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形成互爲一致的整體,那麼,此叁法就只是如來說法中所開出的方便權乘法。只有當這叁法的內容互相聯系,一起作用爲圓融一致的整體,才能成就一究竟之佛乘,而謂之實,謂之妙。
作爲一佛乘的妙叁軌乃是最究竟的真理。從智的論述中可知,此叁軌的這種絕對真理性,指的是佛乘之運作乃一切佛法的代表,統攝衆生修行始終,涵蓋衆生本具之成佛之因和修行成佛之果,叁軌之從因至果涵蓋了修行始終的特性。形象地說,就是一佛乘在十法界的縱橫馳騁,被智顗視爲“豎通無礙”。而十法界中每一界的特性,都是由十如是(如是體、性、相、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反映出來的。根據智顗的“一念叁千”理論,凡夫一念心,即具十法界。何者?十法界即是實相的顯現。〔25〕既然衆生本具實相法性,那麼,十法界在在處處,亦無時不在衆生的心念之中了。〔26〕一念惡即是地獄、餓鬼、畜生,一念善就是人、天,而一念慈悲就是佛、菩薩。若衆生心念中不同時含藏整個十法界,如何會有不同法界的顯現?顯然,當下一念即包括全體,一即一切也。而全體亦只存在于每一念中,所謂一切即一也。而衆生之所以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候表現爲與某一界相應,照智顗的理論,那只不過意味著,一念善即是善顯而惡隱,一念惡即是惡顯而善隱罷了。善、惡本是一體,唯有隱、顯的區別。隱的一面並非因其隱而不存在,顯的一面亦不能因其顯而取代隱藏的一面。善、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猶如冰與水的關系,乃是一種因緣而起的存在于同一實相體中的狀態。故智顗視十法界十如是爲叁法之始,因爲每一界十如是完全可以由叁軌來诠釋。
(1)“如是體”是以相、性爲屬性的主體,屬真性軌。(2)“如是性”是不變的內在本性,屬觀照軌。(3)“如是相”是外在的形態,指行者之功德善行,屬資成軌。(4)“如是力”指體所具有之潛在能力,爲了因佛性之觀照慧,屬觀照軌。(5)“如是作”乃顯現動作者,爲精進修行,屬資成軌。(6)“如是因”爲可導致相同之果的直接原因(稱爲習因或同類因),屬觀照軌。(7)“如是緣”指間接原因或助因(或稱報因),屬資成軌。(8)“如是果”由相同的因而來(稱爲習果或等流果),是因緣和合所産生的結果,屬觀照軌。(9)“如是報”由果而來(稱爲報果或異熟果),是因、緣、果所形成的後世之報果(即習報),屬資成軌。(10)“如是本末究竟等”意爲,最初的“如是相”與最後的“如是報”在終極意義上來說是平等一如的,皆歸趣于同一實相而究竟平等,故統攝諸法。智顗的諸法實相理論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觀。只有體認到諸法同時含空、假、中叁谛,才能完整地契入實相的全貌。空谛觀是證悟空性真谛的智慧,故屬觀照軌;假谛觀是菩薩入世度生的動力,故屬資成軌;中道谛是有關諸法實相即空、即假之理,故屬真性軌。〔27〕
茲表解叁軌與十如是之間的相應如下:
一界十如叁軌
1. 如是體真性軌
2. 如是性性以據內觀照軌
3. 如是相性以據外福德資成軌
4. 如是力了因觀照軌
5. 如是作萬行精勤資成軌
6. 如是因習因觀照軌
7. 如是緣報因資成軌
8. 如是果習果觀照軌
9. 如是報習報資成軌
10.如是本末究竟等空等觀照軌
假等資成軌
中等真性軌
此外,既然十法界是實相的顯現,每一法界都包含其他九法界,而實相則包括善也包括惡。那麼,在智顗看來,十法界中每一界之惡就可以用叁道性相來概括,即煩惱性相、惡業性相和苦道性相。既然實相的特色是善、惡一體,那麼,叁軌可以說就是善性相的代表了。故叁道之惡性相即叁軌之善性相。如果說,惡隱即善顯,那麼,叁道性相的轉化就意味著叁善性相的顯現。故智顗認爲:
(1)無明煩惱性相即智慧觀照性相:衆生智慧的缺乏是無明生起的原因,而智慧之生起建立在體解無明是致苦的原因的基礎上。顯然,離開無明,就無所謂智慧之明,故智顗雲:“不離無明,而有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28〕
