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人的衣食住行(释乘一)

  僧人的衣食住行

  编辑:释乘一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常规生活模式,人类从出生便在家庭、社会、学校等周遭环境中逐渐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僧人出家后的修行同样离不开衣食住行的生活,但有着与世间的不同之处,为便于僧众了解自身的生活习惯,本文主要从戒律的行持介绍僧人的衣食住行,凸显其教育作用。希望对僧众学习、行持乃至养成如法的行为习惯有所帮助,更希望僧众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深入体现佛法的解脱内涵。

  关键词:三衣六物辗转净施四药受药结界

  作者简介:释乘一,闽南佛学院讲师。

  衣食住行是凡夫众生的依托,佛法在世间的流布也遵循着这一原则,即使在做一切事情都本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为之。如《金刚经》中,佛陀也表现得非常平凡,一样的入城乞食、用食、洗钵、洗脚,敷座而坐。出家比丘上乞佛法以滋养法身慧命,下乞饮食滋养色身,当然一切的衣食受用还含有令众生种福田之意义。所以比丘之衣食住行又不同于在家凡夫。比丘为了更专心修习出世之法而不直接从事生产,四事供养都来自十方施主。因此,受用以少欲知足为原则,要注意避免世人的讥嫌。以这样的出家生活不断完善僧格,使自己虽然也如世人一样需要穿衣吃饭却能在其中度化众生。比丘应于衣食住行中建立利于修道的健康方式,而非世间人昏昏碌碌地如动物般为活着而活着,因此,本文就此四者概略解说比丘所受的生活教育,及由此养成少欲知足的僧格内涵。

  一、僧衣的如法使用

  有关僧衣的原始资料有:诸部律典的衣犍度,《行事钞·二衣总别篇》,《随机羯磨》及《羯磨疏》的《衣药受净篇》。近代的研究成果有:印顺法师的《教制教典与教学》中有《僧装改革评议》、《僧衣染色的论究》两文论述了僧装改革的问题,当然也述及佛世时的僧衣,特别注重佛制僧衣的究竟用意。圣严法师的《律制生活》中有《论僧衣》、《迦那衣是什么》、《僧装的统一与改良》等,既注重原始律典的规定,又努力为今时之适用作了沟通。

  (一)由必须如此(制)到允许

  如此(开)的随机演变《行事钞》云:“夫形居世累,必假威仪。障蔽尘染,勿过衣服。” 〔1〕受用衣服之目的是为“障蔽尘染”,是人与人相处必应具备之威仪形象。而僧尼受用更应遵循少欲知足利于修道及化导众生的原则,《萨婆多论》所说佛制三衣的五方面用意则能全面概括僧衣的受用原则及好处:“1.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故;2.不能有惭愧;3.不中入聚落;4.乃至道行不生善;5.威仪不清净故,制令蓄三。”〔2〕

  僧衣之制定及使用有一从制到开的演变发展过程,这无非佛陀随顺众生不同报体所需而作的一再开缘。《戒本疏》中说到六种次第开遮:1.面王比丘但用胎衣;2.但三衣,此为正制;3.开蓄百一物;4.开蓄长衣;5.开用被褥等重物;6.天须菩提受用众宝而一宿得道,“上虽通开,不为养报〔3〕”是诸多开许所应遵循的原则。此六种次第总摄为制衣及听衣两类,制衣即佛陀规定必须受持受用之衣,包括三衣、钵、具及滤水囊等六物;听衣指佛陀允许比丘根据需要而多加受用的衣物,包括百一物及诸长物等。

  僧尼衣服来源于最初的粪扫〔4〕所得,及后开许的檀越布施二种方式:粪扫衣是世人遗弃的衣服,比丘拾取浣洗香熏后即可披用。其中,粪扫衣的获得也有多种方式。《四分律》云:“粪扫衣有十种:牛嚼衣、鼠啮衣、烧衣、月水衣、产妇衣、神庙中衣、若鸟衔风吹离处者、冢间衣、求愿衣、受王职衣、往还衣,是谓十种粪扫衣。”〔5〕这是最为肮脏也为世人忌讳的衣服,中国人对此不解也无法行持。圣严法师说:“如在中国,要是拿女人的月经布来做出家人的“如来衣”,岂不视为最大的不敬。”〔6〕但若忆及跟随佛陀出家的比丘绝大多数都是当时有声望地位极尽享受的贵族子弟,他们放下世间的一切名利一心一意随佛出家,主要是以法资身修道。外在的这种取衣方式能有如是效果:“1.体是贱物,离自贪著;2.不为王贼所贪,常得资身长道,又少欲省事须济形苦。故上士着之。”〔7〕这种少欲知足的精神是现在比丘所要继承的,这也正是僧格的内涵,虽然未必外相上真要穿着不堪。

  开许比丘接受檀越施衣是以耆婆施衣为起因,据《四分律》所载:耆婆因治波罗殊提王之病有功而得一贵重衣之赏赐,便以此衣供养佛陀并请求佛陀允许比丘们接受檀越施衣。〔8〕接受檀越施衣有一定的时间规定,僧众安居结束若受持迦絺那衣有五个月,若不受持迦那衣则有一个月,是为法定的接受施衣及寻求衣服的时间,律中称为“衣时”。随缘接受檀越施衣给予众生种福田之机会,为了防止干扰修行,又作了一定的时间限制。可见,佛陀照顾到了比丘自利利他的修行。

