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谈对大乘瑜伽止观的认识及体会——《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释善白)

  试谈对大乘瑜伽止观的认识及体会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

  

  编辑:释善白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是唯识宗唯一详细解说唯识修行实践方法的经典。本经前四品开显唯识胜义了义理,分别瑜伽品则开显真实了义行,证明唯识宗并非只重于理论学说。通过慈氏菩萨和佛陀的对白,逐层深入修习大乘瑜伽止观所应具备的条件,如何修习,修习时会有哪些障碍,应用何种方法对治,乃至成就佛果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修学唯识者有很大的帮助,为修学者实证佛法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瑜伽法假安立奢摩他毗钵舍那真如作意

  作者简介:释善白,闽南佛学院2009年毕业生。

  何谓大乘瑜伽止观?大乘者,音译摩诃衍;又作上乘、第一乘。乘即交通工具之意,大乘喻为能将众生从烦恼此岸,载到觉悟之彼岸之教法。大乘者,亦名众生自性清净心。《大乘止观法门释要》云:“所谓大乘,摩诃衍。即是众生自性清净心,依此能起止观法门。”〔1〕瑜伽者,相应义、契合义。此二字并非佛教专有名词,如印度六派哲学中就有瑜伽派,他们认为瑜伽指“梵我合一”。佛教说的瑜伽是指禅定或止观,含有“理行统一”的意思,也就是所修的妙行与悟入的真理是契合无间的。《成唯识论述记》云:

  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圆,得生救物,赴机就感,药病相应也。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2〕

  本经所说瑜伽主要以止观为体,因为瑜伽要通过修习止观才能令妙行和真理相应,所以又叫瑜伽止观。“止”,梵语奢摩他,是止息寂静的意思,其体是定,有令心专注而不散乱的特性。如《般若经》云:“一心不乱”名止,行者若想克制内心万马奔腾般的妄念,唯有修止。正如《遗教经》云:“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观”,梵语毗钵舍那,是审谛观察之义,其体是慧,行者要想解决盘根错节缠缚身心的烦恼,必须运用观慧之力量方可成就。《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云:“善男子,如是菩萨于内止观正修行时,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此,修学大乘瑜伽止观是能够与真如相应成就佛果。法门无量,入道非一。为何直指止观为入道要门呢?《大乘止观法门释要》云:“行虽万别,止观为要,以止观二门能摄能生一切行故。”《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亦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3〕所以,止观为行者入道要门。

  一、修习止观的方便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云: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4〕

  (一)菩萨修习止观以“法假

  安立”为依止法假安立者,即佛所说三藏十二分教;也即是说初学菩萨修习止观要以三藏十二部为依止。本品在知法知义门详细解说法相和义相,目的是令众生透过法相和义相了解诸法实相之理。理明则能起修,因修才能契入实相之理。因此,佛陀慈悲方便施设种种名言概念假名安立接引众生。所以,《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云:“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正等觉,故假立名相。” 〔5〕然而,有一类众生不明诸法皆因缘假合而有,无自性故毕竟空。反而,在幻有的依他起法上执为实有法可得,成为遍计所执;故佛陀为破众生执著而说诸法都是“法假安立”。为什么?《华严五教止观》云:“甚深如来藏,而与七俱识。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6〕意思是说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如来藏,由于无始以来被无明恶习熏染变成第八阿赖耶识,再由第八识起转前七识和宇宙万有,万有不出于我人能取之心和所取之相。此见相二分还是识体之所现,故可知诸法皆唯识所现,无实体可得。明了此理之人即能远离有无、断常等二边之邪见。也许有人质疑:既然是假名,何要依止?此人还未明了佛说诸法假名安立的目的,此 “假”字是破众生的遍计所执,并非否定诸法缘起依他起性的幻有。《涅槃经》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说明诸法由于因缘和合而假有;当体又无自性,故毕竟空。诸法虽性空,但不离缘起之有。离开缘起之有,空性之理无法彰显;离开空,诸法也无法建立。故空有不二,互摄互存,圆融一际。所以,《法华经·方便品二》云:“舍利佛,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7〕因此,佛陀方便借用法假安立,令众生通过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若人能够作如是思维即得正知见,具足正知见即与法相应。故菩萨修习止观应以“法假安立”为依止而修习止观。