(2)惡業性相即善資成性相:由惡有善,離惡亦無善。智顗將善資成比喻爲竹中之火性,遇緣即能燒物,故火出還燒竹。此即惡中有善,善成還破惡之謂也。〔29〕
(3)苦道性相即法身真性軌性相:這是因爲,若衆生不識苦道亦是法身的顯現,那麼,法身就成了苦道;若衆生知曉法身與苦道並非兩個不同的個體,所謂“不離苦道別有法身,如迷南爲北,無別南也,”那麼,苦道即是法身真性軌了。〔30〕
智顗在這裏論證了叁種類型的善、惡相即:
(1)第一類相,即是通過事物相互依存轉換來論證的。解無明即是明,智慧從無明來,如冰由水轉化而來。
(2)第二類相,即是通過事物的隱顯破立來論證。建立善就是破除惡,如火出還燒竹。
(3)第叁類相,即是對現象世界全體的了悟,是超越事物二元對立之上的境界。一方面,苦道和法身對于證悟的聖人來說是沒有區別的,實相之境界是離言冥會的,是含攝一切的。所謂苦道或法身,乃是無明衆生加諸于實相上的片面的概念。既然世間萬象皆是實相的顯現,那麼,苦道即法身,法身即苦道。另一方面,苦道和法身之所以有區別,只因衆生所處的認知狀態不同而已。一念明,苦道即是法身;一念迷,法身就變成了苦道。
以上法界叁道性相與叁軌性相的認同,使得叁軌具有涵蓋成佛因果的意義。
所以說,智顗的叁軌理論主要是爲了建立叁軌作爲一佛乘的優越地位。此一佛乘是叁軌的本色。作爲一佛乘的叁軌,其深度和廣度是無可限量的,這從其豎通十法界、十如是以及橫通十種叁法(即叁道、叁識、叁佛性、叁般若、叁菩提、叁大乘、叁身、叁涅槃、叁寶以及叁德)的闡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十法界從輪廻叁道之始至涅槃叁德之終皆不出叁軌的範圍,代表實相特性的十如是亦不過是叁軌萌動的結果。十種叁法〔31〕的每一類皆可與叁軌認同,不過是叁軌的異名而已。其包含十法界、十如是之實相特色與蘊含成佛因果的十種叁法的論證,使叁軌理論成爲行者直至佛地的綱要。叁軌作爲一佛乘,表達了佛教的根本宗旨,乃圍繞著成佛因果而展開。十妙中的前叁妙——境妙、智妙、行妙——被認爲是“因中所乘之叁軌”,使叁軌代表了衆生皆能成佛之因;而叁軌之法——真性軌、觀照軌和資成軌——則被認爲是“證果所住之叁軌”,使叁軌代表了究竟成佛之果。如此,叁軌被賦予了始終圓滿具足之意,成爲智顗對整個佛教修行成佛的綱領性總結。
〔1〕權實二智是佛之智慧:“權”指佛說方便權宜之法以引領衆生漸入佛道;“實”指佛所證之真實究竟之法。
〔2〕“名,名于法。法即是體,尋名識體。體非宗不會,會體自行已圓。從體起用,導利含識。利益既多,須分別教相也。”《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684~685頁。
〔3〕《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683頁上。
〔4〕同上,第794頁。
〔5〕同上,第780頁。
〔6〕同上,第794頁。
〔7〕《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683頁。七種方便指佛往昔所行因果可歸納爲叁凡、四聖的曆程。叁凡有外凡、內凡之分。叁外凡即地獄、餓鬼、畜生;叁內凡爲阿修羅、人、天。四聖爲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佛。十法界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佛。
〔8〕同上,第698頁中。
〔9〕同上。
〔10〕《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698頁中。清涼池之喻取自《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640頁下。清涼池用以形容無煩惱的涅槃境界。
