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谈对大乘瑜伽止观的认识及体会——《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释善白)▪P3

  ..续本文上一页得,一切法自性本空,假名幻有;六者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由大空对治;“建立”指有情所依住的器世界,了知一切诸法虽有无量差别相,无非四大组成。因缘法皆是虚妄,毕竟空故;七者了知无色故,有内静寂解脱相,由有为空对治。无色指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定还未究竟,还在三界内并未真正解脱,行者不应以少为足执此解脱相,应以无所住心继续修习;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由此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破之。《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故真如实相是无一少法可得;九者了知清净真如义,有无为相、无变异相、由无为空、无变异空对治;无为法是相对有为法而言,无变异法也是相对变异法而立,既然是对待法,即是因缘法,因缘故无自性,毕竟空,故此二相也不可执;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作意思维故,有空性相,由空空对治。行者修习止观连能空一切相的“空”执也要远离,住而无住,无住而住,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这才是大乘空义。本经云:“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执相,毕竟远离性,反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19〕

  以上不仅是一空对治一相,而且一空也能对治一切相,行者能除此十相,则能解脱杂染缚相,圆满佛果。

  (二)远离十五种障

  首先,五系者:一者顾恋身财,爱恋身体和贪财是修止的两大障碍。世间没有一个人不爱自己的身体,每天除了给它吃穿洗漱外,照顾得比谁都勤劳。有些人为享受五欲之乐,而为聚集大量钱财奔波劳命,哪能静下心来修习佛法。修道之人应别于俗人,如今俗气未泯,好乐五欲,恋着色身,实在不该。修习奢摩他应远离五欲才能成就。二者于诸圣教不得随欲,对佛陀的教法不能正确理解或缺乏理解,会障碍观的修习。三者乐相杂住及于少喜足,假如行人喜欢热闹,不堪寂寞,心向外攀缘,不得安住,这叫乐相杂住相。因此,初学者修习止观应尽量远离热闹处择空闲处修行。行人不应以少许成就而倍感自豪,心满意足,应以无所得心而进趣菩提。所以,行者修习止观应离五系。

  其次,五盖者:一者掉举和恶作是障碍修止,掉举令心躁动为相,恶作是对做过的事总感讨厌后悔不圆满,心总是停留在悔意当中不能快乐;二者昏沉睡眠及疑是障碍修观,昏沉是令心沉没不明了,睡眠是令心昧略不清楚,疑是令心犹豫不决,因此,难以修观;三者贪欲和瞋恚是障碍修习止观,贪心重的人,每天在财色等五欲中打转,哪有心思修止观。若瞋心重者,俗话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内心被瞋火煎熬谁还能坐得住,是故行人应远离五盖。

  最后,五种散动:一者作意散动,简单说菩萨不发大心,只为自己求安乐的作意就是作意散动;二者外心散动,好乐五欲,心向外攀缘就是外心散动;三者内心散动,指内在的心念或上或下而不得安定,如昏沉或欲界贪著等都是内心散动;四者相散动,本经云:“若依外相,于内等持所行诸相,作意思维是名相散动。”外相指先见闻觉知所以认识的色等事相,于内等持所行诸相,修止观时,不能明了现前所缘境,令心不得安住,就是相散动;五者粗重散动,指定中作意粗重是我见我慢的种子,当修习止观有点轻安觉受时,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生起我慢之心,障碍修止观,这就是粗重散动。

  以上十五种心是菩萨修习止观所应远离的心相,才能成就止观。

  (三)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

  菩萨行者于四加行中“世第一位”精进勇猛修习止观,远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证得初欢喜地。菩萨继续修习,远离微细误犯之业现行障,证得第二离垢地。于此地修习止观得胜定,远离五欲境界的贪爱,引发妙慧证得第三发光地。又远离对第三地上所得的胜定之心和所得的大法总持之心的贪著,证得第四焰慧地。菩萨继续加功用行,远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证得法界生死涅槃无差别性,即是第五难胜地。第六现前地菩萨,观缘起毕竟空,通达十二因缘的染净差别相皆平等;证得无染净的法界。第七远行地菩萨,已远离对如来种种教法微细的取相现行,入于纯无相观,通达如来一切法门皆无差别。第八不动地菩萨,已远离有功用行和有相不得自在障,能够无功用行,随心所欲化现一切身相及国土。第九善慧地菩萨,已远离一切善巧言辞不得自在障,证得四无碍智。第十法云地菩萨,已远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得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证得无量无边妙功德法所庄严的法身。如来地,已远离极微细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智见,依于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故本经云:“于法假立,瑜伽中,若行放逸失大义,依止此法,及瑜伽,若正修行得大觉。”〔20〕可见,瑜伽止观实乃入道要门,菩萨行者依此修行则能转染成净,成就佛果。本经亦云:“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结 语

  《分别瑜伽品》通过慈氏菩萨和佛陀的一问一答形式,逐层深入地解析唯识修学方法及次第,以止观为方便契入唯识实相之理。让行者依此次第能实践佛法,平静心湖,从而成等正觉。从中可以得知,佛法修学次第尽在闻思修三慧与戒定慧三学。《楞严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任何经论皆是佛陀应众生之病执而开演,经论内容一定具有除病执的方法及次第。唯有我等凡愚未能了知,纵然了知,也未必深信,犹如穷子虽身系摩尼宝珠,却不知自己本是富者,甘愿流浪三界,穷苦不堪。同时也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唯一心所现,应反观修,莫向外求。如《华严经》云: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虽然,初发心菩萨修习止观是需要依次第而入;但是,若能了知万法唯在一心中得,则能善用其心,依法行持,运用止观,恢复心性本来具足寂照功能。《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云:“止则不随妄想,而一相永净。观则不滞空寂,而妙用恒兴。顿了诸法,触处皆通,可谓成菩提于弹指。” 〔21〕所以如果行者离止观,而别谈寂照,如此心行与骑牛觅牛有何区别?

  参考资料:

  1.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赠。

  2.唐·圆测撰:《解深密经疏》下册,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

  3.唐·圆测撰,罗时宪教授节要:《解深密经疏节要》,香港佛教法相学会出版。

  〔1〕《续藏经》第55册,第590页。

  〔2〕《大正藏》第43册, 第272页。

  〔3〕《大正藏》第16册, 第690页。

  〔4〕同上, 第697页。

  〔5〕同上, 第688页。

  〔6〕《大正藏》第45册,第511页。

  〔7〕《大正藏》第9册, 第5页。

  〔8〕宗喀巴大师造,昂旺朗吉堪布译:《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卷十一,下册,佛陀基金会印赠,第694页。

  〔9〕《续藏经》第62册,第234页。

  〔10〕宗喀巴大师造,昂旺朗吉堪布译:《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卷十一,下册, 第693页。

  〔11〕《大正藏》第16册, 第697页。

  〔12〕《大正藏》第16册, 第697页。

  〔13〕《肇论》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57页。

  〔14〕《大正藏》第2册, 第235页。

  〔15〕《续藏经》第37册, 第640、641页。

  〔16〕胜雨比丘尼编述:《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第1页。

  〔17〕《大正藏》第16册 ,第698页。

  〔18〕《肇论》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52页。

  〔19〕《大正藏》第16册, 第701页。

  〔20〕《大正藏》第16册 ,第702页。

  〔21〕《续藏经》第55册, 第590页。

  

《试谈对大乘瑜伽止观的认识及体会——《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释善白)》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