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四种明诲之我见(释常海)

  《楞严经》四种明诲之我见

  编辑:释常海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围绕四种清净明诲的名言概念、思想内容、作用范围、持守利益、毁犯过咎等方面展开论述。笔者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方面旨在揭示四种清净明诲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相当作用的根本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在新的千年唤醒人们重新重视四种清净明诲的思想意识,以及真切地认清四种明诲与修证佛法之间密不可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逻辑关系。

  关键词:淫杀偷妄语耳根圆通念佛三昧

  作者简介:释常海,闽南佛学院讲师。

  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以下简称《楞严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在北传佛教当中流传最为广泛,是汉族地区最受欢迎的一部佛法宝藏。虽然《楞严经》自从唐代被翻译成汉文以后,其所蕴含的深广佛学义理,就对整个北传的佛教信仰、佛教思想、佛教实践、佛教伦理乃至佛教修持等,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这样的影响结果,也只是于客观上促成了《楞严经》在内地的流传广度,以及催生了一批一般性诠释或阐发《楞严经》佛学思想的教内外代表,实际上并未与《楞严经》甚深广博、微妙精湛的佛法教理形成桴鼓相应般的正比。也就是说,中国佛教对《楞严经》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它所应有的深度。为什么呢?因为就目前汉传佛教围绕在《楞严经》方面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而言,基本上都是一些讲记、注疏、译解和浅释之类的文献,真正对《楞严经》进行专题性有深度的研究作品,实在是不多见。尽管在以往的佛教文献当中,我们也能见到几种属于研究性质的楞严作品,如太虚大师的《楞严经研究》、澫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等,但这些少数前辈大德的苦心研究,既未能成功激发尔后的佛教弟子,长期去做专题性研究的浓厚热情,〔1〕也没有在教、学二界产生一定的效果反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楞严经》某些思想与理念在历史与近现代的平淡寂寞,也可以称得上是《楞严经》在中国流传中的一丝淡淡的哀愁。所以当我们从历史的独特视角,去观察该经在中国的传扬情况时,我们就能发现这样一种二律背反的有趣现象,一方面《楞严经》在汉族地区取得广泛的传播和高度的肯定;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对《楞严经》的研究又显得十分的薄弱和浅化。而这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事实,也就昭示着当今的佛教界,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组织更多的人力,对《楞严经》展开新一轮的深入研究和阐发。

  不过话又说回来,国内在《楞严经》方面的研究阐发,虽然尚有上述的一点缺憾,但它毕竟还是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发挥过实际的作用。〔2〕所以本文的撰写一方面是在凸现《楞严经》已经形成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也想唤醒人们深入探究《楞严经》的思想意识。〔3〕因此下面我们将从《楞严经》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说起。

  精心阅读过《楞严经》的人士,都十分清楚地知道,佛陀在《楞严经》当中开显出了很多教法,可是其中绝大多数的法理与教义,早已在历史的流传中被人们不经意地淡忘或忽略掉了。只有一小部分比较符合人们心理需要的教义,才被人们长期地热烈讨论和传承宗习。这些教法内容,大致说来有如下的三种:一是大势至法王子在《楞严经》当中倡导的“念佛三昧”,也就是自明清以后,在整个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二是文殊菩萨在《楞严经》当中,向大家极力推荐的观音菩萨修学的“耳根圆通法门”,也就是大智文殊在偈语中总结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或者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反闻闻自性”的修持方法;三是佛陀在《楞严经》卷六当中,专为末法时期修学佛道的有情众生,开显出来的四种既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障难,又能帮助佛弟子成功走向正等正觉的方法,也就是本文将在下面展开详细讨论的四种决定“清净明诲”。至于《楞严经》卷七当中救度阿难成功难逃脱摩登劫难的楞严神咒,和卷三中阿难的那首礼赞偈语,也就是佛教寺院每天早课必须集体念诵的“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的礼佛赞偈。虽然也是汉传佛教比较熟悉和经常持诵的楞严内容,但是由于这种教法与密教的行持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所以本文没有打算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进行全面梳理。而是把分析的笔触聚焦到前面的三种教法,特别是对四种明诲的疏解上。

  二

  那么上面谈到的三种特征和内涵迥然有别的教法,为什么会在后代的流传中受到佛教信众的广泛推崇和高度重视呢?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分别从三种教法各自蕴涵的性质和特点上进行一番简略的考察,我们就不难从中找到答案。

