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耳根圓通修持法門舉要
編輯:釋常海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耳根圓通”法門既是往昔古佛教授觀音菩薩得成聖果的修學方法,也是末法時期芸芸衆生超脫輪回、成等正覺的不二方便。本文從佛陀倡導“耳根圓通”法門的修學原理、過程、方法以及修學“耳根圓通”法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通過這樣的論述,不但能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所有修學步驟、曆程與要點,直接明了地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烘托了“耳根圓通”法門曆久彌新的鮮明特征和適應時代的普世效應。
關鍵詞:耳根圓通法門菩提心楞嚴經
作者簡介:釋常海,閩南佛學院講師。
一、問題的提出
《大佛頂首楞嚴經》(以下簡稱《楞嚴經》)既是漢傳佛教當中比較重要,又是流傳範圍最爲廣泛,影響深遠的一部經典。曾經對漢傳佛教的曆史、思想理論、修持觀念等,産生過十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其中尤以“耳根圓通”的修持法門最爲重要。然而由于某種比較複雜的原因,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雖然早就隨著《楞嚴經》的傳揚,傳播到中國的城鎮鄉村、通都大邑,但迄今爲止“耳根圓通”法門的修學原理、方法和綱要,依然沒有引起人們普遍和足夠的重視。
大慈大悲的佛陀于《楞嚴經》中,藉以解答阿難提出問題的機緣,爲過去、現在和未來流落六道、沈淪生死的苦難衆生,開顯了不少實踐佛陀教法和悟入楞嚴大定的方法。如《楞嚴經》卷五及卷六之中二十五位賢聖承佛慈命陳述的,各自證聖的最初發心與入手方便等。其中最爲殊勝、最爲難得、最易起修操作的修持方法,就是本文將探究的“耳根圓通”修持法門。爲什麼說“耳根圓通”的修持方法,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爲殊勝、最爲難得、最易起修操作呢?文殊菩薩在《楞嚴經》卷六中所說的一首偈語,就是對此問題的最好诠釋和注解。那就是“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1〕真可謂是一語中的。換句話說,文殊菩薩于《楞嚴經》中的這句總結性的說法,既鮮明地指出了生死凡夫、覺悟成佛的實踐方法和具體途徑;又明確地強調了諸佛出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宣揚“耳根圓通”法門。不過由于大陸在《楞嚴經》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所以“耳根圓通”法門,盡管明確地記載在《楞嚴經》中,但真正能夠從中整理和歸納出個所以然的學人,卻如鳳毛麟角般的稀少,而真正能夠掌握“耳根圓通”法門修學要領的就更是少得可憐。
在中國臺灣,早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展開對《楞嚴經》的詳盡研究,而且也確實發表了不少與“耳根圓通”法門有關的很有分量和價值的學術論文與專著。如李英善的《楞嚴經解脫道之研究》、胡健財的《楞嚴經耳根圓修之研究》、李治華的《楞嚴經哲學研究》、陳由斌的《談佛陀的耳根修行觀》、宏德的《觀世音菩薩修持方法及證悟過程》等。但是由于多種原因,臺灣教界和學界有關《楞嚴經》研究的許多成果,特別是與“耳根圓通”法門相關的論文,始終難以順利地流通到大陸。這種資源阻隔、無法共享的現實狀況,既給大陸有心研究《楞嚴經》的人士,吸取臺灣的學術成果、借鑒臺灣的研究方法、了解臺灣佛教研究的前沿意識,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時又給對“耳根圓通”法門感興趣的人士,參考臺灣的智力成果,認識臺灣的研究水平,增添了無窮的麻煩。因而大陸的教、學二界,雖有個別法師和學者,曾經産生過探究楞嚴奧旨和“耳根”內涵的意識,但當他們面對如此的現實之後,也就漸漸放棄了當初的想法。所以到目前爲止,無論是在大陸的教界或學界,基本上都看不到有關這方面的作品發表。本文的撰寫,一方面是爲了填補大陸在這方面的研究空白,並試圖改變一下大陸在《楞嚴經》研究方面的尴尬現狀,另一方面也是采用野人獻曝、抛磚引玉的方式,來激發對《楞嚴經》的研究興趣和喚醒仁人志士修學“耳根圓通”法門的思想意識。假如拙作的發表能夠達成上述的一點意願,筆者也就會在額手稱慶、會心一笑之間,默默感念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
二、佛陀開顯耳根法門的主要原因
許多讀誦《楞嚴經》的學人,在讀誦過程中,均沒有思考過上述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數的讀誦者,都沒有把“耳根修學法門”,作爲自己日常修學或實踐佛法的主要方法,所以人們幾乎不去關心與“耳根圓通修持方法”密切相關的任何問題和內容。比如:佛陀開顯這個法門的根本原因、耳根法門的修學原理、具體方法、操作過程以及采用這種方法以後,可以預期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換一句話說,通過修學耳根圓通法門之後,修學者可以達到什麼樣的一個境界?
