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释常海)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

  编辑:释常海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耳根圆通”法门既是往昔古佛教授观音菩萨得成圣果的修学方法,也是末法时期芸芸众生超脱轮回、成等正觉的不二方便。本文从佛陀倡导“耳根圆通”法门的修学原理、过程、方法以及修学“耳根圆通”法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这样的论述,不但能把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的所有修学步骤、历程与要点,直接明了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烘托了“耳根圆通”法门历久弥新的鲜明特征和适应时代的普世效应。

  关键词:耳根圆通法门菩提心楞严经

  作者简介:释常海,闽南佛学院讲师。

  一、问题的提出

  《大佛顶首楞严经》(以下简称《楞严经》)既是汉传佛教当中比较重要,又是流传范围最为广泛,影响深远的一部经典。曾经对汉传佛教的历史、思想理论、修持观念等,产生过十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耳根圆通”的修持法门最为重要。然而由于某种比较复杂的原因,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虽然早就随着《楞严经》的传扬,传播到中国的城镇乡村、通都大邑,但迄今为止“耳根圆通”法门的修学原理、方法和纲要,依然没有引起人们普遍和足够的重视。

  大慈大悲的佛陀于《楞严经》中,藉以解答阿难提出问题的机缘,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流落六道、沉沦生死的苦难众生,开显了不少实践佛陀教法和悟入楞严大定的方法。如《楞严经》卷五及卷六之中二十五位贤圣承佛慈命陈述的,各自证圣的最初发心与入手方便等。其中最为殊胜、最为难得、最易起修操作的修持方法,就是本文将探究的“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为什么说“耳根圆通”的修持方法,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最为殊胜、最为难得、最易起修操作呢?文殊菩萨在《楞严经》卷六中所说的一首偈语,就是对此问题的最好诠释和注解。那就是“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1〕真可谓是一语中的。换句话说,文殊菩萨于《楞严经》中的这句总结性的说法,既鲜明地指出了生死凡夫、觉悟成佛的实践方法和具体途径;又明确地强调了诸佛出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宣扬“耳根圆通”法门。不过由于大陆在《楞严经》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所以“耳根圆通”法门,尽管明确地记载在《楞严经》中,但真正能够从中整理和归纳出个所以然的学人,却如凤毛麟角般的稀少,而真正能够掌握“耳根圆通”法门修学要领的就更是少得可怜。

  在中国台湾,早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展开对《楞严经》的详尽研究,而且也确实发表了不少与“耳根圆通”法门有关的很有分量和价值的学术论文与专著。如李英善的《楞严经解脱道之研究》、胡健财的《楞严经耳根圆修之研究》、李治华的《楞严经哲学研究》、陈由斌的《谈佛陀的耳根修行观》、宏德的《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及证悟过程》等。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台湾教界和学界有关《楞严经》研究的许多成果,特别是与“耳根圆通”法门相关的论文,始终难以顺利地流通到大陆。这种资源阻隔、无法共享的现实状况,既给大陆有心研究《楞严经》的人士,吸取台湾的学术成果、借鉴台湾的研究方法、了解台湾佛教研究的前沿意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又给对“耳根圆通”法门感兴趣的人士,参考台湾的智力成果,认识台湾的研究水平,增添了无穷的麻烦。因而大陆的教、学二界,虽有个别法师和学者,曾经产生过探究楞严奥旨和“耳根”内涵的意识,但当他们面对如此的现实之后,也就渐渐放弃了当初的想法。所以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大陆的教界或学界,基本上都看不到有关这方面的作品发表。本文的撰写,一方面是为了填补大陆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并试图改变一下大陆在《楞严经》研究方面的尴尬现状,另一方面也是采用野人献曝、抛砖引玉的方式,来激发对《楞严经》的研究兴趣和唤醒仁人志士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思想意识。假如拙作的发表能够达成上述的一点意愿,笔者也就会在额手称庆、会心一笑之间,默默感念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

  二、佛陀开显耳根法门的主要原因

  许多读诵《楞严经》的学人,在读诵过程中,均没有思考过上述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的读诵者,都没有把“耳根修学法门”,作为自己日常修学或实践佛法的主要方法,所以人们几乎不去关心与“耳根圆通修持方法”密切相关的任何问题和内容。比如:佛陀开显这个法门的根本原因、耳根法门的修学原理、具体方法、操作过程以及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可以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换一句话说,通过修学耳根圆通法门之后,修学者可以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境界?

