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法談道德與幸福的統一
——淺談佛法對人類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
編輯:釋隆醒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作爲以物質爲基礎的感性生命,其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就是物質利益,人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必然發生物質利益的沖突。道德實際上就是在許許多多個“我”之間的利益發生沖突時産生的,是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精神紐帶,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直接站在佛法的角度闡述道德與幸福的統一性,實現至善質量的可能性及方法,從而闡明佛法對人生的現實關懷及終極關懷。
關鍵詞:道德幸福至善緣起性空
作者簡介:釋隆醒,閩南佛學院2009年本科畢業生。
一、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潮洶湧澎湃,物質文明迅速發展,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複興之路。在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的滾滾洪流中,西方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腐化的思想也如泥沙俱下,猛烈地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許多人把物質利益作爲自己追求的唯一目標,用金錢來衡量一切的價值。人們的道德水平呈現出滑坡狀態,道德與利益的天平嚴重傾斜,與之俱來的便是:信仰危機、官德失範(官僚主義、貪汙受賄、吃喝玩樂、腐化墮落、虛報浮誇)、學術腐敗(學術剽竊、學術造假、學術壟斷、學術圈錢)、誠信缺失(假冒僞劣産品泛濫、坑蒙拐騙、投機取巧)、社會公德淡漠(見死不救、破壞、偷竊公共設施)、職業道德(師德、醫德、商業道德)淪喪,各行各業乃至整個社會都充滿了道德危機。
二、道德危機的根源
(一)利益的沖突是道德危機
的根源不道德的行爲雖有種種不同的表現,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爲了追求個人的生存、發展、利益、幸福而不惜損害他人的生存、發展、利益、幸福。趨利避害,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費爾巴哈說:“同其他一切有感覺的生物一樣,人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1〕而不同的“我”都同時在追求著相同的幸福與利益。因此,“我”與“我”之間的利益就會發生沖突,這就要求人們在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之間作出合理與適當的抉擇與處理。道德實際上就是在許許多多個“我”之間的利益發生沖突時産生的,是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精神紐帶,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
而當人們一味追求感官的享樂,利己主義極端膨脹而唯利是圖時,道德的製約對他們來說,就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在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矛盾時,我們必須在道德與利益之間作出抉擇,人的自私本性往往驅使人不惜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踐踏了道德。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有些人把“利益最大化”作爲自己的唯一目標與價值取向。因此出現了許多唯利是圖、置他人利益于不顧的不道德行爲。
(二)貪欲、瞋恨、愚癡是道德
危機的根源佛法把道德危機的根源歸結與由“我執”,及由我執而産生的“貪瞋癡”叁毒。
當一個人對財物有了強烈的貪欲時,他才會做出偷盜詐騙、貪汙等惡行;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瞋恨、憤怒時,他才會做出殺人等罪惡的行爲。而貪欲、瞋恨都是因“我”而起。如《圓覺經心鏡》雲:“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生瞋恚。”〔2〕一切不道德的行爲都是以“我”爲中心展開的,由于“我”的存在,便有了“我所”,便有了“我的利益”,爲了維護“我”的利益,便會滋生貪欲、瞋恨。正如老子所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而“我”的存在又被人們公認爲毋庸置疑的、天經地義的真理,這就是人類的愚癡。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包括我們執爲“我”的身心以及外在的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都是虛幻不實的。由于衆生不了解緣起性空的真理,因此執著“我”、“我所”爲實有。執著我的身體,我的親人,我的財産,我的名譽,我的地位等。有利于“我”及“我所”的便生貪愛,不利于“我”及“我所”的便生瞋恨。由貪欲、瞋恨便會引發無量的罪惡,因此貪瞋癡是人類道德危機的根源。
叁、佛法對人類的現實關懷
(一)佛法的緣起觀賦予道德
與利益相對的統一性前面已經說到,道德與利益之所以發生矛盾,就是因爲以自我利益爲中心,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顧,利己主義無限擴大,貪欲的無限膨脹,對物質利益、感官享樂過度追求。在此過程中,人們的物欲雖然得到了滿足,似乎得到了切身的利益,但道德的缺失卻使人的精神生活發生扭曲。而作爲物質與精神的共同體,人必須使物質利益與道德精神和諧發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只重物質利益而忽略道德精神的人並不能獲得真正、長久的幸福。不道德的行爲不但給自身帶來痛苦,同時會給他人帶來痛苦,乃至使整個社會充滿暴力、罪惡、痛苦。
