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心所生。而此本覺真心非因緣所生,非自然而有,它能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染緣而有山河大地等種種有爲法,隨淨緣可成立四聖道。
四大之性雖然各有相違,實則相濟,如此便成四居。爲什麼這麼說呢?對于這個道理,《楞嚴經》卷四中講完四大之後緊接著便講了四居是如何形成的。佛雲:
火勝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數,遇燒成土,因絞成水。〔5〕
由于火性光熱上升,水性濕潤下降,一升一降,交互發生,就造成種種堅硬的物體而成器世界。濕的地方積水而成大海,幹的地方變爲洲沙土地,就是因爲水火交互發生的道理。故在大海中,本來是深水之處,不應有火,因不忘火的氣份,所以常有火光發起。而陸地處,本來是堅硬之地,不應有水,亦因不忘水的氣份,故江河常有流注。如果水勢劣于火勢,則水隨火的勢力結爲高山。所以當用力擊打山石時,就會迸發出火焰,若山石融化了就成爲水。如果土勢劣于水,土隨水而成潤,于是能生出草木。所以樹林草木遇燒時,便成灰土;盡力絞時便有水汁。
由此看出,此四居以四大遞相爲種,如果水火既滿,就成爲洲海之種,降水勢以從火就結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種,降土勢以從水而滋潤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種。以此因緣,使得世界成、住、壞、空,終而複始,相續不斷。
(二)衆生相續
就人類而言,不了解佛法的人對人類的生命問題總是含糊不清,很多人認爲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雖然科學家們認爲生命是由進化而來,但這也只是推論,並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
對于生命現象到底是如何産生的,以及人死後是否斷滅的問題,佛陀也在《楞嚴經》卷四中進行了詳細地說明。佛雲:
明妄非他,覺明爲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聞覺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媾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薄昙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衆生相續。〔6〕
這告訴我們“衆生”也是從妄而起,並非他物,全是妄覺妄明的過咎。實際上就是由于衆生在覺上加明,這一念無明,將真覺而立爲所明的妄覺了。如此妙明轉爲無明,無明是業相,由業相生出妄能,由無明爲轉本有智光,而生能見的妄見。此見分欲明業相的本體,業相本體本不可見,而見分定欲見之,遂成結暗爲色,因此見分就不能踰越業相的範圍了。故以業相爲因,轉相爲緣,所以一切含靈的衆生,所聽不出聲塵,所見不出色塵,隨六塵而轉。由于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妄塵,而造成種種塵勞煩惱。于是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將原是一個精明之體,而分開見、聞、嗅、嘗、覺、知的分別作用。由上根塵既具,便有胎、卵、濕、化四生,業力相同的就互相纏縛。因父母緣和自己業緣相同,就相纏縛而投胎托世,胎生和卵生之類就是因此而有的。若不因父母緣,只因自己的業緣,或者合濕而成形,便是濕生之類;或者離舊赴新即化生。這裏以胎生爲例:一期生命結束,並不是死後什麼都沒有,除做極大善事和極大惡事的人不經過中陰身外,大部分的人死後都進入中陰身的狀況,尋找下一期的投生因緣。在中陰身期間,神識昏昧,眼前一片黑暗,唯有于父母有緣處見有一點亮光,這是以妄心見妄色,依妄起惑的緣故。其他類的動物,也有卵生(如禽鳥類)、濕生(如微生蟲類)、化生(如昆蟲類),也都是各自隨其業力的感應,互相吸引變化而後産生的。卵生則因亂思不定之情感而有生,濕生則系濕氣和暖氣而生,化生以厭舊喜新、離此托彼、自有變無、自無化有而生。這情想合離皆因業感多少而受果報,互相變化遷易。情變爲想,想變爲情,或舍合爲離,或易離爲化,彼此變易不定沒有主宰。只有隨業而受報,以此因緣,四生轉換,死此生彼,相續不斷,沒有停息之日。
由此可見,無論是愛情的生命,或是變化作用的生命,都能互相變易,互相發生關系。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受業力的支配而沈浮在世間,由此因緣,使衆生世界相續不斷地存在著。
(叁)業果相續
以上所講世界相續、衆生相續的原因皆是由于衆生的無明妄心所使。那麼衆生的生、老、病、死,以及子子孫孫相續不斷又是什麼原因呢?佛陀說主要是衆生造業受到業果的支配所至。
業果相續的詳細情況,佛陀在《楞嚴經》卷四中講: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爲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爲本。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爲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7〕
