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離心之淺談(釋海宣)

  出離心之淺談

  編輯:釋海宣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重在論述修行基礎——出離心。文中先從重要性說明出離心是修學的基石;接著從方法上淺談生起出離心的主要方便;最後論述了出離心的生起相貌,及其所帶來的思想影響。

  關鍵詞:出離輪回苦業果不虛暇滿難得

  作者簡介:釋海宣,閩南佛學院2009年本科畢業生。

  佛法博大精深,經典浩如煙海。初學者往往于理上不知圓融,于相上不明循次,所以經常會不自然地感發汪洋之歎。加之今日佛教又偏于強調菩薩道的入世精神,于是主張以人爲主的“人間佛教”逐漸地趨于世俗化,這一切都是因爲不能明確佛法的根本目的是解脫生死苦海。初心不堅,行上自然不穩。所以學僧覺得有必要對出離心做一個系統的重新認識,同時也爲了鞏固自己的修學基礎。

  一、出離心的定義

  出離,爲超出脫離之意。指超出叁界之牢獄,脫離惑業之系縛。亦即超脫生死輪回,成辦佛道,達成解脫之境。因此,可以將出離就有境與對鏡兩方面來說:就有境言,指心中生起堅定的要出離輪回之心;若從對鏡來說,則指四谛中的滅谛。滅谛具滅盡妙離等四行相,其中離者,以出離一切有爲法故,因此出離又指永斷一切煩惱。《瑜伽師地論》中雲:“複次能超恚等諸過失故,名爲出離。”〔1〕又《佛地經論》五曰:“言出離者,即是涅槃。”〔2〕可見有境是從因中說,而對鏡是約果位上來說。若就二字從因果上說,“出”是指對整個輪回産生反感,而“離”則是在此基礎上希求解脫。由此可知“出離心”就是指希求解脫輪回苦,滅盡諸煩惱的心態。亦即由對世間無常和痛苦的深刻體會,而對叁界輪回産生強烈的厭離,並要求從中解脫的意願。這是在徹底認識輪回世界本質的基礎上所産生的危機感和厭離思想,而不是那些厭離人生,希求天福的相似出離心。因此出離心不只是一分希求離苦得樂的心態,更是一種正知苦樂的智慧。

  又真正的出離包括兩方面:一是外在的出離,一是內在的出離。外在是指世間的五欲六塵,內在則是對五欲六塵的貪著以及由此所引發的種種凡夫心。所以我們要出離的不僅僅是環境,更是自身的凡夫心,其實出離環境的目的正是爲了出離凡夫心。所以我們不是不能接受一切東西,而是一定要有隨時准備放下的心態。萬法無常而不可執,爲我們所用,卻不爲我們所有,所以不是從表面舍棄,而是要從內心真正舍棄對它的貪著,這就是出離心。

  二、出離心的重要性

  由上已知,真正的出離心是要出離我們的貪執心。而衆所周知,貪執是苦的本質,輪回的根源,因此出離心的具足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出離心是入道之基

  《念住經》雲:“地獄有情受獄火,餓鬼感受饑餓苦,旁生感受互食苦,人間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爭鬥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輪回猶如針之尖,何時亦無有安樂。”〔3〕依佛法谛觀世間,唯是一大純苦聚,而衆生生息其中,六道流轉,以苦爲樂,不知出離,世尊稱爲“可憐憫者”。所以佛陀出世,說法度生,目的就在喚醒世人認識這痛苦世間的真相,並進而求以解決,這也是我們學佛的真正目的。

  然而一般衆生由于無始以來的貪習,對于叁有輪回中暫時的安樂有著強烈的希求。雖然遇到痛苦也會苦惱,但他覺得輪回裏也不是全然不好,就好比他雖不願意墮叁惡道,但他還希望做人或天人,認爲輪回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以及世間的圓滿(健康、長壽等)就是幸福樂園。如果將這種迷惑于表面現象産生的錯覺、幻覺作爲真實可靠的東西進行執著地追求,一旦陷入這貪愛迷戀中,就會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以至感受無量難忍的苦痛。這種以虛當實的貪戀執著意識本身就是生命難以打開的枷鎖,而打開思想感情的枷鎖就是一種解脫。所以凡是希望獲得超出苦海之究竟安樂者,首先應當尋求殊勝穩固的出離心,也就是一種徹底的出世心願。所謂“徹底”就是沒有絲毫的留戀,因爲貪執本身就是束縛,會讓我們于生死輪回中不得解脫機會。實際上,出離心若能發得真切猛利,解脫也就成功了一半。因爲出離心是對五欲六塵的出離,是對無明煩惱的出離,更是對生死惑業的出離。如果出離意願至強至堅,對世間就不會再有所貪戀,如此一來,建立于執著之上的煩惱也就會隨之松動,土崩瓦解。所以出離心是對治貪欲心的,二者是相違相克。如果還存有一絲追求現實圓滿的念頭,那麼在此動機下所做的一切善行等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只能成爲世間善法,仍爲輪回之因,與解脫無關。所以出離心是原始佛教中最基本的教法,也是修習大乘和金剛乘必須具備的基礎,因爲只有出離心才能讓我們導向正確的修行。

  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曾說過:“學佛者,若不具足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論,則修行如同于冰地上造高樓。冰一融化,樓房即刻倒塌,如此出離心若不具足,學佛也無意義。”所以薩迦派的四句離執口訣中就提到若執著此生非行者,都在告訴我們出離心是皈依修持佛道的第一要素和根本大法。

