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的福報要靠不斷地積累,只顧一味地享樂,待福報享盡時,未來的生命就會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又由于人類的無知,才有了迷信的産生。面對浩瀚的宇宙,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有的人將自己全部的幸福都寄托于對神靈的祈求和祭拜。盡管現代科技的發展已在一定程度上對世界做出了解釋,使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簡單的猜測和臆想之上,但萬物有靈的影響至今不衰。盡管人們對幸福拼命地追求著,幸福卻依然遙不可及,非但不曾得到,反而招致無盡的痛苦。正如《阿毗達摩俱舍論·分別界品》所說:“趣求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9〕這首偈頌告訴我們,沈溺于欲望的人總在不斷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如願,就會沮喪失落,有如被箭射中那樣痛苦難奈。從而看出,被欲望驅使的人對世間的一切都想占爲己有,想使與我有關的一切都從屬于我。卻不知我所涉及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牽製就愈甚,這樣怎麼會快樂幸福呢?所以,人類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從心上下手。
《楞嚴經》中的叁種相續爲我們找到了建立幸福人生的方向,可以說它是人類建立幸福人生的指南針。如果我們對世界相續、衆生相續、業果相續有了正確的認知,知道了其中闡述的種種道理,便會扭轉以前心中的種種邪見,深信因果,這樣在行爲上才不會妄造殺、盜、淫等惡業。如此,才可擺脫各種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緣,使我們從痛苦、不幸中得到解脫,而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所以,叁種相續對建立幸福的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叁)對維護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起到積極的現實意義翻開人類曆史,幾乎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互相吞並,最後由秦始皇統一中國才暫告結束。但不久戰火再起,又發生楚漢戰爭,經過漢朝的短暫和平,中國再次進入長期分裂的叁國鼎立時期。然後是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每一次改朝換代,都伴隨著戰爭,民不聊生。近代以來,中國又經曆了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本侵華戰爭等巨大災難。不僅中國如此,世界其他國家也經曆了同樣不堪回首的慘痛曆史。直到今天世界由民族、宗教、領土、資源、利益沖突等因素引發的局部戰爭仍此起彼伏,某些地區的人民正在遭受著戰爭的苦難。與此同時,不僅上述傳統安全問題沒有解決,更有甚者,近年來恐怖主義等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又日趨嚴峻。如果21世紀再重演世界大戰,人類可能會同歸于盡。正如《地藏經》所說:“閻浮提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10〕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在貪、瞋、癡等煩惱的支配下,造了無量無邊的業。
人類社會爲什麼會不得安甯?世界爲什麼不能和平共處?佛在《楞嚴經》中通過叁種相續把問題的根源講出來了,不在別處,正是在于人心,在于人內心有貪、瞋、癡等煩惱。只要這些煩惱不曾解決,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與安定,世界也不可能和平。所以,世界要想實現和平,就要求我們必須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徹底扭轉貪、瞋、癡等煩惱,世界和平才有保障。《楞嚴經》中的叁種相續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它使我們對世界、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使我們了知到貪、瞋、癡叁毒的過患。如此,我們便可將平常慣有的思想改變,從而導致行爲上的改變,這樣世界上所有互相殘殺的現象便會停止,各國之間也就不用再搞軍備競賽,來防禦他國的侵略,整個世界就會呈現出一片祥和之氣。
因此,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必須從改造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開始,只有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實現了真正的和平,世界的和平才有保障。心靈是主導人類行爲的關鍵力量,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清淨安定的世界,就要淨化我們的心靈。只有將心中的貪、瞋、癡轉化爲戒、定、慧,這樣人類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能真正地實現和平。由此看出,叁種相續對維護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起著積極作用。
(四)生命的回歸
