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顗的成佛因果论(沈海燕)▪P3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形成互为一致的整体,那么,此三法就只是如来说法中所开出的方便权乘法。只有当这三法的内容互相联系,一起作用为圆融一致的整体,才能成就一究竟之佛乘,而谓之实,谓之妙。

  作为一佛乘的妙三轨乃是最究竟的真理。从智的论述中可知,此三轨的这种绝对真理性,指的是佛乘之运作乃一切佛法的代表,统摄众生修行始终,涵盖众生本具之成佛之因和修行成佛之果,三轨之从因至果涵盖了修行始终的特性。形象地说,就是一佛乘在十法界的纵横驰骋,被智顗视为“竖通无碍”。而十法界中每一界的特性,都是由十如是(如是体、性、相、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反映出来的。根据智顗的“一念三千”理论,凡夫一念心,即具十法界。何者?十法界即是实相的显现。〔25〕既然众生本具实相法性,那么,十法界在在处处,亦无时不在众生的心念之中了。〔26〕一念恶即是地狱、饿鬼、畜生,一念善就是人、天,而一念慈悲就是佛、菩萨。若众生心念中不同时含藏整个十法界,如何会有不同法界的显现?显然,当下一念即包括全体,一即一切也。而全体亦只存在于每一念中,所谓一切即一也。而众生之所以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表现为与某一界相应,照智顗的理论,那只不过意味着,一念善即是善显而恶隐,一念恶即是恶显而善隐罢了。善、恶本是一体,唯有隐、显的区别。隐的一面并非因其隐而不存在,显的一面亦不能因其显而取代隐藏的一面。善、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犹如冰与水的关系,乃是一种因缘而起的存在于同一实相体中的状态。故智顗视十法界十如是为三法之始,因为每一界十如是完全可以由三轨来诠释。

  (1)“如是体”是以相、性为属性的主体,属真性轨。(2)“如是性”是不变的内在本性,属观照轨。(3)“如是相”是外在的形态,指行者之功德善行,属资成轨。(4)“如是力”指体所具有之潜在能力,为了因佛性之观照慧,属观照轨。(5)“如是作”乃显现动作者,为精进修行,属资成轨。(6)“如是因”为可导致相同之果的直接原因(称为习因或同类因),属观照轨。(7)“如是缘”指间接原因或助因(或称报因),属资成轨。(8)“如是果”由相同的因而来(称为习果或等流果),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属观照轨。(9)“如是报”由果而来(称为报果或异熟果),是因、缘、果所形成的后世之报果(即习报),属资成轨。(10)“如是本末究竟等”意为,最初的“如是相”与最后的“如是报”在终极意义上来说是平等一如的,皆归趣于同一实相而究竟平等,故统摄诸法。智顗的诸法实相理论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观。只有体认到诸法同时含空、假、中三谛,才能完整地契入实相的全貌。空谛观是证悟空性真谛的智慧,故属观照轨;假谛观是菩萨入世度生的动力,故属资成轨;中道谛是有关诸法实相即空、即假之理,故属真性轨。〔27〕

  兹表解三轨与十如是之间的相应如下:

  一界十如三轨

  1. 如是体真性轨

  2. 如是性性以据内观照轨

  3. 如是相性以据外福德资成轨

  4. 如是力了因观照轨

  5. 如是作万行精勤资成轨

  6. 如是因习因观照轨

  7. 如是缘报因资成轨

  8. 如是果习果观照轨

  9. 如是报习报资成轨

  10.如是本末究竟等空等观照轨

  假等资成轨

  中等真性轨

  此外,既然十法界是实相的显现,每一法界都包含其他九法界,而实相则包括善也包括恶。那么,在智顗看来,十法界中每一界之恶就可以用三道性相来概括,即烦恼性相、恶业性相和苦道性相。既然实相的特色是善、恶一体,那么,三轨可以说就是善性相的代表了。故三道之恶性相即三轨之善性相。如果说,恶隐即善显,那么,三道性相的转化就意味着三善性相的显现。故智顗认为:

  (1)无明烦恼性相即智慧观照性相:众生智慧的缺乏是无明生起的原因,而智慧之生起建立在体解无明是致苦的原因的基础上。显然,离开无明,就无所谓智慧之明,故智顗云:“不离无明,而有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28〕

  (2)恶业性相即善资成性相:由恶有善,离恶亦无善。智顗将善资成比喻为竹中之火性,遇缘即能烧物,故火出还烧竹。此即恶中有善,善成还破恶之谓也。〔29〕

  (3)苦道性相即法身真性轨性相:这是因为,若众生不识苦道亦是法身的显现,那么,法身就成了苦道;若众生知晓法身与苦道并非两个不同的个体,所谓“不离苦道别有法身,如迷南为北,无别南也,”那么,苦道即是法身真性轨了。〔30〕

  智顗在这里论证了三种类型的善、恶相即:

  (1)第一类相,即是通过事物相互依存转换来论证的。解无明即是明,智慧从无明来,如冰由水转化而来。

  (2)第二类相,即是通过事物的隐显破立来论证。建立善就是破除恶,如火出还烧竹。

  (3)第三类相,即是对现象世界全体的了悟,是超越事物二元对立之上的境界。一方面,苦道和法身对于证悟的圣人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实相之境界是离言冥会的,是含摄一切的。所谓苦道或法身,乃是无明众生加诸于实相上的片面的概念。既然世间万象皆是实相的显现,那么,苦道即法身,法身即苦道。另一方面,苦道和法身之所以有区别,只因众生所处的认知状态不同而已。一念明,苦道即是法身;一念迷,法身就变成了苦道。