  昔有世尊之堂弟難陀,貪戀其妻不欲出家行道,世尊將其方便引入正法之門。彼雖出家,然不學所學之行,起心欲遁,世尊以神通力引其至雪山。此處住一老盲雌猴,示彼問曰:“此猴與汝妻芬陀日迦孰美?”答曰:“百千之分亦不及一,我妻爲美。”世尊又將其引至天界,世尊退坐一邊,告言:“汝自往觀。”彼見一切天子各住自宮,衆多天女圍繞娛戲,享受不可思議安樂受用而住。獨有一宮,住多天女,然無天子,以因問女,答曰:“于人境中有世尊之堂弟難陀,于世守戒,從彼處死後,當生天界,此即其宮。”難陀聽後喜樂往返,至世尊前,世尊問曰:“諸天女與汝妻孰美?”答曰:“諸天女較我妻爲美,其差別如同前面老盲猴與我妻芬陀日迦之別。”難陀回人境後,爲欲將來享受天樂,故真實持戒而住。世尊遂告諸比丘言:“難陀乃爲欲生天界而出家,汝等乃以涅槃之意樂而出家,所趣異等,是故汝等與難陀勿得議事相處,來勿與語,勿坐一座。”諸比丘衆皆依教奉行,時彼難陀極生苦惱,作如是念:諸比丘雖皆舍我,然阿難陀乃我之弟,或當愍我。乃至阿難陀前,彼亦離座而去,遂問其因,告以世尊所說諸事,難陀于此憂苦煎迫。爾時世尊複來問言:“難陀汝欲往見地獄否?”答曰:“欲見”,乃以神通力引其至地獄處所,皆有無量衆生在受各種痛苦。唯有一處有一空镬,其中火焰熊熊熾燃,衆多獄卒圍繞而住,遂問其原因:“何故镬中無余有情?”答曰:“人境中有世尊之堂弟難陀,希求天樂守護戒律,當生天境享樂,善果即盡當生彼地獄處受無量痛苦。”難陀聽後,驚懼而返。從此以後,難陀徹底斷除了欲享天樂的貪著心,並發起強烈的出離心,爲超離叁界輪回而持戒修行,據悉難陀成爲以持戒爲首要的清淨比丘。因此可知出離心是叁學之根本,依出離心而清淨持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生起真實無僞的出離心是極爲殊勝重要的。

  出離心不但是修法的動機,更是修行的動力。如果沒有出離心,就無法斷除貪求叁界樂的輪回根本,衆生也就無法解脫生死苦海。唯有真正知苦後,才會主動希求解脫。所以有人將出離心喻爲“火箭推進器”、“苦海的救生船”、“彼岸世界的入口”。因此,也可以說出離心是世出世間法分界線的標准。只要一天不具足出離心,就不能算是真正入了佛法之門,一切所作也就不能算是清淨行持。

  (二)出離心是菩提心之基

  出離心是修學佛法的根本,但依此根本卻有兩種發展情況:一是強烈的個人出離,只追求個人涅槃,這屬于趣寂聲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小乘”;二是以出離心爲基礎,發起菩提心,這是大乘菩薩之心。

  何謂菩提心?即成就佛道利益一切衆生之心,它是衡量大乘行者的標准,更是成佛的不共因。所以,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中將無上菩提心比作佛苗因中如種子之不共因。正如《華嚴經》中所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4〕可見,佛果的無上菩提正是菩提心的圓滿成就。所以真佛子者,應當發起菩提心,正如佛在《法菩提心破諸魔經》卷上說:“若有衆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5〕

  又如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所講的,我們希望能獲得安樂遠離痛苦,就因爲我們本具的心性如此,所以我們都可以成佛。因此大乘菩提心是建基于不忍見衆生輪回苦的圓滿悲心。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對輪回苦生起厭離,是不可能對衆生生起悲心的。所以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即使生起了也不穩固,不具足菩提心的所有法相。因爲菩提心所具的無住、無所得是與出離心相應的。所以,真實無僞的菩提心一定是以出離心爲基礎。

  遺憾的是,現在有些學佛者對于依出離心生起菩提心的修學次第存在著很多誤區。有的誤將出離心等同于“小乘”概念,這是不對的。出離心是求解脫的心,而大小乘的區別在于小乘專尚一己的解脫,所以看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而大乘想要一己獲得解脫的同時,更希望一切衆生獲得解脫。因此出離心並沒錯,錯的是小乘行者沒有依此發起菩提心。但更有些自許大乘行者認爲出離心是斷煩惱、了生死,而大乘行者是不斷煩惱、不了生死。所以,他們一聽到出離心就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態度。殊不知大乘行者並不是不斷煩惱、不了生死,只是爲了留惑潤生,在生死中實踐菩薩大悲普度的宏願,而決不會再愚昧地熱熏增上煩惱,積集生死的染緣。相反的,這種不屑于修小乘行的行爲,正是熏積生死流轉的雜染法。因此,如果不知道辨識菩薩不斷煩惱,但也不熏積煩惱的道理,結果只會導致言越高而行越卑,原因就在于不知學佛是以解脫爲理想爲目的。又如果沒有出離心,…

《出離心之淺談(釋海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