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谈对大乘瑜伽止观的认识及体会——《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释善白)▪P2

  ..续本文上一页,心心不断,安住于境。比如数息观,令心系念于呼吸之间,念念清楚,知出息、入息,知出息长或入息长,知出息短或入息短,数数修习。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失念或掉举等杂念相续夹入,应当下觉知妄念,即是正念。久而久之,令心安住,久久修习可以引发身心轻安,这就是菩萨能求奢摩他。本经云: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维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偏寻思、周偏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 〔12〕

  “三摩地”译为等持,亦名定;通定心位与散心位,在此简别散位,故名内三摩地。由于修习止引发身心轻安为所依,观照力量则增胜,能生起对所行影像,作深深的观察,生起殊胜的理解而舍离心相。观察、胜解、舍离三者是能缘心的三个过程。就如数息观,让呼吸自然出入,如实观照,不需要用自我的意识去掌控呼吸,也不要暗示或想象,很轻松自然即是观察;对于出息或入息,了了分明,相续无有间断即得胜解。呼吸慢慢从粗到细,最后达到不念作意(不需要特意系念于所缘境上),而是远离所缘的心相,这就是舍离心相。当身心轻安时,行者正观内三摩地所行的影像就能达到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由此获得对法的坚信认识,此名为若忍。由于坚信此法能得解脱,故能生起对善法的好乐,此名为若乐。对善法之好乐又能作深度的推度观察,乃至极微细的伺察,这是若慧、若见、若观,也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可见,菩萨依止闻思修成就止观。

  为何我们现在修习不见成就呢?究其根源是:对法不坚信,不坚信故,不能行持;不能行持,则不得法乐;不得法乐,自然不好乐佛法;因此,法不入心而与五欲乐相应。《涅槃无名论》云:“何者,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著欲止于心,即无复于生死。” 〔13〕如今虽有少许好乐习禅者,也如强良马,修强良禅,色身虽在座上,心却常系五欲之乐。《杂阿含经》云:

  世尊告洗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维,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维,以求正受。 〔14〕

  所以,止观难以修成,故菩萨修习止观先远离五欲。如何远离五欲呢?佛陀告诉我们应当严持净戒。《佛遗教经解》云:

  戒是正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15〕

  因为,戒能防非止恶,是成佛的根本。慈舟法师说:“戒为杀贼之先锋,以戒制惑业始成定慧。戒为防非之城郭,无城则持戒良民失所故。”〔16〕戒能帮助行者防护六根,少著五欲,减少修行上的恶缘,增加善缘,从而令身心日趣达到安详。所以,修习止观菩萨应持净戒远离五欲,才能达到定慧双修。

  (二)了知止观的种类

  本经列举止观的种类有多种,本文依“闻思修”略说止观各有三类:一者有相毗钵舍那,“相”指有分别影像境。也就是我们平时(散心位)所听闻受持的诸法,或者是教授教诫所得的诸法,加予作意思维,此思维只是暂时的,也不是很深刻地思维,故名“有相毗钵舍那”。如果对这些教理作如理观察思维达到内心无有间断,即可得“止”,这就是“随有相毗钵舍那的奢摩他”。二者寻求毗钵舍那,对于彼法彼义未能善解,为了了达彼法彼义进一步作意观察审谛思维。假如单独对法不理解,就在观中以闻所成慧的寻伺心,推度观照曾经所闻所持的教法以求获得理解。假如单对义不理解,在观中以思修所成的二慧功用,推求教授教诫以期对之获得认识,故名“寻求毗钵舍那”。若能如理思维,令心相续则引发“随寻求毗钵舍那的奢摩他”。三者伺察毗钵舍那,以修所成慧遍于一切法义已经善解,为求于彼善巧证得极解脱的关系,更加微细审谛思维,故名“伺察毗钵舍那”。由此胜解能力,解决蒙蔽真理的惑障而得解脱,由此能引发“随伺察毗钵舍那的奢摩他”。总之,行者了知止观的种类,就能清楚自己修行的位次,更好地加功用行。

