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绍了耳根圆通的修学方法、修学次第、修学过程以及修学结果,而且也详细地说明了佛陀之所以会在十八界中,选择“六根”作为普世修学方法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如来选择六识、六尘之外的“六根”,作为有情趋向涅槃,得证菩提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十八界之中,只有六根才是众生沉沦生死和达成涅槃的关键。而六根中的“耳根”,又是六根之中最为“优胜”的一根,因此释迦如来才会于《楞严经》中特别敷扬“耳根圆通法门”。如卷五中云: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根结,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12〕
正是因为“生死根结,唯汝六根”与“安乐解脱,亦汝六根”的缘故,释迦如来才会在十八界中,挑选六根作为大众速登菩提、寂静妙常的下手入处。
上面佛陀只是从总体的角度,把众生轮回六道和安乐解脱的缘由,统统归结到六根上面。至于六根为什么会是生死、涅槃的根本?其他的六识、六尘与生死、涅槃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佛陀在上段经文中虽然并未给予直接、详尽的解答。由于这样的问题不仅过于重大,又是成立“耳根圆通”法门的关键所在,同时其所关涉的问题又多。因而佛陀才在这段经文的下面专门开示了一段经文,对此问题作了专题性的详尽说明,如卷五中云: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13〕
十八界中的六识一方面其性质是虚妄不实的,就像空中花、水中月一样;另一方面六识的存在,是以六根和六尘的相对为一大前提,当决定六识存在的六根或六尘,由于某种原因突然离散的时候,六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六识跟生死、涅槃只有间接的链接,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不能作为大众普遍使用的手段。
至于六尘、六根虽然也和六识一样,是属于虚妄不实,生灭变化的空幻之物。但是六根和六尘却是相对的存在,二者是“相互依持、相互缘取”的关系。就像二根并立生长的芦苇一样,单根不长、孤阳不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同时由于六根(特别是耳根)具有朝向二面缘取的功能,一方面可以缘取生灭变化的六尘;另一方面也可以缘取清静无染的真如;而六尘却只有消极的相应作用,而没有动态的能缘功能,因而在六根与六尘的相对过程中,六根能动的向外缘取虚妄的六根,视作真实的存在。由此众生便分别人我,执相迷性,非缚成缚。反之众生若能运用六根向内反闻,返照自性、不落分别、寂然照了、回脱根尘,则清静真心、无漏真净、无上涅槃、澄寂本觉,也就纷至沓来、接踵而至。因此佛陀才于《楞严经》中,大力宣扬观音菩萨当初证得圣果的修学法门——耳根圆通。
三、耳根圆通的修证原理与过程
众所周知,大乘佛教是以成佛解脱为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经典又是大乘教法的唯一载体,所以所有的大乘经典也都是以这个目标为最终的归趣,而作为在汉传佛教有广泛影响,同时又代表大乘佛教经典的《楞严经》,当然也毫不例外地把这一宗旨贯彻于整部《楞严经》当中。〔14〕因此《楞严经》的每一卷节,既有不遗余力的宣扬这一思想,同时又把这一终极性的思想作为整部《楞严经》的唯一宗旨。特别是观音菩萨于《楞严经》第六卷中,倡导的“耳根圆通”法门,最能彰显大乘佛教的这一旨趣。不过,或许是由于“耳根圆通”法门的思想太过抽象和玄妙;或许是因为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要点,此法门至今仍然是以思想理论的形式,高高的悬搁于古老的佛教经典当中。
人们一提到《楞严经》,自然就会想起《楞严经》的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一个是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早就随着净土法门的普遍传扬,传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念佛圆通”章的部分经文和内容,也早已是众人朗朗上口的净土真言。而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却没有“念佛圆通”章幸运。虽然“耳根圆通”法门也与“念佛圆通”章一样,早在《楞严经》翻译成为汉文之后,就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传扬开来,但是真正研修“耳根圆通”法门和熟记“耳根圆通”经文内容的,却是寥若晨星。即使有少数对“耳根圆通”法门特别感兴趣的人,能够熟练默诵第六卷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文,但没能从中系统性整理出“耳根圆通”法门的修学次第,也始终无法把“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证理念和修学次第、步骤、方法,完全安立并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住坐卧当中。
