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楞嚴經》中叁種相續對人類的現實意義(釋利度)

  淺談《楞嚴經》中叁種相續對人類的現實意義

  編輯:釋利度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現實世間形形色色的物質形器究竟從何而來?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無論是科學、哲學和宗教都在尋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他們衆說紛纭,然都不知其前因後果。可是早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在《楞嚴經》中便很有條理、很有系統地闡明了世界形成的原因及衆生、業果爲什麼相續不斷,給處在迷途中的我們以明確的答複。本文通過對叁種相續的探討,讓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有個正確的認知,從而幫助我們成就智慧的人生。

  關鍵詞:世界相續衆生相續業果相續

  作者簡介:釋利度,閩南佛學院2009年本科畢業生。

  宇宙人生如何而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于是世人便對世界、生命的起源進行探索,從而産生了種種不同的學說。唯物主義者認爲世界的本源是物質性的東西,如“水”、“空氣”、“火”、“原子”等;而唯心主義者認爲宇宙萬有是以心爲本體。對于這些說法,人類一直搞不清楚到底誰說得對,只能停留在推測、想象當中,使這一問題始終得不到正確的答案。

  其實,《楞嚴經》中的叁種相續(世界相續、人生相續、業果相續)很詳細地闡述了世界、衆生形成的真正原因即是衆生的一念無明妄動所致,並非他物,難怪世人不知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爲他們活在自己的妄心分別計度之中,活在無明大夢裏。而世界、衆生形成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爲衆生一念無明妄動才有。所以無論他們怎麼研究,是上天還是入地,都跳不出無明的範疇。

  佛陀通過叁種相續來闡述宇宙人生的來源、相續等根本問題。他雖然建立了一個真心自性的假設本體用來別于一般現實應用的妄心,但卻非一般哲學所說的純粹唯心論。因爲這裏所說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論與本體論。可以從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實驗證得,並且還可以拿得出證據,不只是一種思想論辯。可以說叁種相續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對人類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 各種學說對宇宙人生的認知

  人一出生便與世間結下了不解之緣,但對于自己所依賴得以生存的世界並不是很了解。人類雖然在不斷地探索,這只是在表相上做研究、推論、假立。因而對宇宙人生的來源、相續等根本問題産生了不同的見解。有的說“水”是世界的本源、有的說“空氣”是世界的本源、有的說“原子”是世界的本源、有的說“上帝”創造了萬物,對于這些學說歸納起來大致不出以下兩種主張:

  (一)唯物主義者的主張

  唯物主義者把物質性的本原當作萬物的本原,在他們看來,一樣東西或是“水”、或是“空氣”等是萬物生成的本原,萬物都是由它構成的。如西方早期唯物主義哲學家阿那克西美尼認爲“空氣”是宇宙生成的本源,他說:“我們的靈魂是氣,這氣使我們結成整體,整個世界也是一樣,由氣息和氣包圍著。”〔1〕並且他認爲“空氣”在種類上是不定的,但因其所具有的性質而定,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氣”的濃厚化或稀薄化而産生。當它很稀薄的時候,便形成火;當它濃厚的時候,則形成風;然後形成雲;而當它更濃厚的時候便形成水、土、石頭。別的東西都是從這些東西産生出來的。可以看出,他是通過“氣”所具有的兩種對立的勢力彼此轉化來說明萬物的生成。隨著時代的發展,諸多派別興起,出現了自然的唯物論、原子的唯物論、辯證法的唯物論等。雖然唯物主義者的派別很多,但在根本的主張上有共通點,就是外境離心而有,而且是在心之前先有。

  (二)唯心主義者的主張

  唯心主義者認爲“心”的作用爲萬有存在或生起的本因,如泛神的唯心論者、西方中世紀的愛留根納,把“上帝”當成最高的存在和萬物的根本原因。他說:“神就是全體,全體就是神。一切都包括在神之中,神創造一切,又最終回歸到神那裏去。”〔2〕所以,他認爲神是萬物的本質,萬物必然是神的顯現。還有如以法國的笛卡兒爲代表的唯心論,他說:“我思故我在”,認爲宇宙萬有惟是以“心”爲本體;以及以貝克萊、休谟等爲代表的經驗唯心論。他們一方面反對觀念的唯心論,但認爲唯物論的本體也是不可存在的。真實的東西,只是個別的特殊的雜多的經驗。這種經驗即爲人們的知識及知識內容,除此別無真實的存在,這種經驗論亦認爲萬有是唯心的。比如眼所經驗的不過是青、黃、赤、白的顯色,或長、短、方、圓的形色,他們認爲凡此經驗皆不出感覺的“心”。由此看出,唯心主義者的共通點就是心在物先,宇宙萬有是以“心”爲本體。

  綜上所述,無論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都是以現實的世界,去追想沒有世界以前的情形,或說是“空氣”、或說是“原子”、或說是“神”等來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現代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進步,常常想打破宇宙人生之謎。但科學、哲學等雖然突飛猛進,可是仍然沒有得到這種成功。因爲他們只能有經驗的、或推論的知識,而沒有心靈修養而得的全體的、明確的、親證的知識。只有有了這種知識,才能洞徹宇宙人生。