爲了能夠給廣大的佛教信徒或對《楞嚴經》十分感興趣的人們,提供一些比較切實和符合楞嚴本義的解說,筆者便不揣淺陋,把自己多年以來,在講授《楞嚴經》的過程中,思索和探究出來的楞嚴法義,通過文字般若的方式呈現出來。一方面期望能夠給予探究楞嚴宗旨和“耳根圓通”法門的行人,提供一點幫助;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難得的機緣,全面接受大家對筆者之私見、疏漏和舛誤,進行細致入微、端正深刻地檢查與教正;同時更爲重要的是,筆者希望通過如下幾個方面的系統解讀,能夠得償所願地把“耳根圓通”法門的精要、重點、核心、概要清楚地梳理出來。以期爲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廣泛流傳,爲深化《楞嚴經》的文本研究,爲廣大信衆的信仰實際,爲佛教未來的健康發展,貢獻筆者力所能及的力量。
(一)一門深入、六根結解
釋迦如來于《楞嚴經》中之所以會把“耳根圓通”的修持方法提示出來,並且還花了大量的篇幅殚精竭慮地開示有關耳根修持法門的法義和內容。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爲釋尊希望末法時期的有情,都能采取“一門深入、入一無妄”的修持方法。然後達到“隨拔一根、脫沾內伏、伏元歸真、發明本耀、耀性發明、諸余五沾、應拔圓脫”的解脫結果。按照世尊于卷四當中說法,就是“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2〕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佛陀之所以會提出“耳根圓通”的修持方法,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令有情衆生均能采用“一門深入”的修學辦法,最終圓成“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的宗教修持目的。因爲依據《楞嚴經》所透顯的教理來看,解脫成佛的原理、脫離六道的方法和覺悟證聖的程序,就是“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所以佛陀才教示楞嚴法會上的菩薩和末法時期的衆生,只要能夠單令一根成功的回脫塵粘,返樸歸真,那麼其他的五根也就自然的渙然冰釋、成就解脫。
此外釋迦如來之所以會在十八界中(六根、六塵、六識)單獨選擇觀音菩薩的“耳根”法門,而不是標舉六根之外的六識和六塵,或闡揚其他二十四位菩薩于《楞嚴經》中提供的得悟方便,這跟“耳根”的特殊性質有著密切的關系。換一句話說,是“耳根圓通”法門獨特的屬性,決定了佛陀的最終選擇。如佛陀于卷四中雲: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于佛如來妙叁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3〕
這段經文的大概意思是說,一個志求“修菩薩乘、入佛知見”的學人,首先應當檢查自己選擇的修學方法,是否能夠與理想的境界交相輝映(不生不滅的佛境)、毫無二致。如果自己的最初發心和下手處,不能與成佛作祖連成一體、首尾相接,那麼衆生祈求的圓滿佛果,諸佛開顯的正等正覺,永遠只能懸挂在有情衆生遙不可及的地方。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佛陀才從一開始就教示阿難,應當以一“不生不滅”之根“爲因地發心”。而在十八界中除了“耳根”可以作爲“入佛知見”之“本修因”之外,其他根、塵和識都不具備這個資格。所以佛陀才會舍棄其他的證聖方便和六塵、六識,而單獨選擇了六根之中的“耳根”。
(二)無生滅性、爲因地心
世尊開顯“耳根圓通”修學法門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要讓流落六道、生死沈淪的所有衆生,都能于十八界中選擇一個“無生滅性”,作爲複還原本清淨的覺性、無礙圓滿的光明和常樂我淨的智慧。如《楞嚴經》卷四雲: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選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複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4〕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衆生若欲敕令“見聞覺知”,契合或相應如來“圓湛妙性、清淨法身”,就要選擇“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才能圓成果地修證。質而言之,“複還元覺,得元明覺”最爲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是要在虛妄、生滅的十八界中,知曉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衆生沈淪生死苦海;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廣泛地在十八界中尋找原本無有生滅的“圓湛本性”,然後依據人人本具之“圓湛之性”,去除或斷滅虛妄生滅的生滅群相。如此宇宙人生的盛大光明、周遍法界的清澈覺性和原無生滅的不生滅性,就能如願以償地得複還原。
換句話說,衆生只有于十八界中找到本不生滅的湛性(根身),並且還要以之作爲自己修學佛法的最初發心或行爲動因,才能圓成符合果地之不變的覺悟本性。可是,在十八界中除了六根之中的“耳根”具有不生不滅,圓湛妙性之外,其余的六塵和六識均是生滅變化,無有常性的。所以佛陀才于《楞嚴經》中高揚“耳根圓通”,並且還把它作爲末法衆生圓通六根、得證菩提的不二法門。那麼耳根的不生不滅、圓湛本性,主要是通過哪些方面才能體現出來呢?末法時期的衆生如…
《《楞嚴經》耳根圓通修持法門舉要(釋常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