不过唯一可堪告慰的是,现代的许多佛教院校(大陆和台湾),已经把《楞严经》作为教授学生们的重要课程和内容。而这样的一种课程设置和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既为“耳根圆通”法门的深入人心、走向生活;也为“耳根圆通”法门的大化流行、扩大影响,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也会像其他流传在汉族地区的法门一样,成为人们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证圣方法。
在《楞严经》第六卷中提供的“耳根圆通”法门的修学原理、修学方法、修学过程和修学途径等。质而言之,只要能彻底弄通或读懂了下面的这段文字,修学“耳根圆通”法门方法、原理、过程和途径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不过,一方面因为“耳根圆通”法门太过微妙甚深、不可思议;另一方面由于观音菩萨在讲述“耳根圆通”法门时,采用的均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手法,所以很多读过这段经文的人,在诵读过若干遍以后,总有一种摸不着头脑或者是不得要领的感觉。同时历代的高僧大德,虽然也对这段经文或多或少做过注疏、讲记。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们,还是无法从中把握到关键的要领。对此笔者一方面将采用广泛参考历代注疏和讲记的手法;另一方面通过层次递进、条分缕析的方法,来对这段“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经文,进行一番细致入微的解析。如卷六中云: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15〕
从此段经典的整体上分析,观音菩萨不但把“六根圆通”的最初下手方法给指示了出来,而且也把中间十分复杂的整个修学过程和修学“耳根圆通”法门之后,有可能证得的最终结果作了明确的宣示,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应留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如下的三点:一是修学“耳根圆通”的操作方法;二是修学“耳根圆通”的最后结果;三是修学“耳根圆通”法门需要经历的复杂过程。对于第一个重点,从观音菩萨教示的相关内容来看,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者,最初只是利用“耳根”的倾听功能,作为修持的入手方便,然后再凭借耳根的“闻性”作用,来对耳根的内面进行一系列的反观;而这又恰是能否修成“耳根圆通”的第一个关键。至于修学“耳根圆通”法门,最后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观音菩萨在上段经文当中,也是交代得十分清楚,那就是大乘佛教普为修学佛法的行人树立的唯一目标——寂灭。对于第三个要点,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和复杂,所以我们将采取循序渐进、层层分析、数字量化的手法,对此进行认真的解析。
(一)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第一步,就是要凭借“耳根”的“闻听”功德。修学的基础是要求修学之人在根、尘面面相对的同时(耳听声),一定要做到“入流亡所”。而这里的“入流亡所”主要含有二层意思:一是入流,也就是把凡夫习以为常向外攀缘声尘的闻听功能,转入向内的“闻性”上觉照。按照明交光的说法,就是“入者,旋反也;流者二意:1.流谓法流,即闻性也,入流者,旋转闻声之闻,反闻自性也;2.流者,注也,顺闻奔声外注,谓之出流,反闻照性内注,谓之入流。”〔16〕圆瑛法师对此也有解释,他说“入流”就是“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既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照性也”。〔17〕按照上述二位大德的意见,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人,只要能够依据上面的方法“入流成功”的话,也就达到了修学“耳根圆通”的第一步要求;二是亡所,是指在闻性发生作用的当下,修学者要做到外遗声尘之动相,也就是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不再留有声尘大小的任何意识。如此则能部分摆脱声尘的深重束缚,获得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初步成功。也就是达到一种万籁俱寂,了了无声的境界。
(二)学人在第一层修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舍去声尘的静相,因为声尘之静相,虽然也是学者修学“耳根圆通”的修学所得,但是它也是吸引“闻性”向外奔流的尘垢。所以学者切勿以为出现的静相,就是自己所要追求的最后目标。而是应该及时舍去的对象,这样修学之人也就不会被所谓的“静相”,深重地窠臼起来,从而彻底摆脱静相的束缚。
(三)修学之人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功用行向内反流,若能向内反流成功,修学之人就能获得一种“寂静”的感觉。而这里的“寂静”不是“动尘”消除以后的“静相”,而是“动”、“静”二相彻底断灭以后的境界。如同《楞严经》所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四)动静二相彻底消除以后,也等于是完全摆脱了“声尘”的窠臼,此时修学之人尚需自强不息,勇猛精进,进一步强化自己所证的“寂静”境界。同时在这种“寂静”境界的基础上,…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