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便是戀世的心,貪著的心,更是一種含藏慢心、狂心的英雄主義。所以沒有出離心爲基礎的,絕不會是自覺覺他的菩提心。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中明確指出:“叁士道”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必經次第。所謂叁士道即下、中、上叁士道。雖然各道都有方便施設其各自的相應法門,但就整個菩提道而言,都不過是佛道的一部分。只因緩急淺深、難易的不同,才方便分出次第。上士道固然高,但如果沒有中下士道爲根基,也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好比叁層大樓,如果沒有初層、二層,是絕不會有第叁層的,但或許只有初層或二層,而沒有第叁層,斷不會只有第叁層,卻沒有前二層的理由。修學佛法也是如此,高深的境界是從淺近的境界逐步增進累積而來的。利根者,依照淺深次第修學,決不會以五戒十善等人天善心或個人的解脫涅槃爲滿足,一定會再向上努力,所以次第不會枉廢光陰,只會圓滿進取。而鈍根者,可以依次第從淺處開始入道修學,不會因起點太高而無法契入,更不會因妄想空中樓閣而導致遠大處、近小處利益皆失。修學佛法固應志其大者,但決不能忽略進修上的實際情形。如世間一般事業尚且無不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而逐漸擴展起來的,何況是進修無上甚深的佛法,如何能不依漸次而修習!
叁、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至此可知,出離心不但是解脫道的入門,更是菩薩道的基石,因此具備出離心便成了初學者的當務之急。那麼究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才能生起出離心呢?以下就試著從幾點加以淺談。
(一)正見輪回苦
出離心不僅僅只是一種希求離苦得樂的意願,更是內在的一種理念,所以需要通過理性、邏輯的思維去觀察。也只有深刻全面地認識到世間的苦厄和産生苦的根源,正知苦的內涵,才有可能相應地生起無僞出離心。
在佛法思想體系中,不同于一般世人所認爲的衆生之死如燈之滅,相反地認爲死亡是新生命的開端。然而生命又非只局限在人間世界再生,這種人類正在經曆的生命形式,只是無盡輪回中的一種生命形式。佛法認爲生命可統括爲六類形式,稱之爲六道輪回,在人間的轉生,只不過是六種生命方式中一種。過去生中人們無數次地在六道中死此生彼,如果不解脫今生終結後,又勢必將再度投生于六道中的一道。沒有智慧,輪回就是封閉式的。所以有古德將輪回比作井中不斷轉動的水車、封閉瓶中不停飛舞的蜜蜂。說明無論因善業生叁善道還是因惡業墮叁惡道,終在輪回樊籠中,不得出離。
《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6〕《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四中更詳細地說:“苦輪海者,苦通叁界,謂叁苦也。依苦樂舍,立爲苦故,往返不息,回轉如輪,升沈出沒,深大如海。”〔7〕叁界者,爲六道衆生生死往來處的總稱。言叁苦,以叁界不出叁苦故即苦苦、壞苦、行苦。謂苦苦,以苦事之成而生惱者;壞苦指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行苦者,以行者遷流無常而生苦惱是也。叁惡趣中衆苦充滿,恒時感受苦苦;欲界諸人衆,苦樂無常,即使有樂也會成爲變苦;天界諸衆,雖長時受樂,但終有盡時,其快樂的本身就是一種行苦。因此在輪回中無論隨生何處,皆爲痛苦之性,猶如火坑,所以應當斷除貪欲之心,精勤于解脫道。
又如《阿毗達摩俱舍論》中雲:“如何可言諸有漏行皆是苦谛?頌曰:“苦由叁苦合,如所應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8〕就有漏法非可意的苦受之行言,其體性爲苦,所以苦受是苦;就可意的樂受之行而言,壞時感苦,故樂受亦不離苦;就非可意非不可意的舍受之行而言,也不免生死遷流。聖者觀之,生苦怖心,所以舍受亦是苦,由此叁苦之相觀之,得知一切有漏之法皆爲苦。是故《成實論》中亦雲:“又此叁受皆苦谛攝。”〔9〕又如《法華經》中所說:“我等以叁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10〕可見是以叁苦含蓋一切諸苦,若加以細分別,則有五苦、八苦、無量諸苦。如地獄衆生雖然壽量極長,但卻長劫遭受極冷極熱的煎熬及種種難以忍受的地獄酷刑;餓鬼衆生恒受饑渴、恐懼等苦,長劫難得一滴水或一口飯食;畜生道衆生不但愚昧無知,且常受被勞役、獵殺、互啖等痛苦;人道有情雖沒有前叁惡道之巨苦,但也恒時不離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等諸苦,所以也無安樂可言;阿修羅道雖有天福,但因瞋心主宰,常受著鬥爭之苦;天界衆生雖有極大福樂,極長壽命,但因散亂度日,不知修持正法,福盡自有下墮之苦。所以彌勒菩薩說:“五趣之中無安樂,不淨室中無妙香。”〔11〕
然而衆生卻常誤執“搔癢出血”等微細痛苦爲樂,不知相對的快樂實在是蘊含在絕對的痛苦中。執不可樂爲樂,結果只能是痛苦。正如《成實論》中所雲:“樂爲苦門,以貪樂故,從叁毒起不善業,墮地獄等受諸苦惱,當知皆以樂爲根本。”〔12〕所以凡是貪欲輪回的衆生,必常在流轉而不得解脫。這也是爲什麼佛陀于四聖谛先宣苦谛,無非爲令衆生正知苦後,去欲離愛,趨向解脫。後來大乘佛教更從明外境緣起無自性上來斷除心意識對外境的攀緣,從而苦樂雙亡,得究竟法樂。這都說明貪執是輪回的根源、苦的本質,要出離解脫,就要先去除對輪回的貪執。因此我們一定要不斷思維輪回中的種種痛苦,直至在心中生起定解。但思維時要注意兩點:首先,不能把自己當作旁觀者,像看戲一樣站在旁邊看衆生的各種苦,如果這樣,是不會有太深感受的。而是要把自己觀想爲當下正受著這種痛苦的衆生,這樣觀想不久就會産生恐懼感,此時則要作念:“僅僅觀想就已讓我懼怕,何況親受?”其次,要對那些正受著痛苦的衆生發起強烈悲心,並發願:願這些有情乃至自己皆早脫輪回。如此才是真發出離心,真發菩提心!