  二、 叁種相續

  對于宇宙人生的來源、相續等根本問題,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楞嚴法會上就否定了四大及七大産生萬物的觀點,而確立了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于法界的觀念。弟子富樓那對此起疑,既然一切根、塵、陰、處、界以及七大等都是如來藏清淨本然,爲何能生出山河大地諸有爲相呢?佛陀在《楞嚴經》卷四以“叁種相續”解釋了這一疑問。

  (一)世界相續

  對于弟子富樓那的提問,佛陀是如何解說的呢?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富樓那:“你平常不是常聽我講,當你開始覺到自性的妙明時,方知自性原來是本覺不昧,具有靈明的功能嗎?當你稱覺明時,究竟如何解說?你是以自性本來具足靈明故名爲覺?還是本覺自性原來沒有靈明,需要加明于覺,才叫明覺呢?”富樓那說:“如果這覺體不再增加靈明可稱爲覺的話,那麼只是虛名爲覺而已,就應該沒有所明。”佛說:“照你的意思是說若不加明于覺,就沒有靈明的覺體,只可單名之爲覺。你卻不知,一有所加,即不是本有的靈明。就有生滅,早不是本明的真覺了。已將妙明變爲無明,真覺變成妄覺了。要知道,本性的真覺原不是所照的境,因本具妙明的功用不落能所。現在無故加明于真覺之上,乃轉妙明爲能明的無明,以真覺而爲所明的妄覺。因妄以真覺的性體,爲所見的境相,導致産生能見的妄能。于是在原沒有同異之中忽見萬象森羅,種種差別顯然成異,又于千差萬別之中,以類相屬而立同,一異一同相互彰顯,因此又立無同無異的衆生界。這樣昏擾動亂,相待爲緣,由妄境引發妄心,妄心又分別妄境,輾轉勞慮。勞慮既久便自發生染著塵念,以致心水渾濁糾纏不清,越陷越深,由是而引生塵勞煩惱。又因爲業力所致,便幻起萬象。有相之處,就成山河大地而爲世界;靜而無相處,就空闊廣蕩,顯然而見頑虛。虛空爲妄明中所現的同相,世界即所現的異相,衆生業果等有爲法,就是妄明中所顯現的無同無異之相。那些形貌不相同而體性實無異的衆生、業果相續,隨于五陰叁界中無法出離,故于無爲法中便真的變成有爲法了。”

  綜上可以看出,世界的形成原因是由于衆生依真覺妄起無明,由于無明妄力熏變而成地、水、火、風之四大。世界是由于衆生業感形成的,但推究其根源也是由無明妄心而起。四大依無明而有,而世界又由四大所成,那麼這“四大”究竟是怎樣從無明妄心而生起的呢?在《楞嚴經》卷四雲: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3〕

  這段經文是說由于真覺之體,已起妄明,遂將真空變成頑空晦昧之相,于是真覺之光明和虛空之晦昧,互相對待,互相傾奪,不停地動蕩而成搖動之風。如此積久而成爲風輪,風力極大,有執持的功能,故能執持世界,使能安住。世界諸風不出妄心動蕩所感,可見風大之種乃是無明妄心一念動相罷了。就如當年六祖惠能大師見兩個和尚爭論風動幡動時,六祖大師說:“既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這正說明了風幡之動的根本原因在于,這個無明妄心動蕩不已。結果積而成輪,故有風輪執持世界。虛空形成動搖的現狀以後,由堅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體,遂結暗爲色,而成地大堅礙之相。依無明妄覺而立堅硬之相,因妄心堅執而成堅相,再堅執不休就積成金輪,所以大地中心與地殼有金輪性的固體保持國土。又由于堅執妄覺所立金寶既成,再與搖動妄明而生的風力互相摩擦,風性屬動,金性屬堅,一動一堅相摩相蕩而産生火光,所以有火性的光熱發生一切變的本能,故知世間諸火亦不離妄心摩蕩所成。由于金寶的體是明淨的,明能生潤(如五金之屬遇熱而化水),火大之光則常上升,而蒸發金輪,如此蒸潤成水,積而成輪,故有水輪含十方界。所以《華嚴經·華藏世界品》雲:

  諸佛子!此中有何等世界住?我今當說。諸佛子,此不可說佛刹微塵香水海中,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複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諸佛子,彼諸世界種,于世界海中,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方所,各各趣入,各各莊嚴,各各分齊,各各行列,各各無差別,各各力加持。〔4〕

  由此看出諸世界刹種,皆依香水海住。

  綜上可知世界地大依水輪,水輪依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空輪依無明妄心,晦昧所成。無明依本覺,無明是本覺之相,究竟不離本覺之性,足見世界是起于真妄和合之心。此四大即爲能成世界,萬法之本,無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本。故推本溯源,一切萬法都從本覺…

《淺談《楞嚴經》中叁種相續對人類的現實意義(釋利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