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离心之浅谈(释海宣)

  出离心之浅谈

  编辑:释海宣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重在论述修行基础——出离心。文中先从重要性说明出离心是修学的基石;接着从方法上浅谈生起出离心的主要方便;最后论述了出离心的生起相貌,及其所带来的思想影响。

  关键词:出离轮回苦业果不虚暇满难得

  作者简介:释海宣,闽南佛学院2009年本科毕业生。

  佛法博大精深,经典浩如烟海。初学者往往于理上不知圆融,于相上不明循次,所以经常会不自然地感发汪洋之叹。加之今日佛教又偏于强调菩萨道的入世精神,于是主张以人为主的“人间佛教”逐渐地趋于世俗化,这一切都是因为不能明确佛法的根本目的是解脱生死苦海。初心不坚,行上自然不稳。所以学僧觉得有必要对出离心做一个系统的重新认识,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的修学基础。

  一、出离心的定义

  出离,为超出脱离之意。指超出三界之牢狱,脱离惑业之系缚。亦即超脱生死轮回,成办佛道,达成解脱之境。因此,可以将出离就有境与对镜两方面来说:就有境言,指心中生起坚定的要出离轮回之心;若从对镜来说,则指四谛中的灭谛。灭谛具灭尽妙离等四行相,其中离者,以出离一切有为法故,因此出离又指永断一切烦恼。《瑜伽师地论》中云:“复次能超恚等诸过失故,名为出离。”〔1〕又《佛地经论》五曰:“言出离者,即是涅槃。”〔2〕可见有境是从因中说,而对镜是约果位上来说。若就二字从因果上说,“出”是指对整个轮回产生反感,而“离”则是在此基础上希求解脱。由此可知“出离心”就是指希求解脱轮回苦,灭尽诸烦恼的心态。亦即由对世间无常和痛苦的深刻体会,而对三界轮回产生强烈的厌离,并要求从中解脱的意愿。这是在彻底认识轮回世界本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危机感和厌离思想,而不是那些厌离人生,希求天福的相似出离心。因此出离心不只是一分希求离苦得乐的心态,更是一种正知苦乐的智慧。

  又真正的出离包括两方面:一是外在的出离,一是内在的出离。外在是指世间的五欲六尘,内在则是对五欲六尘的贪著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种种凡夫心。所以我们要出离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自身的凡夫心,其实出离环境的目的正是为了出离凡夫心。所以我们不是不能接受一切东西,而是一定要有随时准备放下的心态。万法无常而不可执,为我们所用,却不为我们所有,所以不是从表面舍弃,而是要从内心真正舍弃对它的贪著,这就是出离心。

  二、出离心的重要性

  由上已知,真正的出离心是要出离我们的贪执心。而众所周知,贪执是苦的本质,轮回的根源,因此出离心的具足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出离心是入道之基

  《念住经》云:“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受饥饿苦,旁生感受互食苦,人间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争斗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轮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亦无有安乐。”〔3〕依佛法谛观世间,唯是一大纯苦聚,而众生生息其中,六道流转,以苦为乐,不知出离,世尊称为“可怜悯者”。所以佛陀出世,说法度生,目的就在唤醒世人认识这痛苦世间的真相,并进而求以解决,这也是我们学佛的真正目的。

  然而一般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贪习,对于三有轮回中暂时的安乐有着强烈的希求。虽然遇到痛苦也会苦恼,但他觉得轮回里也不是全然不好,就好比他虽不愿意堕三恶道,但他还希望做人或天人,认为轮回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以及世间的圆满(健康、长寿等)就是幸福乐园。如果将这种迷惑于表面现象产生的错觉、幻觉作为真实可靠的东西进行执著地追求,一旦陷入这贪爱迷恋中,就会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以至感受无量难忍的苦痛。这种以虚当实的贪恋执著意识本身就是生命难以打开的枷锁,而打开思想感情的枷锁就是一种解脱。所以凡是希望获得超出苦海之究竟安乐者,首先应当寻求殊胜稳固的出离心,也就是一种彻底的出世心愿。所谓“彻底”就是没有丝毫的留恋,因为贪执本身就是束缚,会让我们于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机会。实际上,出离心若能发得真切猛利,解脱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出离心是对五欲六尘的出离,是对无明烦恼的出离,更是对生死惑业的出离。如果出离意愿至强至坚,对世间就不会再有所贪恋,如此一来,建立于执著之上的烦恼也就会随之松动,土崩瓦解。所以出离心是对治贪欲心的,二者是相违相克。如果还存有一丝追求现实圆满的念头,那么在此动机下所做的一切善行等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只能成为世间善法,仍为轮回之因,与解脱无关。所以出离心是原始佛教中最基本的教法,也是修习大乘和金刚乘必须具备的基础,因为只有出离心才能让我们导向正确的修行。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曾说过:“学佛者,若不具足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论,则修行如同于冰地上造高楼。冰一融化,楼房即刻倒塌,如此出离心若不具足,学佛也无意义。”所以萨迦派的四句离执口诀中就提到若执著此生非行者,都在告诉我们出离心是皈依修持佛道的第一要素和根本大法。

