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话语诳言(音唬)人家男女,三间法堂里自妄想,未曾梦见我本师宗旨在。作么消得他信施?腊月三十日,个个须偿他始得。任汝勃跳去,是尔诸人各自努力。珍重!”〔32〕
在文偃这里,“腊月二十五”、“腊月三十日”,已经成了第一义谛或曰修持上的了却生死大事这一理念的代名词。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自从云门这一开示,佛门释子对于生死大事的了脱,都借代这两句话来表达(其中尤以“腊月三十日”一句为多),“腊月三十日”也成了衲子们对于表述心性解脱所使用的心照不宣的词语了。
另一方面,云门禅法讲究规范性,注重对经教的回归,但也并不意味着文偃便是回禅入教,他的这一举措也仅仅只是对禅门中偏颇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而已。重要的是文偃不仅是在弘扬禅法,而且还是在极力弘扬禅门的上上之机。他在弘教之中虽然不弃经教(前代禅师也颇有如此做者),但他并不主张执著经教的语言文字,而是提倡藉教悟宗,透过文字去悟禅法(也是佛法)的第一义谛。文偃在上堂时曾说:
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语?因什么道“教外别传”?若是从学解机智,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诃责“见性如隔罗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此,若是得底人,道火不能烧口;终日说事,未尝挂着唇齿,未尝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曾触着一粒米、挂一缕丝。〔33〕
显然,文偃虽然引经说教,但他始终没有引着经论中的一个字,这便是他“道火不能烧口”的高明之处,更是他对禅宗自身宗旨的坚持与对经论的灵活运用。相反,对于执著经教文字的学人,文偃不但不赞成,而且还给予他们十分彻底的破斥。可见,文偃在保持禅家本色的前提下,对于如何纠正丛林中的不良作风,使禅宗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从而担负起“利乐有情”的重任,是有他独到的见解的,而且他的见解也是十分契合当时丛林的实践情况的。站在禅宗史的角度来看,文偃确实肩负起了一代宗匠的历史使命,他对于中国五代时期丛林建设的功绩,委实是不可磨灭的。
综上所知,文偃禅法的特质在于他的“云门家风”。在当时的韶阳,云门道场的规模十分大,文偃与其门人组成了一个僧侣众多的庞大僧团,因而对于禅法的互相研究与探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从词义上看,文偃的“函盖乾坤”,是针对禅法之本体而言的,它意味着禅法的本体是至大无方、包容天地、一切具足的一种范畴,这一范畴也就是禅家所常说的“道”这个本体。这就很清晰地向我们说明了:宇宙万有皆是真心(真如)的显现,而它们又是各自住位,互不相碍的道理。其实,在这种禅学思想的理论构架中,颇接收了华严宗的事事无碍、理事圆融的哲学思想。可见,文偃的禅法在牢笼万有的同时,又主张“泯灭无寄”。而在他深层次的内涵中,则体现了自石头以来的“回互”圆融禅法的精髓。原来,云门的“腊月二十五”,便是以这样一种心量当下即得的体验。自然,参禅到了这种境界,便可以“目机铢两”,而又“不涉外缘”了,因而也就获得了“日日是好日”的真实受用。
可见,文偃的禅法祖承石头,但又进一步融会了华严宗的思想,从而构成了云门禅法“函盖乾坤”的深邃内涵。文偃在禅教上反对到丛林中拾取老和尚的牙慧,主张依经会意,尤宗般若,这样做对于纠正丛林中修学之风的偏颇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诚然,文偃也绝不赞成依经解义,他所提倡的是离文字言说的证悟,从而了却自家的“腊月三十日”,这一点则更不失禅家本色。
云门文偃的禅语,古来被认为难以为普通人理解和接受。《人天眼目》卷二对“云门门庭”评论说:“大约云门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非上上根,孰能窥其仿佛哉?”是看到了问题所在的。云门宗在宋初虽也曾风光过一个时期,最后还是较早地衰微下去,这也许是个重要原因吧!
《中峰禅师语录》曰:“禅者何物
即吾心之异名也。心者何物
即禅之体也。”禅要求直下承当,论行为谈生死,旨在明心见性,以心为范以性为宗,强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就是《六祖坛经》讲的“无念、无相、无住”。 云门文偃在禅法上的基本主张是:一切人皆有佛性,强调自悟正如六祖惠能大师的“自见本性”,六祖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禅者的人生挥洒自在,不拘物我,随缘自在,随处解脱,任运自然。正如:云门文偃强调道在自然,修行不离生活日用;反对抄录背诵公案语录和盲目行脚。云门文偃接引学人,主要运用“三句”、“一字禅”。云门宗接引学人的机用手段,被概括为“云门八要”,云门文偃以其独有的风格,向门人和前来参学者宣示这个道理。云门文偃及云门宗的出现,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禅宗史上有重要地位,对禅宗在后来的发展走向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曾文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丁福保著:《佛学大辞典》 。
3.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佛光大词典》(禅藏) ,台湾佛光出版社1994年版。
5.宋·道原:《景德传灯录》,佛陀基金会1999年版。
6.宋·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8月版。
7.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8.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杨曾文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宋·慧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佛藏要籍选刊》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上。
〔3〕《五灯会元》卷十五,《文偃本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2页。
〔4〕同上。
〔5〕据《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下同。
〔6〕杜继文:《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7〕达磨是“法”的梵音,“菩提达磨”的略称。
〔8〕《禅林禅宝传·云门传》谓“北塔祚作颂”,并见《人天眼目》卷二,载《大正藏》第48册,第312页中。
〔9〕《大正藏》第47册,第550、560、572页上。
〔10〕《大正藏》第48册,第313页。
〔11〕《五家宗旨篡要》。
〔12〕杨曾文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2、41页。
〔13〕《云门广录》卷中,《大正藏》第47册,第563页中。
〔14〕《大正藏》第48册,第211页中。
〔15〕《云门广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46页。
〔16〕《大正藏》第47册,第547页;亦载《云门广录》卷上。文字稍在差别,其中“若有个人头处”,后者作“若未有个人头处”,于意不通,“未”字当衍。
〔17〕《大正藏》第47册,第547页上。
〔18〕《大正藏》第47册,第548页中。
〔19〕《大正藏》第47册,第533页上。
〔20〕《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2页。
〔21〕《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见杨曾文校编:《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页。
〔22〕《云门广录》卷上;分别见《大正藏》第47册,第546、547、548页。
〔23〕《云门广录》卷中;《大正藏》第47册,第559、556、554页上。
〔24〕《云门广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54、546、547页。
〔25〕《云门广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47页下。
〔26〕《云门广录》卷中;《大正藏》第47册,第563页中。
〔27〕《云门广录》卷上;载《大正藏》第47册,第548、551页上。第一段原“超佛越祖”之下有“道理”二字,据《古尊宿语录》本删。)
〔28〕《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4页。
〔29〕《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禅宗语录辑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中。
〔30〕同上,第52页下。
〔31〕同上,第54页下。
〔32〕同上,第58页下。
〔33〕同上,第51~52页。
《云门文偃及其禅法思想(释道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