  首先,看看“耳根圆通”法门的教义内容与性质特征。依据《楞严经》卷六里的相关记载,“耳根圆通”法门既是无数时劫以前的观音古佛,亲自教授于观音菩萨的行持方法,又是观音菩萨成就菩提萨埵身份和道果的法门。这个法门的行持特点,既不用凭借身、口、意三业之中的任何一业;也不需要仰仗六识中的任何一识;更不需要依靠六尘当中的任何一尘,而是把六根中的“耳根”作为行者最初入手的善巧方便,然后慢慢引导行者在行持中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流转耳根向外缘尘的传统习惯,开始向内反流,逐渐朝向众生本有的“闻性”上靠拢;另一方面,则是打破人们长期以来业已形成的耳根依赖声尘的错误认识,并有意识地切断耳根不断攀缘外尘的现实做法。也就是文殊菩萨在后面的偈语中所总结的“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倘若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行者,能够采用这种方法返闻成功的话,那么他们不仅能够如愿以偿地从声尘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脱尘境地,而且还可以初步获得进修“闻所闻尽、尽闻不住”的第二阶层的基本能力。并以此作为向前进发的修证基础,再经过“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生灭既灭”的修学次第,最终圆成“寂灭现前”的终极境界。

  以上是对“耳根圆通”法门修学次第与整体过程的简单概括,从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耳根”法门其实就是一种可以引导众生成功走向“圆通本根、得成无学;悟无生忍、为法王子”的主修方法。或许正是由于这个“主修”的缘故,“耳根圆通”法门就在后世的流传中,受到了佛教弟子们的广泛推崇。

  其次我们看看“念佛三昧”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依据《楞严经》卷五中的有关阐述,“念佛法门”既是过去古佛广泛教导学人“入归净土、自得心开”的方法。也是大势至在因地时,实践佛法的修持妙门,更是大势至获得法王子身份的有效途径。这个法门的基本特点和性质,主要是体现在念佛的方法和这种方法直接导向的结果上,从《楞严经》中“念佛三昧”所透显的修证原理来看,念佛三昧的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要看众生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中,有没有形成对佛的至诚、恳切的忆念,就像所有母亲全力忆念自己的子女一样,如果众生也能像母亲那样,无有条件地忆念母亲的话,那么众生与诸佛之间,必然会在“母子历生、不相违远”的前提下,得到“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自得心开”〔4〕的美好结果;二就是要看你能否在现实生活和五欲捆绑中,成功地控制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不去攀缘或随顺千差万别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并且又能在此基础上,做到于自己的意识形态里,排除所有不相干的杂念妄想,始终保持唯一的佛号正念。倘若忆念诸佛圣德和称颂佛号之众生,都能在保持这一基本正念的同时,进一步把自己的念佛功夫,提升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修证高度,那么他们不仅可以轻而易举的达到“念佛三昧”的境界。而且也能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前提下,“归入净土、得三摩地”。由此可见,大势至法王子倡导的“念佛三昧”,也和上面的“耳根圆通”法门一样,是一种有效引导凡夫趋入涅槃的主修方法,而这种主修方法的性格特点,也注定了“念佛三昧”法门,会在后代的传递中受到人们的无比青睐。

  最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与“四种明诲”直接相关的一些教法。尽管佛陀在《楞严经》中开示了许多有关“清净明诲”的教法内容,不过假如我们能够稍微把这些经文归纳一下的话,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经文教义主要包含“四种明诲”的名言概念、思想内容、作用范围、持守利益、毁犯过咎等方面的内容。由于这里主要是在讨论“四种明诲”的内涵与特点,所以刚才提到的五个主要内容,预先不在这里逐一进行解说,先把探究和论述的焦点,集中到“四种明诲”的内容与作用上,然后再在余下的部分段落里面,详细地分析与说明其他三个方面的思想特质,如作用范围、持守利益、毁犯过咎等。

  三

  所谓的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就是指佛陀在《楞严经》中明确提出的淫、杀、偷和妄语等,这四种众生都可能会有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由于这四种行为活动与心理念想,直接关系着有情众生的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所以佛陀才在《楞严经》中,把它单独提示出来。一方面旨在提醒每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士,要充分认识到“淫、杀、偷、妄”的严重危害;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告诫佛教弟子,在修学佛道的初始阶段,一定要逐一涤除这些负面的心理与行为。为什么佛陀要这样强调呢?因为上述四心既是众生流落三界六道的生死正性,又是有情获得身心清净的增上助因。换一句话说,如果生死凡夫能够彻底断除淫、杀、偷、妄(不淫、不杀、不偷和不妄语),那么他们就能很潇洒地摆脱生死对其形成的束缚,反之有情众生只有继续沉沦生死、流落三界。

  至于四种明诲所起的作用范围,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明诲的四个内容,就可轻易地发现,它主要是规范修学者的一切行为与所有念想。直言之,就是在约束行者身、口、意三…

《《楞严经》四种明诲之我见(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