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談對大乘瑜伽止觀的認識及體會——《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釋善白)

  試談對大乘瑜伽止觀的認識及體會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

  

  編輯:釋善白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是唯識宗唯一詳細解說唯識修行實踐方法的經典。本經前四品開顯唯識勝義了義理,分別瑜伽品則開顯真實了義行,證明唯識宗並非只重于理論學說。通過慈氏菩薩和佛陀的對白,逐層深入修習大乘瑜伽止觀所應具備的條件,如何修習,修習時會有哪些障礙,應用何種方法對治,乃至成就佛果等等一系列問題。這對修學唯識者有很大的幫助,爲修學者實證佛法起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瑜伽法假安立奢摩他毗缽舍那真如作意

  作者簡介:釋善白,閩南佛學院2009年畢業生。

  何謂大乘瑜伽止觀?大乘者,音譯摩诃衍;又作上乘、第一乘。乘即交通工具之意,大乘喻爲能將衆生從煩惱此岸,載到覺悟之彼岸之教法。大乘者,亦名衆生自性清淨心。《大乘止觀法門釋要》雲:“所謂大乘,摩诃衍。即是衆生自性清淨心,依此能起止觀法門。”〔1〕瑜伽者,相應義、契合義。此二字並非佛教專有名詞,如印度六派哲學中就有瑜伽派,他們認爲瑜伽指“梵我合一”。佛教說的瑜伽是指禅定或止觀,含有“理行統一”的意思,也就是所修的妙行與悟入的真理是契合無間的。《成唯識論述記》雲:

  言瑜伽者,名爲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慧等行相應也;叁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得生救物,赴機就感,藥病相應也。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禅定爲相應。〔2〕

  本經所說瑜伽主要以止觀爲體,因爲瑜伽要通過修習止觀才能令妙行和真理相應,所以又叫瑜伽止觀。“止”,梵語奢摩他,是止息寂靜的意思,其體是定,有令心專注而不散亂的特性。如《般若經》雲:“一心不亂”名止,行者若想克製內心萬馬奔騰般的妄念,唯有修止。正如《遺教經》雲:“專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觀”,梵語毗缽舍那,是審谛觀察之義,其體是慧,行者要想解決盤根錯節纏縛身心的煩惱,必須運用觀慧之力量方可成就。《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雲:“善男子,如是菩薩于內止觀正修行時,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此,修學大乘瑜伽止觀是能夠與真如相應成就佛果。法門無量,入道非一。爲何直指止觀爲入道要門呢?《大乘止觀法門釋要》雲:“行雖萬別,止觀爲要,以止觀二門能攝能生一切行故。”《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亦雲:“衆生爲相縛,及爲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3〕所以,止觀爲行者入道要門。

  一、修習止觀的方便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雲:

  爾時,慈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爲依爲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4〕

  (一)菩薩修習止觀以“法假

  安立”爲依止法假安立者,即佛所說叁藏十二分教;也即是說初學菩薩修習止觀要以叁藏十二部爲依止。本品在知法知義門詳細解說法相和義相,目的是令衆生透過法相和義相了解諸法實相之理。理明則能起修,因修才能契入實相之理。因此,佛陀慈悲方便施設種種名言概念假名安立接引衆生。所以,《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雲:“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正等覺,故假立名相。” 〔5〕然而,有一類衆生不明諸法皆因緣假合而有,無自性故畢竟空。反而,在幻有的依他起法上執爲實有法可得,成爲遍計所執;故佛陀爲破衆生執著而說諸法都是“法假安立”。爲什麼?《華嚴五教止觀》雲:“甚深如來藏,而與七俱識。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6〕意思是說衆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如來藏,由于無始以來被無明惡習熏染變成第八阿賴耶識,再由第八識起轉前七識和宇宙萬有,萬有不出于我人能取之心和所取之相。此見相二分還是識體之所現,故可知諸法皆唯識所現,無實體可得。明了此理之人即能遠離有無、斷常等二邊之邪見。也許有人質疑:既然是假名,何要依止?此人還未明了佛說諸法假名安立的目的,此 “假”字是破衆生的遍計所執,並非否定諸法緣起依他起性的幻有。《涅槃經》雲:“因緣故有,無性故空。”說明諸法由于因緣和合而假有;當體又無自性,故畢竟空。諸法雖性空,但不離緣起之有。離開緣起之有,空性之理無法彰顯;離開空,諸法也無法建立。故空有不二,互攝互存,圓融一際。所以,《法華經·方便品二》雲:“舍利佛,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 〔7〕因此,佛陀方便借用法假安立,令衆生通過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達實相般若。若人能夠作如是思維即得正知見,具足正知見即與法相應。故菩薩修習止觀應以“法假安立”爲依止而修習止觀。

