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离心之浅谈(释海宣)▪P2

  ..续本文上一页那便是恋世的心,贪著的心,更是一种含藏慢心、狂心的英雄主义。所以没有出离心为基础的,绝不会是自觉觉他的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明确指出:“三士道”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必经次第。所谓三士道即下、中、上三士道。虽然各道都有方便施设其各自的相应法门,但就整个菩提道而言,都不过是佛道的一部分。只因缓急浅深、难易的不同,才方便分出次第。上士道固然高,但如果没有中下士道为根基,也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好比三层大楼,如果没有初层、二层,是绝不会有第三层的,但或许只有初层或二层,而没有第三层,断不会只有第三层,却没有前二层的理由。修学佛法也是如此,高深的境界是从浅近的境界逐步增进累积而来的。利根者,依照浅深次第修学,决不会以五戒十善等人天善心或个人的解脱涅槃为满足,一定会再向上努力,所以次第不会枉废光阴,只会圆满进取。而钝根者,可以依次第从浅处开始入道修学,不会因起点太高而无法契入,更不会因妄想空中楼阁而导致远大处、近小处利益皆失。修学佛法固应志其大者,但决不能忽略进修上的实际情形。如世间一般事业尚且无不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逐渐扩展起来的,何况是进修无上甚深的佛法,如何能不依渐次而修习!

  三、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至此可知,出离心不但是解脱道的入门,更是菩萨道的基石,因此具备出离心便成了初学者的当务之急。那么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生起出离心呢?以下就试着从几点加以浅谈。

  (一)正见轮回苦

  出离心不仅仅只是一种希求离苦得乐的意愿,更是内在的一种理念,所以需要通过理性、逻辑的思维去观察。也只有深刻全面地认识到世间的苦厄和产生苦的根源,正知苦的内涵,才有可能相应地生起无伪出离心。

  在佛法思想体系中,不同于一般世人所认为的众生之死如灯之灭,相反地认为死亡是新生命的开端。然而生命又非只局限在人间世界再生,这种人类正在经历的生命形式,只是无尽轮回中的一种生命形式。佛法认为生命可统括为六类形式,称之为六道轮回,在人间的转生,只不过是六种生命方式中一种。过去生中人们无数次地在六道中死此生彼,如果不解脱今生终结后,又势必将再度投生于六道中的一道。没有智慧,轮回就是封闭式的。所以有古德将轮回比作井中不断转动的水车、封闭瓶中不停飞舞的蜜蜂。说明无论因善业生三善道还是因恶业堕三恶道,终在轮回樊笼中,不得出离。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6〕《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四中更详细地说:“苦轮海者,苦通三界,谓三苦也。依苦乐舍,立为苦故,往返不息,回转如轮,升沉出没,深大如海。”〔7〕三界者,为六道众生生死往来处的总称。言三苦,以三界不出三苦故即苦苦、坏苦、行苦。谓苦苦,以苦事之成而生恼者;坏苦指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行苦者,以行者迁流无常而生苦恼是也。三恶趣中众苦充满,恒时感受苦苦;欲界诸人众,苦乐无常,即使有乐也会成为变苦;天界诸众,虽长时受乐,但终有尽时,其快乐的本身就是一种行苦。因此在轮回中无论随生何处,皆为痛苦之性,犹如火坑,所以应当断除贪欲之心,精勤于解脱道。

  又如《阿毗达摩俱舍论》中云:“如何可言诸有漏行皆是苦谛?颂曰:“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8〕就有漏法非可意的苦受之行言,其体性为苦,所以苦受是苦;就可意的乐受之行而言,坏时感苦,故乐受亦不离苦;就非可意非不可意的舍受之行而言,也不免生死迁流。圣者观之,生苦怖心,所以舍受亦是苦,由此三苦之相观之,得知一切有漏之法皆为苦。是故《成实论》中亦云:“又此三受皆苦谛摄。”〔9〕又如《法华经》中所说:“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10〕可见是以三苦含盖一切诸苦,若加以细分别,则有五苦、八苦、无量诸苦。如地狱众生虽然寿量极长,但却长劫遭受极冷极热的煎熬及种种难以忍受的地狱酷刑;饿鬼众生恒受饥渴、恐惧等苦,长劫难得一滴水或一口饭食;畜生道众生不但愚昧无知,且常受被劳役、猎杀、互啖等痛苦;人道有情虽没有前三恶道之巨苦,但也恒时不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诸苦,所以也无安乐可言;阿修罗道虽有天福,但因瞋心主宰,常受着斗争之苦;天界众生虽有极大福乐,极长寿命,但因散乱度日,不知修持正法,福尽自有下堕之苦。所以弥勒菩萨说:“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中无妙香。”〔11〕

