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楞严经》中三种相续对人类的现实意义
编辑:释利度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现实世间形形色色的物质形器究竟从何而来?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无论是科学、哲学和宗教都在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他们众说纷纭,然都不知其前因后果。可是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在《楞严经》中便很有条理、很有系统地阐明了世界形成的原因及众生、业果为什么相续不断,给处在迷途中的我们以明确的答复。本文通过对三种相续的探讨,让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有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帮助我们成就智慧的人生。
关键词: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作者简介:释利度,闽南佛学院2009年本科毕业生。
宇宙人生如何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于是世人便对世界、生命的起源进行探索,从而产生了种种不同的学说。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性的东西,如“水”、“空气”、“火”、“原子”等;而唯心主义者认为宇宙万有是以心为本体。对于这些说法,人类一直搞不清楚到底谁说得对,只能停留在推测、想象当中,使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其实,《楞严经》中的三种相续(世界相续、人生相续、业果相续)很详细地阐述了世界、众生形成的真正原因即是众生的一念无明妄动所致,并非他物,难怪世人不知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他们活在自己的妄心分别计度之中,活在无明大梦里。而世界、众生形成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众生一念无明妄动才有。所以无论他们怎么研究,是上天还是入地,都跳不出无明的范畴。
佛陀通过三种相续来阐述宇宙人生的来源、相续等根本问题。他虽然建立了一个真心自性的假设本体用来别于一般现实应用的妄心,但却非一般哲学所说的纯粹唯心论。因为这里所说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万有世间的一切认识论与本体论。可以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并且还可以拿得出证据,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可以说三种相续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对人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各种学说对宇宙人生的认知
人一出生便与世间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对于自己所依赖得以生存的世界并不是很了解。人类虽然在不断地探索,这只是在表相上做研究、推论、假立。因而对宇宙人生的来源、相续等根本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水”是世界的本源、有的说“空气”是世界的本源、有的说“原子”是世界的本源、有的说“上帝”创造了万物,对于这些学说归纳起来大致不出以下两种主张:
(一)唯物主义者的主张
唯物主义者把物质性的本原当作万物的本原,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或是“水”、或是“空气”等是万物生成的本原,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如西方早期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认为“空气”是宇宙生成的本源,他说:“我们的灵魂是气,这气使我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是一样,由气息和气包围着。”〔1〕并且他认为“空气”在种类上是不定的,但因其所具有的性质而定,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气”的浓厚化或稀薄化而产生。当它很稀薄的时候,便形成火;当它浓厚的时候,则形成风;然后形成云;而当它更浓厚的时候便形成水、土、石头。别的东西都是从这些东西产生出来的。可以看出,他是通过“气”所具有的两种对立的势力彼此转化来说明万物的生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诸多派别兴起,出现了自然的唯物论、原子的唯物论、辩证法的唯物论等。虽然唯物主义者的派别很多,但在根本的主张上有共通点,就是外境离心而有,而且是在心之前先有。
(二)唯心主义者的主张
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的作用为万有存在或生起的本因,如泛神的唯心论者、西方中世纪的爱留根纳,把“上帝”当成最高的存在和万物的根本原因。他说:“神就是全体,全体就是神。一切都包括在神之中,神创造一切,又最终回归到神那里去。”〔2〕所以,他认为神是万物的本质,万物必然是神的显现。还有如以法国的笛卡儿为代表的唯心论,他说:“我思故我在”,认为宇宙万有惟是以“心”为本体;以及以贝克莱、休谟等为代表的经验唯心论。他们一方面反对观念的唯心论,但认为唯物论的本体也是不可存在的。真实的东西,只是个别的特殊的杂多的经验。这种经验即为人们的知识及知识内容,除此别无真实的存在,这种经验论亦认为万有是唯心的。比如眼所经验的不过是青、黄、赤、白的显色,或长、短、方、圆的形色,他们认为凡此经验皆不出感觉的“心”。由此看出,唯心主义者的共通点就是心在物先,宇宙万有是以“心”为本体。