  (二)菩薩修習止觀以“不舍

  菩提心”爲依住 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道心。簡單而言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卷十一記載:阿底峽尊者曾經向大者雲:“欲速成佛,當于何學?”答曰:“當于菩提心而學也。” 〔8〕可見,菩提心乃是入道之門。《勸發菩提心文》雲: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9〕

  說明修習止觀者應發菩提心,因爲菩提心是修學佛道的增上緣。若人能發無上菩提心,如有良師益友互相提攜,無有懈怠;若人能發無上菩提心,就如勇士手持利劍,斬煩惱絲,無有所礙;若人能發無上菩提心,如同龍王布灑最殊勝甘露法雨,普潤一切衆生。《大乘止觀法門釋要》雲:“昔有羅漢,蓄一沙彌,沙彌忍發大心,師即讓令前行。故知一念發心,實超二乘境界。”可見,初發心菩薩一念菩提心的功德等至佛果功德。修習止觀者若能常發菩提心,福德殊勝無比。如《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十一雲:“發心無間,雖作少福,亦能出生無量果故,爲勝福田,及爲一切世間所依止,猶如大地。” 〔10〕如果忘失菩提心,則離佛道遠矣!《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修習止觀者要以“不舍菩提心”爲依止。

  (叁)菩薩修習止觀以“四種

  所緣境事”爲所依何謂四種所緣境事?

  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謂如有止觀行者,對于由見聞正法所得來的,或由教授教誡所得來的,或由見聞其他以及分別所得來的所知事的同分影像。在止觀的實踐中,給予仔細地觀察揀擇,普遍地分別尋求,極普遍地分別伺察。但這所揀擇所伺察的同分影像,不是他本身有真實的自相,而是能緣心上所變現的一種狀態。如修習出入息觀:念于內息,系念善學,念于外息,系念善學。出息長時知 “我出息長”;或者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 如是觀察推度以前見聞所得來的,或由教授教誡所得來的數息觀,現在于坐上所修的法並非法義本身真實的自相,只是能緣心上所變現的一種狀態,這就是“觀”的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謂止觀的行者,對于如前(修習出入息觀)所取的影像相,雖不再加以觀察揀擇等,但對所緣的影像相,卻能以奢摩他的實踐,來寂靜其內心的躁動。使心安住于呼吸上不再作其他之緣,令心安住,這就是“止”的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叁者事邊際緣境事有二:1.盡所有性:從諸法廣度而講,一切諸法皆不出蘊、處、界叁科。比如一切法不出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又含攝于五蘊中;此叁科即是盡所有性;2.如所有性:從諸法深度而言,指一切法的真實性。如苦、空、無常等法都是如所有性。

  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指已斷二障,證我法二空,得二種轉依的佛果,此唯有佛才能所作成辦。

  以上四種所緣境事能遍行一切,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偏于止,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偏于觀,事邊際緣境事是遍行一切真實事的,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是遍因果相屬諸事的。前二種止觀所緣境事在加行位就可得,而事邊際所緣境事要見道 (初地)才可證得。

  二、如何修習瑜伽止觀

  (一)“聞思修”入叁摩地

  《解深密經》雲: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爲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于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于如是善思維法,獨處空閑作意思維,複即于此能思維心,內心相續,作意思維,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11〕

  首先,修習止觀者應從聞思修入手,應如何聞思修呢?聞法應具五種條件:一者善聽:是恭敬地聽聞正法,正當聞法時,內心絕對的遠離驕慢、輕蔑、怯弱、散亂以及種種雜染的過失;二者善受:是對所聽教法中所诠的意義,能夠無倒領受,受持不忘;叁者言善通利:“通”是了達,“利”是無滯,就是對佛所說的名句文等,能夠善巧無礙地通達,並作隨順正行,隨順解脫地爲他宣意說,名爲言善通利;四者意善尋思:是對如所聽聞,如所通達的諸法義理,能刻意地善巧尋思;五者見善通達:簡單而言就是對所聞所思的十二分教法義能如實了知。其次,善思維法,即行人對于所聞所受持究竟法義,以無顛倒的正見,獨處空閑作如法思維。爲何獨處空閑?初學者散心成習,心如猿馬,終日攀緣外境,難以安心,故應遠諸愦鬧。思維所聞所持的法義,以能思維心思維所思維的法義,內心相續前心後心…

《試談對大乘瑜伽止觀的認識及體會——《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釋善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