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蹦跳跳、不得嬉笑,即使是同性者也不得互相牵手。站立如松一般挺直,不弯腰跎背、不倚靠一切物体而现懈怠相。坐姿端正,两臂自然下垂,不悬腿、不摇腿、不叉腿、不跷二郎腿。右胁吉祥而卧,头垫在右手上,左手自然随身体而放,系念按时起床,不放逸自恣而卧。一天二十四小时无非行住坐卧的组合,若能二六时中如是保持,如是摄念在心,怎么会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思犯其他的戒法!
比丘250戒可以说都是威仪的教育,由持戒而表现出“有威可畏,有仪可则”的形象,但日常行为又何止只有250条规范。所以后汉时期安息国安世高三藏有译《大比丘三千威仪》,总录了1380多条规范,经中所列的具体数目并非固定,题目所提的“三千”的笼统说法也非夸大。这无非说明威仪法之多,行持上只能在遇到事情时才加以制约并制定出合理的行为规范,有了一定的条目才便于行持,这些条目也会因时地变迁而增减,所以现在中国的各个道场都会有各种共住规约等。所谓“比丘法,略则250戒,中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广则无量”。道宣律师为让新学比丘有行护律仪之指南而撰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共有23章465条规范。在《行事钞·主客相待篇》中,特别附加说明行住坐卧的四威仪法。
行住坐卧的威仪行持是戒律的组成部分,要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必须在把握戒律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戒律的现代化、实用化工作。虽然因为众生根机的陋劣而有广教法的开演,但也因这些细致的行为规范使根机陋劣的众生有了行持的依准。也许有人不愿意被冠以根机陋劣之评价,其实,个人根机的利钝并不受外在评价的影响,关键是自己有客观的定位,有病就敞亮心堂用药,治病修行是正事,何须“因病拒医,谈戒色变”。特别是很多众生的信受佛法并非是对佛法义理的深入,更多的是从僧尼的威仪形象中感受到的安详自在、超尘脱俗,因此,如法的外在威仪形象是僧尼一生的修学课程。由于沙弥律仪中已有述及,此处不再赘述。比丘虽位于沙弥之上,但沙弥之律仪还必须坚持乃至熟之又熟,所以在沙弥律仪之外还习学《大比丘三千威仪》、《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等,广化律师把读诵《沙弥律仪要略》作为一项日常修行功课。
出家众虽然也要过跟世间人一样的衣食住行的日子,但却赋予佛法外相的规范与解脱的内涵。出家受戒之后马上就被告知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腐烂药的四依法以及接受布施供养的开缘等生活准则。以后的修学中再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三衣要一一受持:表示懂得所穿衣的相状与功能,并由于与人面对面地宣称自己将好好使用它而不敢有所放逸。每次搭衣时都恭敬念诵:“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因报体及时空的不同因缘而需要储蓄多余的衣服,即长衣,为了克服增长贪心而需要作辗转净施或真实净施法才使用。饮食上,不自手取食体现大人的风范,向佛学习而过午不食,不需为储备饮食影响修行,不要家家户户频繁取食,不大张口待饭食、不含食语、不遗落饭食、不嚼饭作声……个人住所随遇而安,既能取得饮食也能安静修行。僧团的共住应当圈定一定的范围,利于护夏、护衣乃至从事各种如法的法事活动。即便有度化众生的需要,也应尽量安排时间利用一年中的夏三月安居静修,充实自己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出家以后都需要用这些规范指导生活,所以本文所介绍的戒律,无非是活生生地深入我们内心而一刻不可或缺的规范而已。
由如法如律的出家生活而养成出家人清净超脱的风格,僧格就在这样如法如律的出家生活中逐步成就。所谓习惯成自然,任何难以超越的东西一旦落实于生活中就显得亲切、贴切,就能发挥其深层功用,凸显其精神品质。
〔1〕《钞记》卷30,第2页。《钞记》是《行事钞资持记》的简称,《业疏记》是《羯磨疏济缘记》的简称,《戒疏记》是《戒本疏行宗记》的简称。本文注释使用简称,并用通行合刊本页码,比《续藏》页码便于查阅。
〔2〕转引自《钞记》卷30,第4页。
〔3〕《戒疏记》卷10,第53~56页。
〔4〕粪扫衣是四圣种之一,即比丘出家必须愿意依此四种方式生活: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陈弃药。
〔5〕《四分律》卷39,《大正藏》第22册,第850页上。
〔6〕圣严:《律制生活·论僧衣》,第123页。
〔7〕《钞记》卷31,第33页。
〔8〕《四分律》卷40:“耆婆复言:愿与我清净愿。佛言:求何等清净愿?答言:我此贵价衣,从王波罗殊提间得,价直(值)半国,愿世尊哀愍故为我受。自今已去,愿听诸比丘欲着檀越施衣,欲着粪扫衣者,随意着。尔时世尊默然可之。”《大正藏》第22册,第854页下。