  昔有世尊之堂弟难陀,贪恋其妻不欲出家行道,世尊将其方便引入正法之门。彼虽出家,然不学所学之行,起心欲遁,世尊以神通力引其至雪山。此处住一老盲雌猴,示彼问曰:“此猴与汝妻芬陀日迦孰美?”答曰:“百千之分亦不及一,我妻为美。”世尊又将其引至天界,世尊退坐一边,告言:“汝自往观。”彼见一切天子各住自宫,众多天女围绕娱戏,享受不可思议安乐受用而住。独有一宫,住多天女,然无天子,以因问女,答曰:“于人境中有世尊之堂弟难陀,于世守戒,从彼处死后,当生天界,此即其宫。”难陀听后喜乐往返,至世尊前,世尊问曰:“诸天女与汝妻孰美?”答曰:“诸天女较我妻为美,其差别如同前面老盲猴与我妻芬陀日迦之别。”难陀回人境后,为欲将来享受天乐,故真实持戒而住。世尊遂告诸比丘言:“难陀乃为欲生天界而出家,汝等乃以涅槃之意乐而出家,所趣异等,是故汝等与难陀勿得议事相处,来勿与语,勿坐一座。”诸比丘众皆依教奉行,时彼难陀极生苦恼,作如是念:诸比丘虽皆舍我,然阿难陀乃我之弟,或当愍我。乃至阿难陀前,彼亦离座而去,遂问其因,告以世尊所说诸事,难陀于此忧苦煎迫。尔时世尊复来问言:“难陀汝欲往见地狱否?”答曰:“欲见”,乃以神通力引其至地狱处所,皆有无量众生在受各种痛苦。唯有一处有一空镬,其中火焰熊熊炽燃,众多狱卒围绕而住,遂问其原因:“何故镬中无余有情?”答曰:“人境中有世尊之堂弟难陀,希求天乐守护戒律,当生天境享乐,善果即尽当生彼地狱处受无量痛苦。”难陀听后,惊惧而返。从此以后,难陀彻底断除了欲享天乐的贪著心,并发起强烈的出离心,为超离三界轮回而持戒修行,据悉难陀成为以持戒为首要的清净比丘。因此可知出离心是三学之根本,依出离心而清净持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是极为殊胜重要的。

  出离心不但是修法的动机,更是修行的动力。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无法断除贪求三界乐的轮回根本,众生也就无法解脱生死苦海。唯有真正知苦后,才会主动希求解脱。所以有人将出离心喻为“火箭推进器”、“苦海的救生船”、“彼岸世界的入口”。因此,也可以说出离心是世出世间法分界线的标准。只要一天不具足出离心,就不能算是真正入了佛法之门,一切所作也就不能算是清净行持。

  (二)出离心是菩提心之基

  出离心是修学佛法的根本,但依此根本却有两种发展情况:一是强烈的个人出离,只追求个人涅槃,这属于趣寂声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乘”;二是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菩提心,这是大乘菩萨之心。

  何谓菩提心?即成就佛道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它是衡量大乘行者的标准,更是成佛的不共因。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将无上菩提心比作佛苗因中如种子之不共因。正如《华严经》中所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4〕可见,佛果的无上菩提正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以真佛子者,应当发起菩提心,正如佛在《法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上说:“若有众生乐出离,应当发起菩提心。”〔5〕

  又如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所讲的,我们希望能获得安乐远离痛苦,就因为我们本具的心性如此,所以我们都可以成佛。因此大乘菩提心是建基于不忍见众生轮回苦的圆满悲心。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对轮回苦生起厌离,是不可能对众生生起悲心的。所以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即使生起了也不稳固,不具足菩提心的所有法相。因为菩提心所具的无住、无所得是与出离心相应的。所以,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一定是以出离心为基础。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学佛者对于依出离心生起菩提心的修学次第存在着很多误区。有的误将出离心等同于“小乘”概念,这是不对的。出离心是求解脱的心,而大小乘的区别在于小乘专尚一己的解脱,所以看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而大乘想要一己获得解脱的同时,更希望一切众生获得解脱。因此出离心并没错,错的是小乘行者没有依此发起菩提心。但更有些自许大乘行者认为出离心是断烦恼、了生死,而大乘行者是不断烦恼、不了生死。所以,他们一听到出离心就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态度。殊不知大乘行者并不是不断烦恼、不了生死,只是为了留惑润生,在生死中实践菩萨大悲普度的宏愿,而决不会再愚昧地热熏增上烦恼,积集生死的染缘。相反的,这种不屑于修小乘行的行为,正是熏积生死流转的杂染法。因此,如果不知道辨识菩萨不断烦恼,但也不熏积烦恼的道理,结果只会导致言越高而行越卑,原因就在于不知学佛是以解脱为理想为目的。又如果没有出离心,…

《出离心之浅谈(释海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