〔11〕《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698頁中。
〔12〕同上,第698頁中。
〔13〕同上。
〔14〕同上。
〔15〕同上。
〔16〕同上。
〔17〕同上,第741頁中。
〔18〕智顗將佛性劃分爲叁大類,謂正因、了因、緣因佛性。叁因佛性乃成佛之因,是六道衆生何以皆能成佛的事實根據。正因佛性即衆生本具的實相真理。了因佛性即衆生本具的獲得證悟實相智慧的能力。緣因佛性指衆生潛在的積功累德的能力,能使衆生本具的實相真理得到顯現,而成就佛果。
〔19〕《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711頁中。
〔20〕 同上,第741頁中。
〔21〕《金光明經玄義》,《大正藏》第39冊,第3頁上。
〔22〕《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741頁中。
〔23〕智顗對第一義谛的定義是:“無上無過,名第一義谛。”《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783頁中。
〔24〕同上。
〔25〕用智顗自己的話來說,便是:“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摩诃止觀》,《大正藏》第46冊,第1頁下。
〔26〕用智顗的話說,就是:“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備足。” 《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696頁上。
〔27〕《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743~744頁上。
〔28〕同上,第743頁下。對智顗來說,水結冰即是無明,冰融爲水即是法性之明,故智顗對此冰與水之相即關系有進一步的解釋,謂:“無明癡惑,本是法性。以癡迷故,法性變作無明,起諸顛倒善、不善等。如寒來結水,變作堅冰;又如眠來變心,有種種夢。今當體諸顛倒,即是法性,不一不異。”《摩诃止觀》,《大正藏》第46冊,第56頁中。
〔29〕《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743~744頁上。
〔30〕同上,第744頁上。
〔31〕此十種叁法是智顗對無量佛法的歸類概括,是對從凡地之佛因直至覺悟之佛果的修行階梯的提綱挈領的總結。(1)衆生皆是從凡地開始修行的,而凡地的性質一言以蔽之,就是無明煩惱、惡業、苦叁道性相,衆生既被叁道糾纏,便流轉輪回不已了。故智顗將“叁道輪回”放在首位(2)而修行求解脫首先體現在對庵摩羅識、阿黎耶識、阿陀那識叁識的理解上。故“解叁識”爲第二步(3)對第九識“淨識”的認知,使行者了知衆生皆具叁佛性,所謂正因、了因、緣因佛性,乃成佛之依據。故“知叁佛性”是第叁步(4)這種對于佛性的認知,便使行者生起實相、觀照、文字之般若智慧。故“起叁智慧”是第四步(5)般若智慧的生起,便使行者發實相、實智、方便叁菩提心,欲求證悟成佛。故“發叁菩提心”是第五步(6)憑了此菩提心,行者便實際修行自度度他的法門,是爲理乘、隨乘、得乘叁大乘。故“行叁大乘”是第六步(7)因爲此大乘之實踐,行者得以最終證獲佛果之叁身,即法身、報身、應身。故“證叁身”是第七步(8)證獲叁身即意味著成就了叁種涅槃,謂性淨、圓淨、方便淨。故“成叁涅槃”是第八步(9)既然大乘佛法不但自度,同時度他,利益一切有情,而此度他之行即成佛陀之教法,由佛、法、僧叁寶來代表。故“叁寶”爲第九步(10)最後,佛果圓滿,即名法身、般若、解脫叁德,並住寂而常照秘密藏。故“入于叁德,住秘密藏”,是爲佛教最究竟的歸宿。如此貫徹始終之十種叁法,顯然也正是叁軌的範疇,故兩者之間的類通是必然的。可以說,十種叁法是叁軌的彰顯,而叁軌則是十種叁法的實相。
《天臺智顗的成佛因果論(沈海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