  由于有些比丘无限制地接受许多衣物,在跟随佛陀人间游化时带有许多累赘,也有损出家众的威仪形象,因此佛陀亲自作了于寒冬时节在初中后夜次第穿着三衣而得安稳度过的试验,最后集比丘僧作出“自今已去,听诸比丘蓄三衣,不得过蓄”的规定。〔9〕三衣做成田相条纹起于佛陀与阿难于南方游行时看见“有田善能作事畦畔齐整”而令阿难如此为比丘们作衣,并告知这一深远的意义:

  过去诸如来无所著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未来世诸如来无所著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剥。从今日已去,听诸比丘作割截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10〕

  《释门章服仪》云:“且条堤之相,事等田畴,如畦贮水而养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佛令像此,义不徒然。”〔11〕

  三衣与袈裟并非可以画等号,“此袈裟衣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12〕《佛学大辞典》解云:“五正色之杂色曰袈裟色,六味之杂味云袈裟味。”袈裟,其含义是不正、坏、浊、染、杂等,开始音译只是写作“加沙”,后来因为一直用于衣服上,所以都在其中加了衣部,可见袈裟并非衣之专有名称,所表示的意义主要指坏色衣、染色衣而已。三衣因为翻译时没有对等之词,诸部律典中也有翻为卧具、敷具〔13〕等。就衣之功德利益而言,可以翻译为离尘服、消瘦服、莲花服〔14〕等。不管翻译如何,其功用丝毫不受损减,如《四分律》云:“虽被袈裟服,不能除怨恨,则不应此衣。”《僧祇律》云:“三衣者,贤圣沙门标志。”《贤愚经》载坚誓兽王忍受披袈裟之猎人的杀害,是因为知道“着袈裟者,当于生死疾得解脱”。〔15〕因此我等应珍惜敬重此代表着解脱的袈裟。

  三衣各有功用,可从多角度加以解说,为方便理解,表示如下。〔16〕

  三衣的作用与名称对照表

  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1.从事解说内衣上衣高胜衣2.从用解说院内道行衣入众常服入聚落及伏外众衣3.从相解说五条七条九条~二十五条4.从价解说下价衣中价衣上价衣5.从时解说夏时着春时着冬时着

  坐具是“为身为衣为卧具”而制,因比丘除随身六物外,再无多余的财产及事务的牵挂,游行各地时能随时随地休息禅坐等,因此,为了使此身体、三衣乃至僧团或寄宿处的卧具不至于弄脏而制定随时携带此坐具。根据《四分律》的规定,坐具的大小是长四尺广三尺,若不够用,则广长四边再增加一尺,〔17〕增加应有增加的痕迹,不可一开始就做成长五尺广四尺。坐具也应用布料重迭而作,新布料二重,旧布料四重。今时中国已经没有依佛所制使用坐具,只是象征性地在举行法会或给大德法师礼拜时使用,这样使用的本意是为了表示非常恭敬。然圣严法师对此严加批评,认为这是一种我慢之礼,恭敬之礼难道还另要物体垫着此身?并广引诸律论加以论述。〔18〕

  滤水袋也是比丘必备用品,以此袋滤水而后方可食用,滤后应把袋中之虫送回水中,故止持戒中有不可用有虫水及不可饮有虫水二戒。《四分律》规定:“不得无漉袋行半由旬,无者僧伽梨角漉。”即使常住一处也应慎重选择水井等,若无法得到无虫水饮用,应另择住处。如此谨慎护念细小生物是比丘的慈悲行,道宣律师说:“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慈济厥意在此。”道宣律师时已少有人护持此戒,更有甚者,对持此戒者冷嘲热讽:“今不肖之夫见执漉袋者,言律学唯在于漉袋。”〔19〕今时更不知滤水袋为何样了。

  三衣六物为佛所制,百一物及诸长物是佛陀应比丘所需的开许。百一物并非总数上必须或只有一百种用品,“百”只是一个概数,“一”则表示比丘的诸多用品中一种类型只能储备一件,不需受持也不需说净,仅靠个人之记忆所及而记识之,所以百一物也称百一记识。因此,虽无受持说净之麻烦,也需要记住自己根据需要而储备的用品,由此需记住之麻烦而令比丘去除贪著心。

  所有六物之外,不能百一记识而需要更多用品的都是长物之限,“长”即多余之意。《僧祇律》云:“我弟子着三衣足遮寒苦。若性不忍寒者,弊故衣随意重着。”这是佛陀根据需要所做的开缘。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其品类众多难以尽述。律中也因为比丘们每使用一件物品时都询问佛陀,或有比丘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白衣或外道衣等一些对修道无益之物,最后佛陀为弟子定出这样的总原则:“自今已去,一切白衣、外道衣,并不得着。若着,如法治。”《中阿含经》所说指出受用一切物品的总原则:“我说一切衣服、饮食、床榻、园林、人民,得蓄不得蓄者皆不定。若蓄便增长善法,我说得蓄;反此不得。”〔20〕因此,此中也不再罗列长物之项目。而在中国来说,比丘们使用佛陀开许之听衣更多,甚至听衣之使用频率及效用更是超过了制衣,佛陀所制的三衣六物仅是作为门面的装饰及法会的庄严。若能依佛所制如法受持说净而如法使用,这也无可厚非,…

《僧人的衣食住行(释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