  (二)菩萨修习止观以“不舍

  菩提心”为依住 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道心。简单而言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卷十一记载:阿底峡尊者曾经向大者云:“欲速成佛,当于何学?”答曰:“当于菩提心而学也。” 〔8〕可见,菩提心乃是入道之门。《劝发菩提心文》云: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9〕

  说明修习止观者应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修学佛道的增上缘。若人能发无上菩提心,如有良师益友互相提携,无有懈怠;若人能发无上菩提心,就如勇士手持利剑,斩烦恼丝,无有所碍;若人能发无上菩提心,如同龙王布洒最殊胜甘露法雨,普润一切众生。《大乘止观法门释要》云:“昔有罗汉,蓄一沙弥,沙弥忍发大心,师即让令前行。故知一念发心,实超二乘境界。”可见,初发心菩萨一念菩提心的功德等至佛果功德。修习止观者若能常发菩提心,福德殊胜无比。如《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十一云:“发心无间,虽作少福,亦能出生无量果故,为胜福田,及为一切世间所依止,犹如大地。” 〔10〕如果忘失菩提心,则离佛道远矣!《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所以,修习止观者要以“不舍菩提心”为依止。

  (三)菩萨修习止观以“四种

  所缘境事”为所依何谓四种所缘境事?

  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谓如有止观行者,对于由见闻正法所得来的,或由教授教诫所得来的,或由见闻其他以及分别所得来的所知事的同分影像。在止观的实践中,给予仔细地观察拣择,普遍地分别寻求,极普遍地分别伺察。但这所拣择所伺察的同分影像,不是他本身有真实的自相,而是能缘心上所变现的一种状态。如修习出入息观: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出息长时知 “我出息长”;或者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 如是观察推度以前见闻所得来的,或由教授教诫所得来的数息观,现在于坐上所修的法并非法义本身真实的自相,只是能缘心上所变现的一种状态,这就是“观”的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谓止观的行者,对于如前(修习出入息观)所取的影像相,虽不再加以观察拣择等,但对所缘的影像相,却能以奢摩他的实践,来寂静其内心的躁动。使心安住于呼吸上不再作其他之缘,令心安住,这就是“止”的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三者事边际缘境事有二:1.尽所有性:从诸法广度而讲,一切诸法皆不出蕴、处、界三科。比如一切法不出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又含摄于五蕴中;此三科即是尽所有性;2.如所有性:从诸法深度而言,指一切法的真实性。如苦、空、无常等法都是如所有性。

  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指已断二障,证我法二空,得二种转依的佛果,此唯有佛才能所作成办。

  以上四种所缘境事能遍行一切,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偏于止,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偏于观,事边际缘境事是遍行一切真实事的,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是遍因果相属诸事的。前二种止观所缘境事在加行位就可得,而事边际所缘境事要见道 (初地)才可证得。

  二、如何修习瑜伽止观

  (一)“闻思修”入三摩地

  《解深密经》云: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维法,独处空闲作意思维,复即于此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维,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11〕

  首先,修习止观者应从闻思修入手,应如何闻思修呢?闻法应具五种条件:一者善听:是恭敬地听闻正法,正当闻法时,内心绝对的远离骄慢、轻蔑、怯弱、散乱以及种种杂染的过失;二者善受:是对所听教法中所诠的意义,能够无倒领受,受持不忘;三者言善通利:“通”是了达,“利”是无滞,就是对佛所说的名句文等,能够善巧无碍地通达,并作随顺正行,随顺解脱地为他宣意说,名为言善通利;四者意善寻思:是对如所听闻,如所通达的诸法义理,能刻意地善巧寻思;五者见善通达:简单而言就是对所闻所思的十二分教法义能如实了知。其次,善思维法,即行人对于所闻所受持究竟法义,以无颠倒的正见,独处空闲作如法思维。为何独处空闲?初学者散心成习,心如猿马,终日攀缘外境,难以安心,故应远诸愦闹。思维所闻所持的法义,以能思维心思维所思维的法义,内心相续前心后心…

《试谈对大乘瑜伽止观的认识及体会——《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释善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