  为了能够给广大的佛教信徒或对《楞严经》十分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些比较切实和符合楞严本义的解说,笔者便不揣浅陋,把自己多年以来,在讲授《楞严经》的过程中,思索和探究出来的楞严法义,通过文字般若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期望能够给予探究楞严宗旨和“耳根圆通”法门的行人,提供一点帮助;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难得的机缘,全面接受大家对笔者之私见、疏漏和舛误,进行细致入微、端正深刻地检查与教正;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希望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的系统解读,能够得偿所愿地把“耳根圆通”法门的精要、重点、核心、概要清楚地梳理出来。以期为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广泛流传,为深化《楞严经》的文本研究,为广大信众的信仰实际,为佛教未来的健康发展,贡献笔者力所能及的力量。

  (一)一门深入、六根结解

  释迦如来于《楞严经》中之所以会把“耳根圆通”的修持方法提示出来,并且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殚精竭虑地开示有关耳根修持法门的法义和内容。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释尊希望末法时期的有情,都能采取“一门深入、入一无妄”的修持方法。然后达到“随拔一根、脱沾内伏、伏元归真、发明本耀、耀性发明、诸余五沾、应拔圆脱”的解脱结果。按照世尊于卷四当中说法,就是“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陀之所以会提出“耳根圆通”的修持方法,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令有情众生均能采用“一门深入”的修学办法,最终圆成“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的宗教修持目的。因为依据《楞严经》所透显的教理来看,解脱成佛的原理、脱离六道的方法和觉悟证圣的程序,就是“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所以佛陀才教示楞严法会上的菩萨和末法时期的众生,只要能够单令一根成功的回脱尘粘,返朴归真,那么其他的五根也就自然的涣然冰释、成就解脱。

  此外释迦如来之所以会在十八界中(六根、六尘、六识)单独选择观音菩萨的“耳根”法门,而不是标举六根之外的六识和六尘,或阐扬其他二十四位菩萨于《楞严经》中提供的得悟方便,这跟“耳根”的特殊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换一句话说,是“耳根圆通”法门独特的属性,决定了佛陀的最终选择。如佛陀于卷四中云: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3〕

  这段经文的大概意思是说,一个志求“修菩萨乘、入佛知见”的学人,首先应当检查自己选择的修学方法,是否能够与理想的境界交相辉映(不生不灭的佛境)、毫无二致。如果自己的最初发心和下手处,不能与成佛作祖连成一体、首尾相接,那么众生祈求的圆满佛果,诸佛开显的正等正觉,永远只能悬挂在有情众生遥不可及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佛陀才从一开始就教示阿难,应当以一“不生不灭”之根“为因地发心”。而在十八界中除了“耳根”可以作为“入佛知见”之“本修因”之外,其他根、尘和识都不具备这个资格。所以佛陀才会舍弃其他的证圣方便和六尘、六识,而单独选择了六根之中的“耳根”。

  (二)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世尊开显“耳根圆通”修学法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要让流落六道、生死沉沦的所有众生,都能于十八界中选择一个“无生灭性”,作为复还原本清净的觉性、无碍圆满的光明和常乐我净的智慧。如《楞严经》卷四云: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选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4〕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众生若欲敕令“见闻觉知”,契合或相应如来“圆湛妙性、清净法身”,就要选择“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才能圆成果地修证。质而言之,“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是要在虚妄、生灭的十八界中,知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众生沉沦生死苦海;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广泛地在十八界中寻找原本无有生灭的“圆湛本性”,然后依据人人本具之“圆湛之性”,去除或断灭虚妄生灭的生灭群相。如此宇宙人生的盛大光明、周遍法界的清澈觉性和原无生灭的不生灭性,就能如愿以偿地得复还原。

  换句话说,众生只有于十八界中找到本不生灭的湛性(根身),并且还要以之作为自己修学佛法的最初发心或行为动因,才能圆成符合果地之不变的觉悟本性。可是,在十八界中除了六根之中的“耳根”具有不生不灭,圆湛妙性之外,其余的六尘和六识均是生灭变化,无有常性的。所以佛陀才于《楞严经》中高扬“耳根圆通”,并且还把它作为末法众生圆通六根、得证菩提的不二法门。那么耳根的不生不灭、圆湛本性,主要是通过哪些方面才能体现出来呢?末法时期的众生如…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