)說:“死緣極衆多,生緣極稀少,彼亦成死緣。”〔20〕能令我們喪命的因素如水、火、毒、獸等比比都是,而能促進我們的生緣卻微乎其微,甚至生緣中自足所需衣食等也都可能成爲死緣。如體內的氣血、陰陽和精神因素,本來是生命之源,但一旦失去平衡,都可能變爲死因;飲食男女本爲養生,卻也能致病致死。人生活在大地上離不開水、火、空氣,但地震、水火、風災、氣候變化,卻一一是人類生存的威脅。可見人命之脆弱,生命不過一口氣,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別了下床鞋,這樣不爭的無常事實,如何能不恒提正念?所謂自古有言“莫等老來方修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盡其已生及當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以上略談了生起出離心的幾個方便,若概而言之,即“人生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皆苦”十六字,這也就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中所講的“共同外四前行”。若欲詳知者,可更細讀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及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叁處叁善引導文》。
四、出離心生起的相狀及其
現實意義共同前四加行是生起出離心的重要方便,所以一定要不斷地去思維觀察,讓其在心中生起定解,並將之轉爲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下面來談談前四加行的定解,即出離心之相狀。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對前四加行在相續的定解之量,分別以朗日塘巴、米拉日巴、金厄瓦、喀喇共窮等尊者爲准。如朗日塘巴尊者因爲觀修輪回苦,一生幾乎未露過笑容,以致被人稱爲“黑臉朗日塘巴”;金厄瓦尊者因爲思維暇滿難得,所以一生精進不眠。這都是因爲內心對出離生起了無限笃定。所以《菩提道次第略論》中在提及出離心之相時,說于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唯有日日夜夜精勤不懈希求解脫生死輪回,方可算是生起了無僞出離心。也就是于輪回的世間八法沒有絲毫希求心,時時刻刻唯是追求解脫之念。這些都說明了出離心的要求是日日夜夜不間斷,但顯然這對薄地凡夫來說一時是不易做到的,尤其現代衆生煩惱深重,貪欲增盛。所以晉美彭措法王在《勝利道歌》中提及出離心之量時,只說于諸輪回盛世富,不起羨慕之心念。只要對世間八法的貪欲已經淡薄,對解脫有了很強的希求心,這也就算生起了出離心。
說到這裏,不免會觸及世人關于積極和消極的概念。在凡夫認爲對世間八法的放棄是一種消極,加之他們對佛教所謂的積極解脫又沒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就誤解出離是一種純粹的消極。對此佛教的诠釋是相反的,佛教認爲世間所謂的積極不過是眼前蠅頭小利,無非是追求今生的世間圓滿,最遠也不過是來世的人天福報,這才是一種真正消極。因爲世人對于生命、心靈的淨化或提升都沒有任何的計劃、准備或努力。但佛教徒對此卻有著崇高、光明的遠景目標——即爲了更好地利他而先自利,甚至爲此不惜一切代價積極向上。所以說,它是一種全新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它對原先的世俗觀念也一定會起到沖淡或遏製作用,但又不會與工作、生活對立起來。因爲佛子明白這些不是生存目的,只是一種臨時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無關痛癢,他的最終目標是獲得解脫。如此自然也就不會再過分地去羨慕他人,而會關注自己的修行,不敢懈怠懶惰,爲自己樹立的遠大目標不斷努力。即使做不到日日夜夜都專心專意地希求解脫,但凡重大、關鍵的選擇,一定會圍繞在解脫周圍,以解脫爲中心。
所以一個人是否具備了出離心,只需問問自己:我是否還在羨慕和追求世間的安樂與圓滿?我的生活與事業重點是否放在了尋求解脫方面?我是否還將重點放在現世生活方面?我是否還在把生活方式當成生活目標?根據這些答案,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處于什麼階段。如果你的答案是:我的內心已經發生了決定性的轉折,我不再沈湎于世俗的生活方式,而是一心一意的期盼解脫。那麼就可以恭喜你,你已經邁上了修行之路!
結 語
無始以來的業習,使我們在業海欲流中升沈流轉。對于外在五欲的誘惑,常常是相應多于理智。這時,出離心就是修行路上的基礎保障。想想我們之所以放棄世間的五欲享受,不就是爲了要在法上吸收營養嗎?而這份營養就是指在出離心支持下的法益,所以出離心是獲得法上營養的前提。常聽人道:“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兩年,佛在大殿;出家叁年,佛在天邊。”試問爲什麼佛會離我們越來越遠呢?那是因爲我們出離的心念越來越淡,而與五欲世間的關系卻越來越近。中國佛教強調菩薩精神,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世間。在充滿五欲的世間行菩薩事業,這出離心就是菩薩的防護衣,也是說法教化的中心,同時更是芸芸衆生的精神家園。所以無論爲自己還是爲他人,真菩薩一定會真正爲生死發起菩提心!
參考書目:
1. 華智仁波切著:《普賢上師言教》。
2. 濟群法師:《菩提心與道次第》,戒幢佛學論叢系列。
3.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4.《法尊法師論文集》,大千出版社。
〔1〕《大正藏》第30冊,第332頁。
〔2〕《大正藏》第26冊,第312頁。
〔3〕華智仁波切著:《普賢上師言教》第139頁。
〔4〕《大正藏》第10冊,第846頁。
〔5〕《大正藏》第17冊,第897頁。
〔6〕《大正藏》第9冊,第14頁。
〔7〕《大正藏》第33冊,第472頁。
〔8〕《大正藏》第29冊,第114頁。
〔9〕《大正藏》第32冊,第282頁。
〔10〕《大正藏》第9冊,第17頁中。
〔11〕華智仁波切著:《普賢上師言教》第139頁。
〔12〕《大正藏》第32冊,第283頁。
〔13〕華智仁波切著:《普賢上師言教》第166頁。
〔14〕同上。
〔15〕《大正藏》第11冊,第785頁。
〔16〕華智仁波切著:《普賢上師言教》第86頁。
〔17〕同上,第89頁。
〔18〕同上,第87頁。
〔19〕同上。
〔20〕華智仁波切著:《普賢上師言教》第98頁。
《出離心之淺談(釋海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