在這世間,雖然有的人擁有大量的財富和極高的權位,在他人面前也盡顯風光,然而其內心深處仍然對生死疑惑迷茫。人們可能在享受物欲和感官愉悅的時候,將這個問題掩蓋,然而這個困惑卻始終埋藏在心裏,揮之不去。因爲生命中最本質的問題,並不會因人的高低貴賤而改變。
物質文明的繁華僅僅是表相的熱鬧而已,人的內心世界中依然空落無依。衆生無始以來都在漫無邊際的輪回路上漂泊,有誰真正知道何處才是自己真正的家鄉?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如星辰的世間智者,他們是各種世間學問的行家高手,通過他們的智慧打造了如今這個繁華的物質世界,那麼他們有沒有辦法斷除輪回呢?實際上,面對死亡時,他們承受的痛苦和一般人沒有兩樣。這個世界也流行著無數認爲可以救度人們的思想和學說,但終究只是分別念製造的戲論。一個自己還在生死海中沈溺的人,怎麼可能救度我們?如果不是佛陀在《楞嚴經》中通過叁種相續爲我們講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出了衆生的生死根源,實乃我人一念無明妄動而已,我們便將永遠生活在無明構造的世界中,不會知道遠離惡行、擺脫惡趣,也不會懂得宇宙人生的法則普遍存在于每個衆生心中。是佛陀讓我們了解到衆生生命中的本來面目,通過叁種相續爲人類找到了生命回歸的方向。正如《宗鏡錄》卷二十九雲:“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11〕世間的一切文化、科學、經濟、政治無一不在尋求解決人生的問題,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著手解決,只有偉大的佛陀爲我們講出了生命回歸的方法。那就是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境界時,不要起攀取之心,而是如實地了知一切皆是我心中所現物,這樣才會遠離貪、瞋、癡等煩惱的系縛,不被外物所轉。漸漸用此方法觀察事物,才有可能開發出自己本來具足的智慧,轉無明爲妙明,回歸到生命的本來。所以,叁種相續對有情生命的回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此五濁惡世,它是警世的鍾聲,喚醒迷夢中的人類。
結 語
通過對叁種相續的淺析,使我們了知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的生起,是沒有第一因、或主宰、創造者的。片面的學說決不能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不應從平常感覺到的知識中找答案。否則便成盲人摸象,錯誤地把象的部分肢體當成全象,讓明眼人見了便知此等人實乃愚癡。
我等衆生,從無始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爲真,隨業漂流。但此迷惑不從外來,而是自心變現的,它的體性虛妄不實。所以,人類的病源是無始以來伴隨著生命中的無明,人類若想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正確的認知,不再枉受輪回之苦,就應該如佛所教,把解決問題的根源回歸到自心上來,而不是從心外諸法上去證驗。必須了解生命內在的因素,知道哪些力量會傷害我們,又有哪些力量會使我們獲得自在。否則即使社會給我們再多的自由,我們仍會受到內心的束縛。由于自身的無知和種種煩惱,決定了我們無法自由。只有從根本上斷除煩惱的根源,才不會無助地沈溺在痛苦中。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用佛法的智慧來改造自己,從思想上擺脫貪、瞋、癡等煩惱;從行爲上不再造殺、盜、淫等諸業。把生命中不健康的因素徹底洗滌。這樣我們才能積極坦然地面對人生,否則,只能在世間隨波逐流。
總之,世間任何現象的産生都有其前因後果,都有其發展規律。明白了因果法則,就要以此爲生活指南和行爲標准,要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這才是對現在的生命、也是對未來生命負責的態度。當我們遠離無明的困擾時,才能做生命真正的主人,才會散發出無盡的智慧之光,照亮世間的每一個角落。
主要參考書目:
1.冒從虎、王勤田、張慶榮主編:《歐洲哲學通史》卷上,南開大學出版社。
2.賴永海、楊維中注釋:《新譯楞嚴經》,叁民書局印行。
3.《太虛大師選集》(中),正文出版社印行。
4.《太虛大師全書》第22卷、第23卷,宗教文化出版社。
5.濟群法師著:《幸福人生的原理》,民族出版社。
6.方立天著:《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南懷瑾著:《楞嚴大義今釋》,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印行。
8.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真鑒述:《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福建莆田廣化寺印。
9.圓瑛法師著:《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上海影印廠印刷。
〔1〕冒從虎、王勤田、張慶榮主編:《歐洲哲學通史》卷上,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34頁。
〔2〕冒從虎、王勤田、張慶榮主編:《歐洲哲學通史》卷上,第219頁。
〔3〕《大正藏》第19冊,第120頁。
〔4〕《大正藏》第10冊,第41頁。
〔5〕同上。
〔6〕《大正藏》第19冊,第120頁。
〔7〕同上。
〔8〕同上。
〔9〕《大正藏》第29冊,第3頁。
〔10〕《大正藏》第13冊,第780頁。
〔11〕《大正藏》第48冊,第586頁。
《淺談《楞嚴經》中叁種相續對人類的現實意義(釋利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