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耳根圓通修持法門舉要(釋常海)▪P2

  ..續本文上一頁何才能知曉六根之中的“耳根”是不生不滅的呢?對于這個問題,佛陀于第四卷中通過多次撞擊大鍾的方式,讓阿難最終了解到耳根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如第四卷雲: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爲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爲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爲有爲無。〔5〕

  通過多次撞鍾發聲的比喻,阿難及其大衆均皆明白了如下兩個道理:一是“聞性”無有生滅。因爲若然“聞性”有生有滅的話,那麼當“聞性”正處“滅亡”之際,聲塵發出的聲響,人們自然就無法聽聞。可是“撞鍾”的事實證明,無論是在何種情況下,只要是撞鍾之時能夠發出聲響,人們都能聽到聲塵發出的任何聲響(除非是耳根以壞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人本具之“聞性”是從來未曾斷滅過;二是“聞性”天然具有覺知能力。因爲如果“聞性”的覺知功能不是天然而有,而是後天形成,或者說是因緣組合、條件形成的,那麼也就等于是說人本之“聞性”,是無常幻化、生滅變化的。這樣的話,推論出的最終結果也是與上面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聞性的覺知能力,是不因六識而有、不因六塵而在,而是天然具備、與生俱有的。至于聲塵的大小、生滅、動靜、有無等,按照佛陀于《楞嚴經》中的教示來看,自是聲塵于中或有或無,原本與人本之聞性沒有任何關系。或許正是因爲這個緣故,佛陀才于結尾的時候呵責阿難說“非爲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爲有爲無”。

  爲了能讓人們真切、迅速掌握“耳根”之“聞性”的不生不滅、圓湛妙性。佛陀又在第叁卷當中,采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方式,再次論證了耳根“聞性”的不生不滅。如佛雲: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于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6〕

  (叁)克定優劣 選擇圓通

  從生滅變化的十八界的表象上看,盡管人類賴以存續的六根,既是屬于構成人體的一個重要部分,又是屬于虛假生滅的客觀現象。倘若我們能夠深入到六根所指涉的底裏,就會十分輕易地發現,六根與世界和菩提涅槃有著十分密切和直接的關系。如佛陀在《楞嚴經》中,一方面把娑婆世界的真實面貌,解說成爲具足一千二百;另一方面又把六根的完整功德,也規定成爲一千二百,這樣六根與世界之間,就搭起了一道密不可分“一而二、二而一”的橋梁。質言之,世界的一千二百和六根的一千二百,其實就是一體的二面。倘若有情衆生能夠于現實之中,把二者相離的一千二百合爲一體,那就等于證成了大乘佛教普爲世人預設的菩提涅槃。

  可是由于六根之中各自具有獨特屬性,所以六根之中究竟哪根才能具有與世界真實面目相同的特性。這就需要采用比較的方式,才能從異常複雜、衆多差異的六根之中,找出與一千二百功德相符的一根。並且以之作爲趨向菩提的根本方法,這樣衆生希冀達成的成佛願望,才能得到良好的實現。換句話說,由于六根之中,有的根身具足與世界相同的功德,而有的根身卻因爲被其自身所限,沒有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所以凡是希冀假借六根,以期克期取證的行者,就有必要克定和比較六根之優劣。也就是說,需要了解六根之中,哪些根身屬于完美無瑕?哪些根身天生存在缺陷?然後確定比較優越的一根,作爲“入如圓通、得證菩提”的下手方便或手法。如世尊在第四卷所說:

  汝複于中,克定優劣。又雲:“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和誰離,誰深誰淺,誰爲圓通,誰不圓通;”“若能于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百劫相倍。”〔7〕

  既然六根之中有的根身存在缺陷,有的根身符應與世,有的具備圓通,有的不具圓通,那麼比較六根、克定優劣,選擇圓通,舍棄浮淺,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爲此釋迦世尊于第四卷中,一一比較了六根的優劣。如雲: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于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8〕