從佛法緣起的理論來講,一切法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息息相關,相互影響,損害他人及集體的利益必然間接地損害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就個人自身來講,也是遵循緣起的規律,什麼樣的因緣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當一個人喪心病狂、不擇手段地損害他人利益滿足自己的利益時,他心中一定充滿貪欲、瞋恨、惡意、緊張、壓力等不良的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使他的身心都處在緊張、躁動、狂熱之中,這就破壞生命中內在的安詳、和諧,痛苦已經在形成並迅速增長。只是他被欲望的強大力量所控製和麻痹,雖處于痛苦中而不自知。因此他在損害別人的利益之前,已經首先傷害了自己,因果的自然法則在當下就在懲罰著他,使他成爲貪欲、瞋恨等負面情緒的奴隸,使整個身心處于不安狀態中,當下把他帶到由自己的貪欲和瞋恨所造作的地獄之中。可見只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而使自己的精神被貪欲、瞋恨、嫉妒等惡念所折磨並不是真正的幸福。
相反如果心靈從這些汙染的煩惱中解脫出來,過道德的生活,像愛自己一樣愛護別人時,因果的自然法則在當下就會回報你。你的心中自然就會充滿愛、慈悲和善念,會感到非常祥和、非常快樂,你當下就會感受到天堂般的快樂。可見,只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和諧發展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道德是利益的一部分,是幸福的必要條件,道德與利益並非矛盾。道德與個人的利益、幸福是統一的。
所以佛法的緣起觀使我們了解到:如果傷害別人,首先傷害的是自己,不道德的行爲使自己失去當下的和長久的真正利益;利益別人,首先就利益了自己,只有過道德的生活,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安詳、和諧,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由上可見,佛法的緣起觀使道德與利益有了統一性。道德本身是自身幸福與利益的一部分,道德的實踐給人們帶來更深刻、更持久、更殊勝的幸福、利益。道德與自己利益無關的說教,不再只是官方的命令,或上帝的指示,而是與自己幸福息息相關的。
假如道德與自己的利益毫不相幹,而只是以政府的命令,對于唯利是圖的人來說是無濟于事的。切身的利益是一個人選擇生活方式的強大動力,所有不道德的行爲都是在自我利益的驅動下産生的。
佛法的緣起觀,揭示了因果的客觀性,使道德與利益的統一有了實現的理論依據和可能性。善因必得善果,惡因必得惡果。不道德的行爲必然損害自身的利益,而道德的行爲自然增長自己的切身利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這就體現了道德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切身性,道德與幸福是統一的,並非如康德那樣把幸福與道德變成決然對立的。道德並不排斥幸福,幸福也同樣可以實踐道德。由于道德與幸福的統一性,對個人幸福的尊重即可以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道德的尊重,因此挺立了人們的道德主體,策勉人們更爲積極主動地從事善業以謀取個人的利益,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二)受持五戒——道德與利益
在現實社會中統一的基本實踐方法佛法的因果律,不但爲道德的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更明確地指出了創造幸福快樂人生具體的道德實踐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五戒: 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 5.不飲酒。
五戒可以說是一種普世的倫理道德,因爲殺、盜、(邪)淫、妄、酒五種行爲是傷害每個人切身利益的惡行,這是每個人都能切身體會到的。如《雜阿含經》卷叁十七雲:
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于我,他亦不喜,我雲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于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雲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爲人所欺,他亦如是,雲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雲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麁言,他亦如是,雲何于他而起罵辱?是故于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绮語,他亦如是,雲何于他而作绮語?是故于他不行绮飾,如上說。〔3〕
這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說法可以說是如出一轍。因爲因果的自然法則是超越宗教、國家、階級和時空的真理,適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階級的人。正因爲如此,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著與五戒相似的戒規。
受持五戒有很多利益,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贊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受持五戒不但有利于他人,更有利于自己。可見受持五戒,可以幫助我們免于惡行,自然會減少內心粗重的貪、瞋、癡,使身心能夠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只要每個人都遵守五戒而生活,積極努力地工作,自利利他,那麼殺人…
《從佛法談道德與幸福的統一——淺談佛法對人類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釋隆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