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耳根圓通修持法門舉要(釋常海)▪P3

  ..續本文上一頁紹了耳根圓通的修學方法、修學次第、修學過程以及修學結果,而且也詳細地說明了佛陀之所以會在十八界中,選擇“六根”作爲普世修學方法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如來選擇六識、六塵之外的“六根”,作爲有情趨向涅槃,得證菩提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爲十八界之中,只有六根才是衆生沈淪生死和達成涅槃的關鍵。而六根中的“耳根”,又是六根之中最爲“優勝”的一根,因此釋迦如來才會于《楞嚴經》中特別敷揚“耳根圓通法門”。如卷五中雲: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根結,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登,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12〕

  正是因爲“生死根結,唯汝六根”與“安樂解脫,亦汝六根”的緣故,釋迦如來才會在十八界中,挑選六根作爲大衆速登菩提、寂靜妙常的下手入處。

  上面佛陀只是從總體的角度,把衆生輪回六道和安樂解脫的緣由,統統歸結到六根上面。至于六根爲什麼會是生死、涅槃的根本?其他的六識、六塵與生死、涅槃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佛陀在上段經文中雖然並未給予直接、詳盡的解答。由于這樣的問題不僅過于重大,又是成立“耳根圓通”法門的關鍵所在,同時其所關涉的問題又多。因而佛陀才在這段經文的下面專門開示了一段經文,對此問題作了專題性的詳盡說明,如卷五中雲: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13〕

  十八界中的六識一方面其性質是虛妄不實的,就像空中花、水中月一樣;另一方面六識的存在,是以六根和六塵的相對爲一大前提,當決定六識存在的六根或六塵,由于某種原因突然離散的時候,六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六識跟生死、涅槃只有間接的鏈接,而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不能作爲大衆普遍使用的手段。

  至于六塵、六根雖然也和六識一樣,是屬于虛妄不實,生滅變化的空幻之物。但是六根和六塵卻是相對的存在,二者是“相互依持、相互緣取”的關系。就像二根並立生長的蘆葦一樣,單根不長、孤陽不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同時由于六根(特別是耳根)具有朝向二面緣取的功能,一方面可以緣取生滅變化的六塵;另一方面也可以緣取清靜無染的真如;而六塵卻只有消極的相應作用,而沒有動態的能緣功能,因而在六根與六塵的相對過程中,六根能動的向外緣取虛妄的六根,視作真實的存在。由此衆生便分別人我,執相迷性,非縛成縛。反之衆生若能運用六根向內反聞,返照自性、不落分別、寂然照了、回脫根塵,則清靜真心、無漏真淨、無上涅槃、澄寂本覺,也就紛至沓來、接踵而至。因此佛陀才于《楞嚴經》中,大力宣揚觀音菩薩當初證得聖果的修學法門——耳根圓通。

  叁、耳根圓通的修證原理與過程

  衆所周知,大乘佛教是以成佛解脫爲終極目標,而大乘佛教經典又是大乘教法的唯一載體,所以所有的大乘經典也都是以這個目標爲最終的歸趣,而作爲在漢傳佛教有廣泛影響,同時又代表大乘佛教經典的《楞嚴經》,當然也毫不例外地把這一宗旨貫徹于整部《楞嚴經》當中。〔14〕因此《楞嚴經》的每一卷節,既有不遺余力的宣揚這一思想,同時又把這一終極性的思想作爲整部《楞嚴經》的唯一宗旨。特別是觀音菩薩于《楞嚴經》第六卷中,倡導的“耳根圓通”法門,最能彰顯大乘佛教的這一旨趣。不過,或許是由于“耳根圓通”法門的思想太過抽象和玄妙;或許是因爲人們無法正確理解和掌握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要點,此法門至今仍然是以思想理論的形式,高高的懸擱于古老的佛教經典當中。

  人們一提到《楞嚴經》,自然就會想起《楞嚴經》的兩個重要內容:一個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一個是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早就隨著淨土法門的普遍傳揚,傳布于中國的大江南北,甚至“念佛圓通”章的部分經文和內容,也早已是衆人朗朗上口的淨土真言。而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卻沒有“念佛圓通”章幸運。雖然“耳根圓通”法門也與“念佛圓通”章一樣,早在《楞嚴經》翻譯成爲漢文之後,就在廣袤無垠的大地傳揚開來,但是真正研修“耳根圓通”法門和熟記“耳根圓通”經文內容的,卻是寥若晨星。即使有少數對“耳根圓通”法門特別感興趣的人,能夠熟練默誦第六卷中最爲重要的一段經文,但沒能從中系統性整理出“耳根圓通”法門的修學次第,也始終無法把“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證理念和修學次第、步驟、方法,完全安立並落實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住坐臥當中。