  通過上述的詳細比較,我們就能輕易發現,六根之中“耳、舌、意”叁根具備一千二百功德。而“眼、鼻、身”叁根卻只有八百功德,由此可知六根之中前面叁根具足圓滿,與世相和,而後面叁根卻與世相離。而相離的叁根不能作爲主修的方法,相和的叁根卻可以圓通世界。准此以觀,六根之中也只有前面叁根可以依靠。可是耳等叁根既然都與世界相通,我們究竟應該選擇哪根與世圓通呢?對此文殊菩薩于第六卷當中,采用交互比較的方法,既爲我們作出了明確地選擇,又對這樣選擇的理由作了一個簡略地說明。如卷六雲: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雲何獲圓通?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雲何獲圓通?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雲何獲圓通?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雲何獲圓通?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9〕

  文殊菩薩在這裏把眼、鼻、舌、身、意等五根不能圓通的原因或者可以說是各自存在的先天不足,作了一個非常明晰的解構。大意是說,“眼根”的缺點主要表現在不能“觀見後方”;“鼻根”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呼氣吸氣之時,鼻根已經失去嗅聞物品的覺知;“舌根”缺陷則集中在需要依靠“味”,才能發揮品嘗的功能;“身根”的缺點表現在不能離開“環境”(冷暖等氣候);“意根”的不足則主要體現在“思慮太過雜亂、想念始終難脫”。正是因爲眼等五根各自存在上述的明顯不足,所以上述五根中的任何一根,既不能作爲圓通六根的方便,同時也不能成爲衆生覺悟成佛的可靠依憑。

  那麼與上述五根同時相處的“耳根”又是怎麼樣的呢?它會不會也和其他的五根一樣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呢?對此,文殊菩薩在接下來的偈頌中,先是肯定“耳根”是娑婆世界救濟衆生的唯一津梁,末法時期得脫與否的關鍵手段。然後又把“耳根”優越其他五根的地方,直接明了地揭示了出來。如卷六雲:

  我今白世,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靜在音聞,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我今啓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隔垣聽音響,遐迩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10〕

  在後一引文當中,文殊菩薩主要是采用引證觀音菩薩的教示方式,來進一步達到強化如下理由的權威性。大意是說,按照觀音菩薩的教示,“耳根”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如下的二點:一、無論人們在多少地方敲擊鍾鼓(哪怕十處、百處乃至千處、萬處),各個地方發出的鍾聲,人們均能于同一時間聽聞,絕對不會遺漏任何一處的鍾聲;二、縱使有人間隔任一物品(牆壁、房屋等),敲擊鍾鼓,不管多遠,人本之聞性,也絕對不會因之而聽聞不到。也正是由于上面這兩個緣故,其他五根無法與之相比。

  上面提到的“耳根”所具備的兩大優點,只是觀音菩薩在陳述“耳根圓通”法門時,所突出的兩個重點。那麼文殊菩薩對于耳根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對此,文殊菩薩在下面的經文之中有著較爲詳細地說明。意思是說,耳根之所以優勝其他五根,主要表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面。第一,耳根的聞性是“不生不滅、永恒常存、聞性周遍”的;只是人們惑于聲塵的有無,而誤以爲聞性是生滅的,實際上人本之聞性是亘古長存、湛然周遍的。如文殊菩薩雲:“音聲性動靜,聞中爲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11〕耳根的聞性“縱令在夢想,不爲不思無”,也是不生不滅,湛然周遍的;第二,耳根的聞性,“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耳根圓通既是觀音菩薩于《楞嚴經》中極力敷揚的法門,也是微塵諸佛成就涅槃的方法,更是未來學人必須倚仗的不二方便。

  (四)六根與生死、涅槃的關系

  大多數讀者在讀誦過《楞嚴經》,尤其是讀過記載二十五菩薩各自陳述的修學方法之後,都會留下這樣的疑問或者是鮮明的感覺。那就是,佛陀既然在《楞嚴經》當中,廣泛的宣講過各種法門和思想內容。比如二十五位菩薩的證聖法門和四大、五蘊、六塵、六識和六根等(十八界)。佛陀爲什麼還會單獨把六根之中的“耳根”標識出來?並且把它作爲末法時代,有情衆生超脫六道、覺悟成佛、圓證菩提、體證真常的普世法門?而不是普遍的尊重和高揚所有的思想和義理呢?比如四大中的任一一大,或者六塵中的任一一塵,六識中的任一一識。要想解答這樣的問題,其實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因爲釋迦世尊于《楞嚴經》之中,不僅著重介…

《《楞嚴經》耳根圓通修持法門舉要(釋常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