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心不斷,安住于境。比如數息觀,令心系念于呼吸之間,念念清楚,知出息、入息,知出息長或入息長,知出息短或入息短,數數修習。在此過程中,難免會有失念或掉舉等雜念相續夾入,應當下覺知妄念,即是正念。久而久之,令心安住,久久修習可以引發身心輕安,這就是菩薩能求奢摩他。本經雲: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維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偏尋思、周偏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如是菩薩能善毗缽舍。 〔12〕
“叁摩地”譯爲等持,亦名定;通定心位與散心位,在此簡別散位,故名內叁摩地。由于修習止引發身心輕安爲所依,觀照力量則增勝,能生起對所行影像,作深深的觀察,生起殊勝的理解而舍離心相。觀察、勝解、舍離叁者是能緣心的叁個過程。就如數息觀,讓呼吸自然出入,如實觀照,不需要用自我的意識去掌控呼吸,也不要暗示或想象,很輕松自然即是觀察;對于出息或入息,了了分明,相續無有間斷即得勝解。呼吸慢慢從粗到細,最後達到不念作意(不需要特意系念于所緣境上),而是遠離所緣的心相,這就是舍離心相。當身心輕安時,行者正觀內叁摩地所行的影像就能達到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由此獲得對法的堅信認識,此名爲若忍。由于堅信此法能得解脫,故能生起對善法的好樂,此名爲若樂。對善法之好樂又能作深度的推度觀察,乃至極微細的伺察,這是若慧、若見、若觀,也是菩薩能善毗缽舍那。可見,菩薩依止聞思修成就止觀。
爲何我們現在修習不見成就呢?究其根源是:對法不堅信,不堅信故,不能行持;不能行持,則不得法樂;不得法樂,自然不好樂佛法;因此,法不入心而與五欲樂相應。《涅槃無名論》雲:“何者,衆生所以久流轉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著欲止于心,即無複于生死。” 〔13〕如今雖有少許好樂習禅者,也如強良馬,修強良禅,色身雖在座上,心卻常系五欲之樂。《雜阿含經》雲:
世尊告洗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禅,莫習強良禅,如強良馬,系槽枥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維,于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于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維,以求正受。 〔14〕
所以,止觀難以修成,故菩薩修習止觀先遠離五欲。如何遠離五欲呢?佛陀告訴我們應當嚴持淨戒。《佛遺教經解》雲:
戒是正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義。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15〕
因爲,戒能防非止惡,是成佛的根本。慈舟法師說:“戒爲殺賊之先鋒,以戒製惑業始成定慧。戒爲防非之城郭,無城則持戒良民失所故。”〔16〕戒能幫助行者防護六根,少著五欲,減少修行上的惡緣,增加善緣,從而令身心日趣達到安詳。所以,修習止觀菩薩應持淨戒遠離五欲,才能達到定慧雙修。
(二)了知止觀的種類
本經列舉止觀的種類有多種,本文依“聞思修”略說止觀各有叁類:一者有相毗缽舍那,“相”指有分別影像境。也就是我們平時(散心位)所聽聞受持的諸法,或者是教授教誡所得的諸法,加予作意思維,此思維只是暫時的,也不是很深刻地思維,故名“有相毗缽舍那”。如果對這些教理作如理觀察思維達到內心無有間斷,即可得“止”,這就是“隨有相毗缽舍那的奢摩他”。二者尋求毗缽舍那,對于彼法彼義未能善解,爲了了達彼法彼義進一步作意觀察審谛思維。假如單獨對法不理解,就在觀中以聞所成慧的尋伺心,推度觀照曾經所聞所持的教法以求獲得理解。假如單對義不理解,在觀中以思修所成的二慧功用,推求教授教誡以期對之獲得認識,故名“尋求毗缽舍那”。若能如理思維,令心相續則引發“隨尋求毗缽舍那的奢摩他”。叁者伺察毗缽舍那,以修所成慧遍于一切法義已經善解,爲求于彼善巧證得極解脫的關系,更加微細審谛思維,故名“伺察毗缽舍那”。由此勝解能力,解決蒙蔽真理的惑障而得解脫,由此能引發“隨伺察毗缽舍那的奢摩他”。總之,行者了知止觀的種類,就能清楚自己修行的位次,更好地加功用行。
(叁)善知止觀的關系及
單複修法止與觀的關系是非一非異的,修止的所緣境是無間心,(見分心)修觀它的所緣境是相分境,故說兩者非一。但又不能說兩者是一個東西,相分境是依見分心而生起,故觀的所緣境(相分境)不離止的“能緣心”;而止的所緣境就是觀的所緣境的“能緣心”故說二者非異。二者是一體二用,止不離觀,觀不離止,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不二,互攝互融。行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煩惱習性輕重而先修止或修觀,或者止觀等修。菩薩單修止,對治散亂心增長定力。行者修法時,常常出現心安住不了修法境上,而是遊慮于過去或未來可愛境上,此現象稱爲掉舉。