  然而众生却常误执“搔痒出血”等微细痛苦为乐,不知相对的快乐实在是蕴含在绝对的痛苦中。执不可乐为乐,结果只能是痛苦。正如《成实论》中所云:“乐为苦门,以贪乐故,从三毒起不善业,堕地狱等受诸苦恼,当知皆以乐为根本。”〔12〕所以凡是贪欲轮回的众生,必常在流转而不得解脱。这也是为什么佛陀于四圣谛先宣苦谛,无非为令众生正知苦后,去欲离爱,趋向解脱。后来大乘佛教更从明外境缘起无自性上来断除心意识对外境的攀缘,从而苦乐双亡,得究竟法乐。这都说明贪执是轮回的根源、苦的本质,要出离解脱,就要先去除对轮回的贪执。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思维轮回中的种种痛苦,直至在心中生起定解。但思维时要注意两点:首先,不能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像看戏一样站在旁边看众生的各种苦,如果这样,是不会有太深感受的。而是要把自己观想为当下正受着这种痛苦的众生,这样观想不久就会产生恐惧感,此时则要作念:“仅仅观想就已让我惧怕,何况亲受?”其次,要对那些正受着痛苦的众生发起强烈悲心,并发愿:愿这些有情乃至自己皆早脱轮回。如此才是真发出离心,真发菩提心!

  (二)正信业果不失

  已知轮回种种过患,智者应当希求出离。应知无数的生死变幻皆非运气、天命或随机的偶然,而是由于过去所造善恶业缘才轮回各道。正如《百业经》中所说:“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各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乃极大。”〔13〕何谓业?业是自我的能量与行动,即任何期望得到某种结果而启动的行为,也就是任何因贪瞋痴所造成的行为。所以它是一种言行的造作,也是因缘果报的过程。由自我投射出自他,由自他相待产生种种造作,由此业力进一步稳固原先二元对立的幻觉,进而促使了自我在其中的种种贪瞋痴角色表演,便有了后面的复杂情节、插曲,以致自我完全深陷其中。这时,业创造了自我,自我更创造了业,这种周而复始,反复滋养让众生一直受苦的现象就是轮回。所以六道轮回,并不一定要等到此生业报体结束再投生到某一道,而是就某个业力状况中止,另一种业力状况生起的心境,当下就能体现六道之象。如愚痴感得畜生的果报,嫉妒感修罗果报等。所以业是一种行为和能量的延续,不只是“这是我的业”的结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本身就是一种因果定律。如是造作,如是业力,只要没有另一种相反性质的针对业力来抵消它,因缘聚合时,必感如是果。所以《百业经》中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14〕因此若欲求解脱,就必要具备相反于性质的解脱业。

  要我们知道三有轮回诸过患都是由自心业力烦恼生,而烦恼之因就是非理作意,所以欲出轮回唯有如理作意。故《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三中有云:“若有虚妄分别,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设。若无虚妄分别,不如理作意无所施设。若有不如理作意,而彼无明即可施设。若无不如理作意,无明亦复无所施设。”〔15〕所谓如理作意,即如于轮回之本质苦,这就是出离心。所以只有依于出离心,才有可能获得解脱之永恒乐。否则无论多少世间善法,终有享尽时。且众生无始以来所造恶业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就光今生今世,举止动念,便已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如果还不把握今生这难得稀有的暇满人身追求解脱,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随恶业再次轮回恶趣。一旦失去人身,要想再得到就不容易了。所谓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而解脱的机会又只有在人身,因为三恶道太苦,天趣太乐,唯有人道苦乐参半,才有可能生起出离心,所以人道是六道轮回转折的中间带!“依靠人身舟,渡过大苦海,此舟后难得,切莫愚痴眠”。

  (三)思人身无常

  人身难得如爪上土,但佛陀更告诉我们能获得佛法真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何谓能获得佛法真理的人?即是指具足八有暇十圆满的暇满人身。因为只有获得如此人身,才有可能依佛言教获得解脱。而如今我们由于往昔善业,幸得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所以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利用,何况它又是随时可能会失去。

  首先,有生必有死。三界有情,不论君王还是乞丐,无论感生何处,一律平等,必死无疑,无一幸免。所以《解忧书》中云:“地上或人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16〕书中又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17〕《无常集》中更举出佛菩萨、声闻独觉都尚须舍此身,又何况诸庸夫?人生好比日出日落,日出时光很快照向对面,日落的阴影便像死魔王的影子般步步逼向我们。即使如百年之河也会迅速枯竭,生命这片浮云,时刻不停飘逝;无常大鬼顷刻不离左右。无论滴答的钟声,还是跳动的脉搏都在预示着我们正步向死亡。所以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纵使有百年寿命,月尽其年,日尽其月,昼夜尽日,六时再尽,总数本就有限,又只减无增,何能不死?可见人生好比赶赴刑场的死囚,好比少水池中喘息的小鱼,非常有限。然而在这有限的生命中,能利用来修学佛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就算人生百年,睡眠就要占去将近一半,剩一半中、前十年年幼无知,后十年衰老多病,单中…

《出离心之浅谈(释海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