(二)正信業果不失
已知輪回種種過患,智者應當希求出離。應知無數的生死變幻皆非運氣、天命或隨機的偶然,而是由于過去所造善惡業緣才輪回各道。正如《百業經》中所說:“衆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諸業亦種種,造各種衆生,漂泊于輪回,業網乃極大。”〔13〕何謂業?業是自我的能量與行動,即任何期望得到某種結果而啓動的行爲,也就是任何因貪瞋癡所造成的行爲。所以它是一種言行的造作,也是因緣果報的過程。由自我投射出自他,由自他相待産生種種造作,由此業力進一步穩固原先二元對立的幻覺,進而促使了自我在其中的種種貪瞋癡角色表演,便有了後面的複雜情節、插曲,以致自我完全深陷其中。這時,業創造了自我,自我更創造了業,這種周而複始,反複滋養讓衆生一直受苦的現象就是輪回。所以六道輪回,並不一定要等到此生業報體結束再投生到某一道,而是就某個業力狀況中止,另一種業力狀況生起的心境,當下就能體現六道之象。如愚癡感得畜生的果報,嫉妒感修羅果報等。所以業是一種行爲和能量的延續,不只是“這是我的業”的結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緣和果,本身就是一種因果定律。如是造作,如是業力,只要沒有另一種相反性質的針對業力來抵消它,因緣聚合時,必感如是果。所以《百業經》中雲:“衆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14〕因此若欲求解脫,就必要具備相反于性質的解脫業。
要我們知道叁有輪回諸過患都是由自心業力煩惱生,而煩惱之因就是非理作意,所以欲出輪回唯有如理作意。故《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叁中有雲:“若有虛妄分別,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設。若無虛妄分別,不如理作意無所施設。若有不如理作意,而彼無明即可施設。若無不如理作意,無明亦複無所施設。”〔15〕所謂如理作意,即如于輪回之本質苦,這就是出離心。所以只有依于出離心,才有可能獲得解脫之永恒樂。否則無論多少世間善法,終有享盡時。且衆生無始以來所造惡業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就光今生今世,舉止動念,便已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如果還不把握今生這難得稀有的暇滿人身追求解脫,那麼等待我們的只有隨惡業再次輪回惡趣。一旦失去人身,要想再得到就不容易了。所謂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而解脫的機會又只有在人身,因爲叁惡道太苦,天趣太樂,唯有人道苦樂參半,才有可能生起出離心,所以人道是六道輪回轉折的中間帶!“依靠人身舟,渡過大苦海,此舟後難得,切莫愚癡眠”。
(叁)思人身無常
人身難得如爪上土,但佛陀更告訴我們能獲得佛法真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何謂能獲得佛法真理的人?即是指具足八有暇十圓滿的暇滿人身。因爲只有獲得如此人身,才有可能依佛言教獲得解脫。而如今我們由于往昔善業,幸得如意寶般的暇滿人身,所以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利用,何況它又是隨時可能會失去。
首先,有生必有死。叁界有情,不論君王還是乞丐,無論感生何處,一律平等,必死無疑,無一幸免。所以《解憂書》中雲:“地上或人間,有生然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16〕書中又雲:“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虛空,然而卻不能,詣于無死處。”〔17〕《無常集》中更舉出佛菩薩、聲聞獨覺都尚須舍此身,又何況諸庸夫?人生好比日出日落,日出時光很快照向對面,日落的陰影便像死魔王的影子般步步逼向我們。即使如百年之河也會迅速枯竭,生命這片浮雲,時刻不停飄逝;無常大鬼頃刻不離左右。無論滴答的鍾聲,還是跳動的脈搏都在預示著我們正步向死亡。所以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縱使有百年壽命,月盡其年,日盡其月,晝夜盡日,六時再盡,總數本就有限,又只減無增,何能不死?可見人生好比趕赴刑場的死囚,好比少水池中喘息的小魚,非常有限。然而在這有限的生命中,能利用來修學佛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就算人生百年,睡眠就要占去將近一半,剩一半中、前十年年幼無知,後十年衰老多病,單中…
《出離心之淺談(釋海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