可以用兩種方法對治:一者可厭法作意思維,了知此可愛之境皆是我人第六意識虛妄計度,唯識所變非實有,妄相自然消失正念提起;二者,諸可厭法無間心作意思維,如果妄念還多,可以先放下當前所修法,繼續修可厭法,令心無有間斷,則能折伏妄想。單修觀,對治昏沈,慧力增勝。有時,由于行者自心太向內攝,失去攀緣的力量所導致自心昏昧。有時,也會因行人睡眠不足所導致。也有兩種方法:一者可欣法作意思維,如“觀佛相好” 、“觀十二因緣”等等,令心舉起;二者可欣法無間心作意思維,和修止第二種方法一樣,繼續修習可欣法令心無有間斷,令心舉起,或者實在不行就要下座徑行(不過此方法也不宜常用,否則會養成壞習,每次修到此就想下座,應進一步克服它)。止觀雙修,當止觀雙修把掉舉與昏沈二煩惱伏住,身心會處于安詳的狀態,此時無須再作意除障或過于精進,只要令心自然任運即可,這就是舍相。如果此時還特意除障,反而會引起內心散亂。如念佛,散心時可以大聲念佛號令攝其心,當心安住時就無須再大聲唱念了。
(四) 何地“通達”止觀及“得”止觀
菩薩于初極喜地通達總法止觀,因爲此地已斷煩惱障,入見道位,以無漏智緣總真如,能所雙亡,心境一如故名通達。菩薩于第叁發光地“得”總法止觀,因此第叁地是“定地”,從定發觀,觀行純熟,故名“得”。菩薩能得總法止觀有五個條件:一者集總修,就是集所有大乘教法,作總相的觀察。一法如此、法法皆如,比如觀諸法皆因緣和合假有、無有自性,畢竟空故。二者無相修,就是離名離相的一真法界,無一法可得,作如是觀:諸法實相是非言語所能诠釋、非心思所尋伺,唯有實證才可了知。叁者無功用行,就是不加作意,就能任運而修。四者熾盛修,更加精進令無功用行,不斷增勝。五者無喜足修,不以無功用行的增勝而生滿足,應以無所住心而修。
由此五因能成辦五果:一者于思維時,刹那融銷一切粗重所依;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叁者,解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滿相應淨分無分別相,恒現在前;五者,爲令法身得成滿故,攝受後後轉勝妙因。初學菩薩修習止觀未通達或未得總法止觀,此過程本經稱之爲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及隨順毗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行人也不要泄氣,應繼續精進,功夫自然成熟。
叁、如何遣除諸相及諸障
(一)遣除諸相
首先,總說“真如作意”遣除法相及義相。何謂真如作意?本經雲:“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義相,若于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17〕要知道法相義相皆是如來施設方便,爲令衆生悟入諸法實相而法假安立。若人不知,反而在幻化的依他起法上起執著便成遍計所執性。若能于幻化的依他起法上了知諸法因緣所生,唯識所現皆是虛妄而不執著,即是圓成實性。唯識宗認爲遍計所執性是無的,而幻化的依他起性是有的。《不真空論》說:“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18〕所以,行人應了知諸法名相並不能诠表事物的本身,名相只是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計度而有,並非真實有故不可得,是名真如作意。
其次,別說“空”來遣除十種難除相。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一切法空對治。這是衆生對“法假安立”執爲實有,故如來法空破之(前面“法假安立”已詳細說明)。二者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由相空與無先後空對治。《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名無生。”所以,諸法本無生,無生故無滅,無滅故無住,無異等相,即爲相空破之。諸法看似有生滅先後次序,實則無有先後次序。《中論》雲:“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故以般若智慧觀照諸法無有生滅相續隨轉相可得。叁者了知能取義故,有二相:第一,有顧戀身相以內空對治;衆生執著五蘊假合的色身爲常一的實我即爲我執,從而引發我所我見等煩惱。而不知“我”是由色(物質)心(精神)二法組成,既然是二法組成,就不能說是常一的實體,因此“我”也是因緣和合的假我,身相也是無常法故不可顧戀;第二,既然“我”都是因緣假和合而有,那麼我所擁有一切也皆是因緣法,並非實有,無所得故,沒有什麼可值得傲慢,離“我慢相”;四者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以外空對治;能取之心不可得,所取之相(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法)也不可得;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和外淨妙相;既然了知我的能取之心不可得,所取之相(男女承事資具等相)也不可得,哪來內安樂相,更無外在的淨妙相可…
《試談對大乘瑜伽止觀的認識及體會——《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釋善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