综上所述,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是以现实的世界,去追想没有世界以前的情形,或说是“空气”、或说是“原子”、或说是“神”等来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现代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常常想打破宇宙人生之谜。但科学、哲学等虽然突飞猛进,可是仍然没有得到这种成功。因为他们只能有经验的、或推论的知识,而没有心灵修养而得的全体的、明确的、亲证的知识。只有有了这种知识,才能洞彻宇宙人生。
二、 三种相续
对于宇宙人生的来源、相续等根本问题,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楞严法会上就否定了四大及七大产生万物的观点,而确立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于法界的观念。弟子富楼那对此起疑,既然一切根、尘、阴、处、界以及七大等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为何能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呢?佛陀在《楞严经》卷四以“三种相续”解释了这一疑问。
(一)世界相续
对于弟子富楼那的提问,佛陀是如何解说的呢?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富楼那:“你平常不是常听我讲,当你开始觉到自性的妙明时,方知自性原来是本觉不昧,具有灵明的功能吗?当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你是以自性本来具足灵明故名为觉?还是本觉自性原来没有灵明,需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呢?”富楼那说:“如果这觉体不再增加灵明可称为觉的话,那么只是虚名为觉而已,就应该没有所明。”佛说:“照你的意思是说若不加明于觉,就没有灵明的觉体,只可单名之为觉。你却不知,一有所加,即不是本有的灵明。就有生灭,早不是本明的真觉了。已将妙明变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要知道,本性的真觉原不是所照的境,因本具妙明的功用不落能所。现在无故加明于真觉之上,乃转妙明为能明的无明,以真觉而为所明的妄觉。因妄以真觉的性体,为所见的境相,导致产生能见的妄能。于是在原没有同异之中忽见万象森罗,种种差别显然成异,又于千差万别之中,以类相属而立同,一异一同相互彰显,因此又立无同无异的众生界。这样昏扰动乱,相待为缘,由妄境引发妄心,妄心又分别妄境,辗转劳虑。劳虑既久便自发生染著尘念,以致心水浑浊纠缠不清,越陷越深,由是而引生尘劳烦恼。又因为业力所致,便幻起万象。有相之处,就成山河大地而为世界;静而无相处,就空阔广荡,显然而见顽虚。虚空为妄明中所现的同相,世界即所现的异相,众生业果等有为法,就是妄明中所显现的无同无异之相。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综上可以看出,世界的形成原因是由于众生依真觉妄起无明,由于无明妄力熏变而成地、水、火、风之四大。世界是由于众生业感形成的,但推究其根源也是由无明妄心而起。四大依无明而有,而世界又由四大所成,那么这“四大”究竟是怎样从无明妄心而生起的呢?在《楞严经》卷四云: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3〕
这段经文是说由于真觉之体,已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顽空晦昧之相,于是真觉之光明和虚空之晦昧,互相对待,互相倾夺,不停地动荡而成摇动之风。如此积久而成为风轮,风力极大,有执持的功能,故能执持世界,使能安住。世界诸风不出妄心动荡所感,可见风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动相罢了。就如当年六祖惠能大师见两个和尚争论风动幡动时,六祖大师说:“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仁者的心在动。”这正说明了风幡之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无明妄心动荡不已。结果积而成轮,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虚空形成动摇的现状以后,由坚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体,遂结暗为色,而成地大坚碍之相。依无明妄觉而立坚硬之相,因妄心坚执而成坚相,再坚执不休就积成金轮,所以大地中心与地壳有金轮性的固体保持国土。又由于坚执妄觉所立金宝既成,再与摇动妄明而生的风力互相摩擦,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相摩相荡而产生火光,所以有火性的光热发生一切变的本能,故知世间诸火亦不离妄心摩荡所成。由于金宝的体是明净的,明能生润(如五金之属遇热而化水),火大之光则常上升,而蒸发金轮,如此蒸润成水,积而成轮,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所以《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云:
诸佛子!此中有何等世界住?我今当说。诸佛子,此不可说佛刹微尘香水海中,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诸佛子,彼诸世界种,于世界海中,各各依住,各各形状,各各体性,各各方所,各各趣入,各各庄严,各各分齐,各各行列,各各无差别,各各力加持。〔4〕
由此看出诸世界刹种,皆依香水海住。
综上可知世界地大依水轮,水轮依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无明妄心,晦昧所成。无明依本觉,无明是本觉之相,究竟不离本觉之性,足见世界是起于真妄和合之心。此四大即为能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本。故推本溯源,一切万法都从本觉…
《浅谈《楞严经》中三种相续对人类的现实意义(释利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