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業果相續的主要原因是衆生造淫、殺、盜叁種根本導致的。由于衆生的妄想和情愛結在一起,由想愛既深,如膠似漆,便不能擺脫欲愛,使世間父母子孫,遞代相生沒有間斷,故這一類衆生以貪欲爲其受身的根本。有了貪愛必有生命,既有生命,就必須要滋養它。衆生爲了滋養自己的生命,自然貪心不止,于是世間一切胎、卵、濕、化等四生之類,都是以強欺弱,弱肉強食,互相吞食,故此類皆以殺貪爲其生死不斷的根本。衆生爲了滋養身體,便不擇手段,想盡辦法殺害生靈,強行奪取衆生的生命,便屬盜貪。于是衆生之間命債償還不盡,由此,以命債惑業爲因,現行爲緣。因爲這種因緣的作用,經百千劫的時間,怨仇相遇,酬償不清,所以常在生死苦海中旋轉而不能超越。又人們在這個世間上互相貪戀愛慕,故此,雖經百千劫的時間,仍在情愛中纏縛不得解脫。
總而言之,衆生之所以常受纏縛沈淪生死,皆是以殺、盜、淫叁種貪習種子爲根本。以這貪習種子爲因,現行爲緣,所以世界上才有業果相續不得停息。
由上可以看出,此叁種相續皆由衆生在本覺上加明,而使妙明變爲無明,從無明便生虛妄的了知性,因而發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所以,佛陀在《楞嚴經》卷四最後結論:“如是叁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明,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8〕既然一切皆從妄見來,所以便會很有次序的生滅遷流,世界則有成、住、壞、空,衆生則更相變易,業果則彼此還償,終而複始,沒有停息之日。這叁種相續互相支持,業果相續支持衆生相續,衆生相續支持世界相續;世界相續又返回來支持業果相續,彼此循環不息。從中可知,佛陀通過叁種相續圓滿地解釋了宇宙人生的來源、相續等根本問題。在此叁種相續中世界相續側重于解釋世間的成因,衆生相續、業果相續除了可以解釋諸法的成因之外,實際上已經涉及生死輪回的成因問題。
叁、 叁種相續對人類的現實意義
叁種相續所闡述的真理,是對宇宙人生本質的揭示,它並不會因爲時代的發展而落伍,對于人類依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我們對叁種相續所揭示宇宙人生的成因有了正確的認識後,了知世界、衆生等現象的産生,都是由于對自己的真心迷而不覺所至。如此,才會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在業果相續中認識到,佛法因果觀的核心是業報輪回理論。此理論告訴我們,命運源于自力而非他力,是由自身行爲決定的,而不是受神靈之類的外在力量所支配,業力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堅信世界上沒有神冥在主宰,沒有神冥降災、降福給我們。人死後也不是如燈滅,而是遵循著因果律在輪轉。我們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由于自己愚癡,看不到萬法的真相,起惑造業而感得的。
由此可知,命運是由自己創造的,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正確地對待人生。當面對不如意的境界時,不再恐慌無助,怨天尤人,而是積極提倡“命自我立”的進取精神,將人生的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再向外追求上帝的賜予和依賴外在的環境條件。只有懂得了叁種相續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才會深信因果,積極努力改造自己的身、口、意,使它們不再造作非法的行爲。通過對身、口、意的不斷完善,我們的人生價值才能得到提高,這樣的生命體才能大放光輝。所以說叁種相續可以幫助我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建立幸福人生的指南針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如何才能使人生獲得幸福呢?古往今來,人類都在爲此問題不懈地探索著,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此問題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只知道一味地追逐財富、地位、名利等等。想在我所的無限擴大中實現自我價值,以爲擁有了這一切就能獲得幸福。所以,在物質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在享有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依然煩惱重重並不快樂。通過對叁種相續的了解,使我們知道了人們不能獲得幸福的真正原因,是人類被無明蒙蔽的結果,由于無明才使人類缺乏了透視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因爲,人類無法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識,才産生出許多錯誤的觀念,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故在此種錯誤觀念的支配下,人類想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是不可能的。
由于種種欲望的驅使,人們盲目地追求幸福,對于不信因果的無神論者來說,往往會帶著僥幸心理從事不法之事,一旦果報來臨,便會痛苦不堪。而對于享樂主義者來說,則以爲人生應該及時行樂,他們不明白…
《淺談《楞嚴經》中叁種相續對人類的現實意義(釋利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