  (三)善知止观的关系及

  单复修法止与观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修止的所缘境是无间心,(见分心)修观它的所缘境是相分境,故说两者非一。但又不能说两者是一个东西,相分境是依见分心而生起,故观的所缘境(相分境)不离止的“能缘心”;而止的所缘境就是观的所缘境的“能缘心”故说二者非异。二者是一体二用,止不离观,观不离止,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不二,互摄互融。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烦恼习性轻重而先修止或修观,或者止观等修。菩萨单修止,对治散乱心增长定力。行者修法时,常常出现心安住不了修法境上,而是游虑于过去或未来可爱境上,此现象称为掉举。可以用两种方法对治:一者可厌法作意思维,了知此可爱之境皆是我人第六意识虚妄计度,唯识所变非实有,妄相自然消失正念提起;二者,诸可厌法无间心作意思维,如果妄念还多,可以先放下当前所修法,继续修可厌法,令心无有间断,则能折伏妄想。单修观,对治昏沉,慧力增胜。有时,由于行者自心太向内摄,失去攀缘的力量所导致自心昏昧。有时,也会因行人睡眠不足所导致。也有两种方法:一者可欣法作意思维,如“观佛相好” 、“观十二因缘”等等,令心举起;二者可欣法无间心作意思维,和修止第二种方法一样,继续修习可欣法令心无有间断,令心举起,或者实在不行就要下座径行(不过此方法也不宜常用,否则会养成坏习,每次修到此就想下座,应进一步克服它)。止观双修,当止观双修把掉举与昏沉二烦恼伏住,身心会处于安详的状态,此时无须再作意除障或过于精进,只要令心自然任运即可,这就是舍相。如果此时还特意除障,反而会引起内心散乱。如念佛,散心时可以大声念佛号令摄其心,当心安住时就无须再大声唱念了。

  (四) 何地“通达”止观及“得”止观

  菩萨于初极喜地通达总法止观,因为此地已断烦恼障,入见道位,以无漏智缘总真如,能所双亡,心境一如故名通达。菩萨于第三发光地“得”总法止观,因此第三地是“定地”,从定发观,观行纯熟,故名“得”。菩萨能得总法止观有五个条件:一者集总修,就是集所有大乘教法,作总相的观察。一法如此、法法皆如,比如观诸法皆因缘和合假有、无有自性,毕竟空故。二者无相修,就是离名离相的一真法界,无一法可得,作如是观:诸法实相是非言语所能诠释、非心思所寻伺,唯有实证才可了知。三者无功用行,就是不加作意,就能任运而修。四者炽盛修,更加精进令无功用行,不断增胜。五者无喜足修,不以无功用行的增胜而生满足,应以无所住心而修。

  由此五因能成办五果:一者于思维时,刹那融销一切粗重所依;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摄受后后转胜妙因。初学菩萨修习止观未通达或未得总法止观,此过程本经称之为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及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行人也不要泄气,应继续精进,功夫自然成熟。

  三、如何遣除诸相及诸障

  (一)遣除诸相

  首先,总说“真如作意”遣除法相及义相。何谓真如作意?本经云:“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义相,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17〕要知道法相义相皆是如来施设方便,为令众生悟入诸法实相而法假安立。若人不知,反而在幻化的依他起法上起执著便成遍计所执性。若能于幻化的依他起法上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唯识所现皆是虚妄而不执著,即是圆成实性。唯识宗认为遍计所执性是无的,而幻化的依他起性是有的。《不真空论》说:“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18〕所以,行人应了知诸法名相并不能诠表事物的本身,名相只是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计度而有,并非真实有故不可得,是名真如作意。

  其次,别说“空”来遣除十种难除相。一者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一切法空对治。这是众生对“法假安立”执为实有,故如来法空破之(前面“法假安立”已详细说明)。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由相空与无先后空对治。《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名无生。”所以,诸法本无生,无生故无灭,无灭故无住,无异等相,即为相空破之。诸法看似有生灭先后次序,实则无有先后次序。《中论》云:“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故以般若智慧观照诸法无有生灭相续随转相可得。三者了知能取义故,有二相:第一,有顾恋身相以内空对治;众生执著五蕴假合的色身为常一的实我即为我执,从而引发我所我见等烦恼。而不知“我”是由色(物质)心(精神)二法组成,既然是二法组成,就不能说是常一的实体,因此“我”也是因缘和合的假我,身相也是无常法故不可顾恋;第二,既然“我”都是因缘假和合而有,那么我所拥有一切也皆是因缘法,并非实有,无所得故,没有什么可值得傲慢,离“我慢相”;四者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以外空对治;能取之心不可得,所取之相(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法)也不可得;五者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有内安乐相和外净妙相;既然了知我的能取之心不可得,所取之相(男女承事资具等相)也不可得,哪来内安乐相,更无外在的净妙相可…

《试谈对大乘瑜伽止观的认识及体会——《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释善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