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圭峰宗密與《圓覺經》之因緣
編輯:釋耀雲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圓覺經》〔1〕對中國佛教華嚴宗、天臺宗、禅宗、密宗等宗派都有很大影響。曆代大德對其多有注疏,而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他關于《圓覺經》的注釋現存的就多達五種七十叁卷之多,其爲宗密大師窮畢生之力所弘之經典。本文從宗密大師所處之時代背景,《圓覺經》簡介及宗密大師生平叁個方面來探討分析宗密大師與《圓覺經》之間的因緣,以冀窺得《圓覺經》之殊勝與宗密大師于弘揚《圓覺經》方面所作的貢獻。
關鍵詞:圓覺經宗密因緣華嚴宗禅宗
作者簡介:釋耀雲,閩南佛學院2009年本科畢業生。
佛教傳入中土之後,佛經翻譯不斷,至唐代達頂峰。此時,中土佛教漸漸形成了八大宗派,其中高僧輩出,弘宗演教者不勝枚舉。在此八宗各顯其風采之際,有一位大師以華嚴圓融之理遍攝八宗,又引禅入教,使之教行雙備,而被華嚴宗與禅宗學人共同奉爲祖師。他就是圭峰宗密大師,華嚴宗五祖、禅宗南宗菏澤神會禅師門下四傳弟子。大師生平著述良多,但其中關于《圓覺經》的著述就多達五種七十叁卷之多。那麼,究竟是何因緣使大師對此經如此推崇,而終生力弘此經呢?本文擬就此問題做粗淺的探討。
一、 宗密大師所處之時代背景
宗密大師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圓寂于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此時已屬晚唐時期,唐朝經過安史之亂之後,元氣大傷,已不複盛唐之氣象。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繁榮已一去不複返,各地藩鎮割據越來越厲害,百姓飽受離亂之苦,投身佛門者日衆,且良莠不齊。一方面朝廷國庫日漸空乏,另一方面寺院經濟卻日益膨脹,此時一場大風暴正在醞釀之中。佛門中八宗異彩紛呈,安史之亂雖對佛門有所影響,但未動及佛教的根本,反而促使更多的人材流入佛門,宗密大師就是其中之一。佛門八宗于晚唐已大致建立起各自完善的體系,八宗判教思想各不相同,難以調和。面對這一局面,宗密大師繼承了華嚴宗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以華嚴圓融之理統攝諸宗,並提倡禅教一致,《圓覺經》就恰恰爲此提供了教理的依據。于是,弘揚《圓覺經》也就成爲宗密大師弘法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圓覺經》的傳譯、弘揚及
經文簡介
(一)《圓覺經》的傳譯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共一卷,收在《大正藏》第17冊,爲唐代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所譯。是唐、宋、明以來教禅各宗盛行講習的一部大乘經典。本經翻譯的具體年代,據宗密大師的《圓覺經大疏鈔》〔2〕(下略稱《大疏鈔》)中說是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宋高僧傳》〔3〕卷二中記載爲長壽二年(693),而《開元釋教錄》中卻是存疑:“沙門佛陀多羅,唐雲覺救,北印度罽賓國人也,于東都白馬寺譯《大方廣圓覺了義經》一部,此經近出,不委何年。”〔4〕《續古今圖記》、《真元新定釋教錄》卷十二也同此記載,認爲此經譯出的年月有疑問。古來大德雖對此經的翻譯記載多有存疑,但都笃信其真诠不謬。
(二)《圓覺經》的弘揚與注疏
現在已知的在宗密大師之前的注疏有四家:即唐京報國寺惟悫法師《疏》四卷;薦福寺堅志法師《疏》四卷;先天寺悟實法師《疏》二卷;北京海藏寺道诠法師《疏》叁卷。而且唐時在江淮一帶也有注疏流行,但未留名。唐代對《圓覺經》弘傳最力者,莫過于宗密大師。大師著有《圓覺經大疏》〔5〕十二卷、《大疏鈔》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略疏鈔》〔6〕十二卷、《大疏科》〔7〕叁卷、《道場修證儀》〔8〕十八卷,還有《圓覺經禮忏略本》四卷、《圓覺道場六時禮》一卷等共八種八十卷。現存五種七十叁卷。
宗密大師之後,宋代疏釋有杭州慧因寺淨源法師,據宗密大師的《道場修證儀》刪定《圓覺經略本道場修證儀》一卷、毗陵華嚴寺觀複法師撰《圓覺經鈔辨疑誤》二卷、西蜀龍翔寺複庵道輝禅師撰《圓覺經類解》八卷、宋孝宗撰《禦注圓覺經》、毗陵華嚴寺清遠法師著《圓覺經疏鈔隨文類解》十二卷、龍江章江禅院如山法師撰《圓覺經略疏序注》一卷、大轲法師撰《樂性樂》二卷、德素法師撰《玄議》二卷、法圓法師撰《經解》二卷、道璘法師撰《地位章》、《叁觀抉宗息非》一卷等(均見《義天錄》)、秀州竹庵可觀法師撰《圓覺手鑒》一卷、澄覺神煥法師撰《疏》二卷、景德寺居式法師撰《疏》四卷、慈寶妙雲法師撰《直解》叁卷、柏庭善月法師撰《略解》一卷(見《佛祖統記》卷十四-十八)、苕水古雲元粹據宗密大師《疏鈔》撰《集注》二卷、臺州崇善教寺智聰法師撰《心鏡》六卷、居士周琪撰《夾頌集解講義》十二卷。
明清之際的注疏有:武林陸通律寺寂正撰《要解》一卷、憨山德清撰《直解》二卷、二楞庵通潤法師撰《近釋》六卷、居士焦竑撰《精解譯林》二卷、羅峰弘麗法師撰《句釋正白》六卷、通潤法師撰《折義疏》六卷、淨挺法師撰《圓覺連珠》一卷。