  不過唯一可堪告慰的是,現代的許多佛教院校(大陸和臺灣),已經把《楞嚴經》作爲教授學生們的重要課程和內容。而這樣的一種課程設置和發展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講,既爲“耳根圓通”法門的深入人心、走向生活;也爲“耳根圓通”法門的大化流行、擴大影響,起到了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也會像其他流傳在漢族地區的法門一樣,成爲人們耳熟能詳,習以爲常的證聖方法。

  在《楞嚴經》第六卷中提供的“耳根圓通”法門的修學原理、修學方法、修學過程和修學途徑等。質而言之,只要能徹底弄通或讀懂了下面的這段文字,修學“耳根圓通”法門方法、原理、過程和途徑等一系列的問題,也就能夠得到良好的解決。不過,一方面因爲“耳根圓通”法門太過微妙甚深、不可思議;另一方面由于觀音菩薩在講述“耳根圓通”法門時,采用的均是高度抽象的哲學手法,所以很多讀過這段經文的人,在誦讀過若幹遍以後,總有一種摸不著頭腦或者是不得要領的感覺。同時曆代的高僧大德,雖然也對這段經文或多或少做過注疏、講記。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們,還是無法從中把握到關鍵的要領。對此筆者一方面將采用廣泛參考曆代注疏和講記的手法;另一方面通過層次遞進、條分縷析的方法,來對這段“耳根圓通”法門最爲核心、最爲重要的經文,進行一番細致入微的解析。如卷六中雲: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15〕

  從此段經典的整體上分析,觀音菩薩不但把“六根圓通”的最初下手方法給指示了出來,而且也把中間十分複雜的整個修學過程和修學“耳根圓通”法門之後,有可能證得的最終結果作了明確的宣示,其中最爲關鍵、也是最應留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如下的叁點:一是修學“耳根圓通”的操作方法;二是修學“耳根圓通”的最後結果;叁是修學“耳根圓通”法門需要經曆的複雜過程。對于第一個重點,從觀音菩薩教示的相關內容來看,修學“耳根圓通”法門的學者,最初只是利用“耳根”的傾聽功能,作爲修持的入手方便,然後再憑借耳根的“聞性”作用,來對耳根的內面進行一系列的反觀;而這又恰是能否修成“耳根圓通”的第一個關鍵。至于修學“耳根圓通”法門,最後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觀音菩薩在上段經文當中,也是交代得十分清楚,那就是大乘佛教普爲修學佛法的行人樹立的唯一目標——寂滅。對于第叁個要點,由于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和複雜,所以我們將采取循序漸進、層層分析、數字量化的手法,對此進行認真的解析。

  (一)修學“耳根圓通”法門的第一步,就是要憑借“耳根”的“聞聽”功德。修學的基礎是要求修學之人在根、塵面面相對的同時(耳聽聲),一定要做到“入流亡所”。而這裏的“入流亡所”主要含有二層意思:一是入流,也就是把凡夫習以爲常向外攀緣聲塵的聞聽功能,轉入向內的“聞性”上覺照。按照明交光的說法,就是“入者,旋反也;流者二意:1.流謂法流,即聞性也,入流者,旋轉聞聲之聞,反聞自性也;2.流者,注也,順聞奔聲外注,謂之出流,反聞照性內注,謂之入流。”〔16〕圓瑛法師對此也有解釋,他說“入流”就是“以觀智爲能入,耳門爲所入,入既旋反聞機,不出流緣聲,而入照性也”。〔17〕按照上述二位大德的意見,修學“耳根圓通”法門的學人,只要能夠依據上面的方法“入流成功”的話,也就達到了修學“耳根圓通”的第一步要求;二是亡所,是指在聞性發生作用的當下,修學者要做到外遺聲塵之動相,也就是在自己的意識形態裏,不再留有聲塵大小的任何意識。如此則能部分擺脫聲塵的深重束縛,獲得修學“耳根圓通”法門的初步成功。也就是達到一種萬籁俱寂,了了無聲的境界。

  (二)學人在第一層修學的基礎上,進一步舍去聲塵的靜相,因爲聲塵之靜相,雖然也是學者修學“耳根圓通”的修學所得,但是它也是吸引“聞性”向外奔流的塵垢。所以學者切勿以爲出現的靜相,就是自己所要追求的最後目標。而是應該及時舍去的對象,這樣修學之人也就不會被所謂的“靜相”,深重地窠臼起來,從而徹底擺脫靜相的束縛。

  (叁)修學之人在第二層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加功用行向內反流,若能向內反流成功,修學之人就能獲得一種“寂靜”的感覺。而這裏的“寂靜”不是“動塵”消除以後的“靜相”,而是“動”、“靜”二相徹底斷滅以後的境界。如同《楞嚴經》所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四)動靜二相徹底消除以後,也等于是完全擺脫了“聲塵”的窠臼,此時修學之人尚需自強不息,勇猛精進,進一步強化自己所證的“寂靜”境界。同時在這種“寂靜”境界的基礎上,…

《《楞嚴經》耳根圓通修持法門舉要(釋常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