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释常海)▪P2

  ..续本文上一页何才能知晓六根之中的“耳根”是不生不灭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佛陀于第四卷中通过多次撞击大钟的方式,让阿难最终了解到耳根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如第四卷云: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5〕

  通过多次撞钟发声的比喻,阿难及其大众均皆明白了如下两个道理:一是“闻性”无有生灭。因为若然“闻性”有生有灭的话,那么当“闻性”正处“灭亡”之际,声尘发出的声响,人们自然就无法听闻。可是“撞钟”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只要是撞钟之时能够发出声响,人们都能听到声尘发出的任何声响(除非是耳根以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本具之“闻性”是从来未曾断灭过;二是“闻性”天然具有觉知能力。因为如果“闻性”的觉知功能不是天然而有,而是后天形成,或者说是因缘组合、条件形成的,那么也就等于是说人本之“闻性”,是无常幻化、生灭变化的。这样的话,推论出的最终结果也是与上面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闻性的觉知能力,是不因六识而有、不因六尘而在,而是天然具备、与生俱有的。至于声尘的大小、生灭、动静、有无等,按照佛陀于《楞严经》中的教示来看,自是声尘于中或有或无,原本与人本之闻性没有任何关系。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佛陀才于结尾的时候呵责阿难说“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为了能让人们真切、迅速掌握“耳根”之“闻性”的不生不灭、圆湛妙性。佛陀又在第三卷当中,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方式,再次论证了耳根“闻性”的不生不灭。如佛云: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6〕

  (三)克定优劣 选择圆通

  从生灭变化的十八界的表象上看,尽管人类赖以存续的六根,既是属于构成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属于虚假生灭的客观现象。倘若我们能够深入到六根所指涉的底里,就会十分轻易地发现,六根与世界和菩提涅槃有着十分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如佛陀在《楞严经》中,一方面把娑婆世界的真实面貌,解说成为具足一千二百;另一方面又把六根的完整功德,也规定成为一千二百,这样六根与世界之间,就搭起了一道密不可分“一而二、二而一”的桥梁。质言之,世界的一千二百和六根的一千二百,其实就是一体的二面。倘若有情众生能够于现实之中,把二者相离的一千二百合为一体,那就等于证成了大乘佛教普为世人预设的菩提涅槃。

  可是由于六根之中各自具有独特属性,所以六根之中究竟哪根才能具有与世界真实面目相同的特性。这就需要采用比较的方式,才能从异常复杂、众多差异的六根之中,找出与一千二百功德相符的一根。并且以之作为趋向菩提的根本方法,这样众生希冀达成的成佛愿望,才能得到良好的实现。换句话说,由于六根之中,有的根身具足与世界相同的功德,而有的根身却因为被其自身所限,没有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所以凡是希冀假借六根,以期克期取证的行者,就有必要克定和比较六根之优劣。也就是说,需要了解六根之中,哪些根身属于完美无瑕?哪些根身天生存在缺陷?然后确定比较优越的一根,作为“入如圆通、得证菩提”的下手方便或手法。如世尊在第四卷所说:

  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又云:“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和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通;”“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百劫相倍。”〔7〕

  既然六根之中有的根身存在缺陷,有的根身符应与世,有的具备圆通,有的不具圆通,那么比较六根、克定优劣,选择圆通,舍弃浮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此释迦世尊于第四卷中,一一比较了六根的优劣。如云: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8〕

  通过上述的详细比较,我们就能轻易发现,六根之中“耳、舌、意”三根具备一千二百功德。而“眼、鼻、身”三根却只有八百功德,由此可知六根之中前面三根具足圆满,与世相和,而后面三根却与世相离。而相离的三根不能作为主修的方法,相和的三根却可以圆通世界。准此以观,六根之中也只有前面三根可以依靠。可是耳等三根既然都与世界相通,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哪根与世圆通呢?对此文殊菩萨于第六卷当中,采用交互比较的方法,既为我们作出了明确地选择,又对这样选择的理由作了一个简略地说明。如卷六云: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9〕

  文殊菩萨在这里把眼、鼻、舌、身、意等五根不能圆通的原因或者可以说是各自存在的先天不足,作了一个非常明晰的解构。大意是说,“眼根”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不能“观见后方”;“鼻根”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呼气吸气之时,鼻根已经失去嗅闻物品的觉知;“舌根”缺陷则集中在需要依靠“味”,才能发挥品尝的功能;“身根”的缺点表现在不能离开“环境”(冷暖等气候);“意根”的不足则主要体现在“思虑太过杂乱、想念始终难脱”。正是因为眼等五根各自存在上述的明显不足,所以上述五根中的任何一根,既不能作为圆通六根的方便,同时也不能成为众生觉悟成佛的可靠依凭。

  那么与上述五根同时相处的“耳根”又是怎么样的呢?它会不会也和其他的五根一样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呢?对此,文殊菩萨在接下来的偈颂中,先是肯定“耳根”是娑婆世界救济众生的唯一津梁,末法时期得脱与否的关键手段。然后又把“耳根”优越其他五根的地方,直接明了地揭示了出来。如卷六云:

  我今白世,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静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10〕

  在后一引文当中,文殊菩萨主要是采用引证观音菩萨的教示方式,来进一步达到强化如下理由的权威性。大意是说,按照观音菩萨的教示,“耳根”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二点:一、无论人们在多少地方敲击钟鼓(哪怕十处、百处乃至千处、万处),各个地方发出的钟声,人们均能于同一时间听闻,绝对不会遗漏任何一处的钟声;二、纵使有人间隔任一物品(墙壁、房屋等),敲击钟鼓,不管多远,人本之闻性,也绝对不会因之而听闻不到。也正是由于上面这两个缘故,其他五根无法与之相比。

  上面提到的“耳根”所具备的两大优点,只是观音菩萨在陈述“耳根圆通”法门时,所突出的两个重点。那么文殊菩萨对于耳根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对此,文殊菩萨在下面的经文之中有着较为详细地说明。意思是说,耳根之所以优胜其他五根,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第一,耳根的闻性是“不生不灭、永恒常存、闻性周遍”的;只是人们惑于声尘的有无,而误以为闻性是生灭的,实际上人本之闻性是亘古长存、湛然周遍的。如文殊菩萨云:“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11〕耳根的闻性“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也是不生不灭,湛然周遍的;第二,耳根的闻性,“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耳根圆通既是观音菩萨于《楞严经》中极力敷扬的法门,也是微尘诸佛成就涅槃的方法,更是未来学人必须倚仗的不二方便。

  (四)六根与生死、涅槃的关系

  大多数读者在读诵过《楞严经》,尤其是读过记载二十五菩萨各自陈述的修学方法之后,都会留下这样的疑问或者是鲜明的感觉。那就是,佛陀既然在《楞严经》当中,广泛的宣讲过各种法门和思想内容。比如二十五位菩萨的证圣法门和四大、五蕴、六尘、六识和六根等(十八界)。佛陀为什么还会单独把六根之中的“耳根”标识出来?并且把它作为末法时代,有情众生超脱六道、觉悟成佛、圆证菩提、体证真常的普世法门?而不是普遍的尊重和高扬所有的思想和义理呢?比如四大中的任一一大,或者六尘中的任一一尘,六识中的任一一识。要想解答这样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释迦世尊于《楞严经》之中,不仅着重介…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