日本的注疏有:東大寺實撰《圓覺經大疏鈔要文》叁卷、葛藤著《圓覺經略疏助寥鈔》七卷、鳳潭著《圓覺經集注日本訣》五卷、光謙著《圓覺經集注俗談》二卷、宜譽義海《圓覺經略疏聞書》四卷、普寂著《圓覺經義疏》二卷、敬雄著《圓覺經集注遊刃鈔》一卷、隨慧著《圓覺經集注聞誌》叁卷、昙空著《圓覺經助讀》一卷、裕察本阿著《圓覺革講錄》二卷、南都出欤著《圓覺十問答》一卷、《圓覺經採要鈔》二卷、《圓覺經聞罔殆鈔》二卷。
而在朝鮮半島,據《義天錄》之現行錄所載,在當時(1090)尚傳存有堅志法師的《疏》,以及宗密大師、淨源法師、大轲法師、德素法師、法圓法師、善聰法師、仲希法師、道璘法師等人的疏著,其中以宗密大師的《疏鈔》流傳最廣。同時此經在日本禅教間也盛行傳持,著名的注疏有上面提及的鳳潭的《集注日本訣》、普寂的《義疏》,以及大內青巒的《計義》和湯次了榮的《研究》等。
由上可知,《圓覺經》譯出之後廣爲流傳,而其中弘揚《圓覺經》最力者莫過于宗密大師。大師之注解不僅卷帙衆多,而且文義精朗。當時的宰相(官爲尚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有名的大居士裴休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9〕中贊歎道:
其敘教也圓,其見法也徹,其釋義也端如析薪,其入觀也明若秉燭,其辭也極于理而已,不虛騁,其文也抉于教而已,不苟飾,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
正因如此,宗密大師之疏一出,在他之前的諸家疏注均晦而無傳(見清遠《圓覺經略疏鈔隨文要解》),可見大師注疏之妙。而唐以後諸家注疏也多以宗密大師之疏鈔爲依憑之要籍。宋代潼川居簡在《圓覺集注》一書的序中說道:“圭峰發明此經,造《疏》數萬言……由唐至今,廣略並行,西南學徒,家有其書,于戲盛哉。”由此可見大師注疏流傳之盛。
(叁)《圓覺經》內容簡介
《圓覺經》現存的版本有:《碛砂藏》本、《龍藏》本、《頻伽藏》本、《大正藏》本和金陵刻經處本。而其中以金陵刻經處本爲最佳,本文就以金陵本爲所依之本。
此經的主要內容是說“如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主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而文殊師利等十二位大菩薩共同入于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十二位大菩薩依次代衆生向佛陀祈問,佛由是爲大菩薩們開示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
經典皆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今據此叁分簡介此經內容。
1.序分:敘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所現淨土有文殊師利等十二位薩菩薩爲上首的十萬位大菩薩衆皆入此叁昧如來平等法會。
2.正宗分:此分敘說佛因文殊師利等十二位大菩薩次第祈請,而依次宣說圓覺的義理及觀行,其中據每一位菩薩之祈請及佛之回答分爲十二章。每章先以長行問答,次以偈頌重宣其義。下面分列諸章要義,以窺經義之一斑:
(1)《文殊章》,此爲全經宗趣所在,因文殊師利爲七佛之師,在此代衆生祈問。故佛宣說大陀羅尼——圓覺法門,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顯示佛菩薩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證本有的圓覺之理。
(2)《普賢章》,開示圓覺境界的修行方便,須遠離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3)《普眼章》,開示修習圓覺,應以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堅持淨戒,宴坐淨觀身心如幻,垢穢不已,人法皆空,乃至幻滅垢除,一切清淨,而覺性平等不動。
(4)《金剛藏章》,宣說圓覺本性平等不壞,衆生之輪回心能生輪回見,不能測知如來境界,故應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5)《彌勒章》,宣說愛欲爲輪回之根本,一切衆生由本貪欲而發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之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現淺深。行人應發大願,求善知識,漸斷諸障,證大圓覺。
(6)《清淨慧章》,開示圓覺本性本無取證,但于除滅一切幻滅修證位中,而有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等諸位差別。
(7)《威德自在章》,開示修行的方便,依衆生根性而有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叁種差別。此叁法門圓融,即成圓覺。
(8)《辨音章》,開示單修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後齊修二法,乃至叁法齊修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法門。
(9)《淨諸業障章》,宣說覺性本自清淨,但因衆生從無始以來,妄執我、人、衆生、壽命,認顛倒爲實我,妄生瞋愛,生妄業道,不能入于清淨覺海。
(10)《普覺章…
《試談圭峰宗密與《圓覺經》之因緣(釋耀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