  以上法界三道性相与三轨性相的认同,使得三轨具有涵盖成佛因果的意义。

  所以说,智顗的三轨理论主要是为了建立三轨作为一佛乘的优越地位。此一佛乘是三轨的本色。作为一佛乘的三轨,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限量的,这从其竖通十法界、十如是以及横通十种三法(即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以及三德)的阐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十法界从轮廻三道之始至涅槃三德之终皆不出三轨的范围,代表实相特性的十如是亦不过是三轨萌动的结果。十种三法〔31〕的每一类皆可与三轨认同,不过是三轨的异名而已。其包含十法界、十如是之实相特色与蕴含成佛因果的十种三法的论证,使三轨理论成为行者直至佛地的纲要。三轨作为一佛乘,表达了佛教的根本宗旨,乃围绕着成佛因果而展开。十妙中的前三妙——境妙、智妙、行妙——被认为是“因中所乘之三轨”,使三轨代表了众生皆能成佛之因;而三轨之法——真性轨、观照轨和资成轨——则被认为是“证果所住之三轨”,使三轨代表了究竟成佛之果。如此,三轨被赋予了始终圆满具足之意,成为智顗对整个佛教修行成佛的纲领性总结。

  〔1〕权实二智是佛之智慧:“权”指佛说方便权宜之法以引领众生渐入佛道;“实”指佛所证之真实究竟之法。

  〔2〕“名,名于法。法即是体,寻名识体。体非宗不会,会体自行已圆。从体起用,导利含识。利益既多,须分别教相也。”《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684~685页。

  〔3〕《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683页上。

  〔4〕同上,第794页。

  〔5〕同上,第780页。

  〔6〕同上,第794页。

  〔7〕《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683页。七种方便指佛往昔所行因果可归纳为三凡、四圣的历程。三凡有外凡、内凡之分。三外凡即地狱、饿鬼、畜生;三内凡为阿修罗、人、天。四圣为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十法界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

  〔8〕同上,第698页中。

  〔9〕同上。

  〔10〕《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698页中。清凉池之喻取自《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第640页下。清凉池用以形容无烦恼的涅槃境界。

  〔11〕《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698页中。

  〔12〕同上,第698页中。

  〔13〕同上。

  〔14〕同上。

  〔15〕同上。

  〔16〕同上。

  〔17〕同上,第741页中。

  〔18〕智顗将佛性划分为三大类,谓正因、了因、缘因佛性。三因佛性乃成佛之因,是六道众生何以皆能成佛的事实根据。正因佛性即众生本具的实相真理。了因佛性即众生本具的获得证悟实相智慧的能力。缘因佛性指众生潜在的积功累德的能力,能使众生本具的实相真理得到显现,而成就佛果。

  〔19〕《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711页中。

  〔20〕 同上,第741页中。

  〔21〕《金光明经玄义》,《大正藏》第39册,第3页上。

  〔22〕《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741页中。

  〔23〕智顗对第一义谛的定义是:“无上无过,名第一义谛。”《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783页中。

  〔24〕同上。

  〔25〕用智顗自己的话来说,便是:“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摩诃止观》,《大正藏》第46册,第1页下。

  〔26〕用智顗的话说,就是:“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 《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696页上。

  〔27〕《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743~744页上。

  〔28〕同上,第743页下。对智顗来说,水结冰即是无明,冰融为水即是法性之明,故智顗对此冰与水之相即关系有进一步的解释,谓:“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变作坚冰;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今当体诸颠倒,即是法性,不一不异。”《摩诃止观》,《大正藏》第46册,第56页中。

  〔29〕《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册,,第743~744页上。

  〔30〕同上,第744页上。

  〔31〕此十种三法是智顗对无量佛法的归类概括,是对从凡地之佛因直至觉悟之佛果的修行阶梯的提纲挈领的总结。(1)众生皆是从凡地开始修行的,而凡地的性质一言以蔽之,就是无明烦恼、恶业、苦三道性相,众生既被三道纠缠,便流转轮回不已了。故智顗将“三道轮回”放在首位(2)而修行求解脱首先体现在对庵摩罗识、阿黎耶识、阿陀那识三识的理解上。故“解三识”为第二步(3)对第九识“净识”的认知,使行者了知众生皆具三佛性,所谓正因、了因、缘因佛性,乃成佛之依据。故“知三佛性”是第三步(4)这种对于佛性的认知,便使行者生起实相、观照、文字之般若智慧。故“起三智慧”是第四步(5)般若智慧的生起,便使行者发实相、实智、方便三菩提心,欲求证悟成佛。故“发三菩提心”是第五步(6)凭了此菩提心,行者便实际修行自度度他的法门,是为理乘、随乘、得乘三大乘。故“行三大乘”是第六步(7)因为此大乘之实践,行者得以最终证获佛果之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故“证三身”是第七步(8)证获三身即意味着成就了三种涅槃,谓性净、圆净、方便净。故“成三涅槃”是第八步(9)既然大乘佛法不但自度,同时度他,利益一切有情,而此度他之行即成佛陀之教法,由佛、法、僧三宝来代表。故“三宝”为第九步(10)最后,佛果圆满,即名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并住寂而常照秘密藏。故“入于三德,住秘密藏”,是为佛教最究竟的归宿。如此贯彻始终之十种三法,显然也正是三轨的范畴,故两者之间的类通是必然的。可以说,十种三法是三轨的彰显,而三轨则是十种三法的实相。

  

《天台智顗的成佛因果论(沈海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