〔9〕《四分律》卷40,《大正藏》第22册,第857页上。
〔10〕《四分律》卷40,《大正藏》第22册,第855页中。
〔11〕《大正藏》第45册,第837页下。
〔12〕《钞记》卷30,第5页。
〔13〕《业疏记》卷18,第5页、第6页对此有更为详尽的分别。
〔14〕《释氏要览》引诸经论载有多名,《六物图》列示十二种名。见《佛学大辞典》“袈裟十二名”条。
〔15〕转引自《业疏记》卷18,第3页。
〔16〕《业疏记》卷18,第9页。
〔17〕《钞记》卷31,第1页。根据《五分律》所说:一搩手=二尺。
〔18〕圣严:《律制生活·论僧衣》,第131~134页。
〔19〕《钞记》卷31,第9页。
〔20〕转引自《钞记》卷31,第15页。
〔21〕《四分律》卷41,《大正藏》第22册,第863页上。
〔22〕《业疏记》卷18,第16页。
〔23〕蕅益:《灵峰宗论》卷5,http://www.minlun.org.tw/2pt/2pt-1-1/index-5-1.htm。
〔24〕转引自《业疏记》卷18,第22页。
〔25〕妙因法师皆画出直观的图案,载于果清法师讲述的《随机羯磨浅释讲记》第651页、第652页。
〔26〕《业疏记》卷18,第22页、第23页。妙因法师对此各列出详表,载于果清法师讲述的《随机羯磨浅释讲记》第658页、第664页、第665页,正觉精舍印。
〔27〕这是南山律师采用《十诵律》的文词。《钞记》卷30,第27页:《四分》但云三衣应受持,若疑,应舍已更受,有而不受吉罗,而无说文。昔有人依《僧祇》法者,彼护衣与四分不同(《僧祇》一夜通会,《四分》唯对明相)。今依《十诵》(以受持相类故)。
〔28〕《钞记》卷31,第25、26页。
〔29〕转引自果清法师的《随机羯磨浅释讲记》第707页,并对此三转加以说明,正觉精舍印。
〔30〕转引自《钞记》卷30,第38页。
〔31〕二者皆转引自《钞记》卷30,第8页。
〔32〕此三戒合长药戒、长钵戒称为五长。
〔33《十诵》:“七种衣不作净施:三衣、坐具、雨衣、覆疮衣、第七及百一供身具。”这即说明此七种衣服属于受持允许使用的范围。转引自《钞记》卷31,第11页。此中还引用了《五分律》、《善见律》等扩大了受持的范围。《僧祇律》还说:性不忍寒苦者,弊故衣随意重着。
〔34〕《钞记》卷29,第9页。还引用他部律及旧解。旧解认为若取了尼衣或贩卖财等,入手了过了十日又犯长、《僧祇律》认为离衣经十日又犯一长罪。而《四分律》、《多论》等都只是结一舍堕罪。
〔35〕转引自《钞记》卷20,第1页。
〔36〕无此三碍即是一个完整的摄衣界:“失衣者,僧伽蓝里有若干界;不失衣者,僧伽蓝里有一界。”若干界与一界即是从摄衣界内有无三碍而说。染碍:有女人进入比丘的摄衣界内。隔碍:水陆道断等灾难,这个虽许开缘,但有失衣之过。情碍:有国王大臣等进入比丘的摄衣界内。《钞记》卷20,第11页~第13页。
〔37〕《钞记》卷20,第27页。
〔38〕《钞记》卷33,第2页。
〔39〕《四分律》卷42,《大正藏》第22册,第872页中。
〔40〕转引自《钞记》卷33,第9页。
〔41〕《四分律》卷43,《大正藏》第22册,第877页下。转引自《钞记》卷33,第12页。
〔42〕转引自《钞记》卷34,第25页。
〔43〕《钞记》卷34,第25页。
〔44〕《钞记》对后三药具体分别不口受会生几罪、有口受能防几罪。全部具备即如上所列。
〔45〕《钞记》卷24,第17页。
〔46〕《钞记》卷34,第27页。
〔47〕《行事钞》与《随机羯磨》等迭入具体病、药,举例不同,本文正文以公式形式出现。《钞记》卷34,第28页:“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为渴病因缘,此是姜汤,为欲夜分已来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而后说明根据具体病、药等改。《随机羯磨》中举例:“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蜜浆,为欲经非时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以下二药不再列出具体语言。
〔48〕《钞记》卷34,第29页,第30页。
〔49〕《钞记》卷34,第31页:“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风病因缘,此是乌麻油七日药,为欲七日经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50〕《钞记》卷34,第32页:“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为气病因缘,此是姜掓橘皮及龟甲紫苑丸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51〕《钞记》卷34,第34页。
〔52〕《钞记》卷34,第20页。
〔53〕《四分律》卷43:“不应不净果便食,应净…
《僧人的衣食住行(释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