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楞严经》中三种相续对人类的现实意义(释利度)▪P2

  ..续本文上一页真心所生。而此本觉真心非因缘所生,非自然而有,它能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染缘而有山河大地等种种有为法,随净缘可成立四圣道。

  四大之性虽然各有相违,实则相济,如此便成四居。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这个道理,《楞严经》卷四中讲完四大之后紧接着便讲了四居是如何形成的。佛云:

  火胜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数,遇烧成土,因绞成水。〔5〕

  由于火性光热上升,水性湿润下降,一升一降,交互发生,就造成种种坚硬的物体而成器世界。湿的地方积水而成大海,干的地方变为洲沙土地,就是因为水火交互发生的道理。故在大海中,本来是深水之处,不应有火,因不忘火的气份,所以常有火光发起。而陆地处,本来是坚硬之地,不应有水,亦因不忘水的气份,故江河常有流注。如果水势劣于火势,则水随火的势力结为高山。所以当用力击打山石时,就会迸发出火焰,若山石融化了就成为水。如果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于是能生出草木。所以树林草木遇烧时,便成灰土;尽力绞时便有水汁。

  由此看出,此四居以四大递相为种,如果水火既满,就成为洲海之种,降水势以从火就结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种,降土势以从水而滋润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种。以此因缘,使得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二)众生相续

  就人类而言,不了解佛法的人对人类的生命问题总是含糊不清,很多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虽然科学家们认为生命是由进化而来,但这也只是推论,并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对于生命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人死后是否断灭的问题,佛陀也在《楞严经》卷四中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佛云: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薄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6〕

  这告诉我们“众生”也是从妄而起,并非他物,全是妄觉妄明的过咎。实际上就是由于众生在觉上加明,这一念无明,将真觉而立为所明的妄觉了。如此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生出妄能,由无明为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的妄见。此见分欲明业相的本体,业相本体本不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遂成结暗为色,因此见分就不能踰越业相的范围了。故以业相为因,转相为缘,所以一切含灵的众生,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出色尘,随六尘而转。由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而造成种种尘劳烦恼。于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将原是一个精明之体,而分开见、闻、嗅、尝、觉、知的分别作用。由上根尘既具,便有胎、卵、湿、化四生,业力相同的就互相缠缚。因父母缘和自己业缘相同,就相缠缚而投胎托世,胎生和卵生之类就是因此而有的。若不因父母缘,只因自己的业缘,或者合湿而成形,便是湿生之类;或者离旧赴新即化生。这里以胎生为例:一期生命结束,并不是死后什么都没有,除做极大善事和极大恶事的人不经过中阴身外,大部分的人死后都进入中阴身的状况,寻找下一期的投生因缘。在中阴身期间,神识昏昧,眼前一片黑暗,唯有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亮光,这是以妄心见妄色,依妄起惑的缘故。其他类的动物,也有卵生(如禽鸟类)、湿生(如微生虫类)、化生(如昆虫类),也都是各自随其业力的感应,互相吸引变化而后产生的。卵生则因乱思不定之情感而有生,湿生则系湿气和暖气而生,化生以厌旧喜新、离此托彼、自有变无、自无化有而生。这情想合离皆因业感多少而受果报,互相变化迁易。情变为想,想变为情,或舍合为离,或易离为化,彼此变易不定没有主宰。只有随业而受报,以此因缘,四生转换,死此生彼,相续不断,没有停息之日。

  由此可见,无论是爱情的生命,或是变化作用的生命,都能互相变易,互相发生关系。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受业力的支配而沉浮在世间,由此因缘,使众生世界相续不断地存在着。

  (三)业果相续

  以上所讲世界相续、众生相续的原因皆是由于众生的无明妄心所使。那么众生的生、老、病、死,以及子子孙孙相续不断又是什么原因呢?佛陀说主要是众生造业受到业果的支配所至。

  业果相续的详细情况,佛陀在《楞严经》卷四中讲: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7〕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业果相续的主要原因是众生造淫、杀、盗三种根本导致的。由于众生的妄想和情爱结在一起,由想爱既深,如胶似漆,便不能摆脱欲爱,使世间父母子孙,递代相生没有间断,故这一类众生以贪欲为其受身的根本。有了贪爱必有生命,既有生命,就必须要滋养它。众生为了滋养自己的生命,自然贪心不止,于是世间一切胎、卵、湿、化等四生之类,都是以强欺弱,弱肉强食,互相吞食,故此类皆以杀贪为其生死不断的根本。众生为了滋养身体,便不择手段,想尽办法杀害生灵,强行夺取众生的生命,便属盗贪。于是众生之间命债偿还不尽,由此,以命债惑业为因,现行为缘。因为这种因缘的作用,经百千劫的时间,怨仇相遇,酬偿不清,所以常在生死苦海中旋转而不能超越。又人们在这个世间上互相贪恋爱慕,故此,虽经百千劫的时间,仍在情爱中缠缚不得解脱。

  总而言之,众生之所以常受缠缚沉沦生死,皆是以杀、盗、淫三种贪习种子为根本。以这贪习种子为因,现行为缘,所以世界上才有业果相续不得停息。

  由上可以看出,此三种相续皆由众生在本觉上加明,而使妙明变为无明,从无明便生虚妄的了知性,因而发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所以,佛陀在《楞严经》卷四最后结论:“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8〕既然一切皆从妄见来,所以便会很有次序的生灭迁流,世界则有成、住、坏、空,众生则更相变易,业果则彼此还偿,终而复始,没有停息之日。这三种相续互相支持,业果相续支持众生相续,众生相续支持世界相续;世界相续又返回来支持业果相续,彼此循环不息。从中可知,佛陀通过三种相续圆满地解释了宇宙人生的来源、相续等根本问题。在此三种相续中世界相续侧重于解释世间的成因,众生相续、业果相续除了可以解释诸法的成因之外,实际上已经涉及生死轮回的成因问题。

  三、 三种相续对人类的现实意义

  三种相续所阐述的真理,是对宇宙人生本质的揭示,它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落伍,对于人类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我们对三种相续所揭示宇宙人生的成因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了知世界、众生等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对自己的真心迷而不觉所至。如此,才会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业果相续中认识到,佛法因果观的核心是业报轮回理论。此理论告诉我们,命运源于自力而非他力,是由自身行为决定的,而不是受神灵之类的外在力量所支配,业力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坚信世界上没有神冥在主宰,没有神冥降灾、降福给我们。人死后也不是如灯灭,而是遵循着因果律在轮转。我们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由于自己愚痴,看不到万法的真相,起惑造业而感得的。

  由此可知,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当面对不如意的境界时,不再恐慌无助,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提倡“命自我立”的进取精神,将人生的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再向外追求上帝的赐予和依赖外在的环境条件。只有懂得了三种相续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才会深信因果,积极努力改造自己的身、口、意,使它们不再造作非法的行为。通过对身、口、意的不断完善,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生命体才能大放光辉。所以说三种相续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建立幸福人生的指南针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如何才能使人生获得幸福呢?古往今来,人类都在为此问题不懈地探索着,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此问题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只知道一味地追逐财富、地位、名利等等。想在我所的无限扩大中实现自我价值,以为拥有了这一切就能获得幸福。所以,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依然烦恼重重并不快乐。通过对三种相续的了解,使我们知道了人们不能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是人类被无明蒙蔽的结果,由于无明才使人类缺乏了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因为,人类无法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产生出许多错误的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故在此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人类想获得真正幸福的人生是不可能的。

  由于种种欲望的驱使,人们盲目地追求幸福,对于不信因果的无神论者来说,往往会带着侥幸心理从事不法之事,一旦果报来临,便会痛苦不堪。而对于享乐主义者来说,则以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他们不明白…

《浅谈《楞严经》中三种相续对人类的现实意义(释利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