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袈裟的功德及其护持(释仁海)

  浅谈袈裟的功德及其护持

  编辑:释仁海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衣服饮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身要物。尤其衣服,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们对于它的追求便不再满足于最初的遮体御寒。而是渐渐成为人们某种职业身份的象征,并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譬如军人有军服,警察有警服,学生有校服,上班族有工作服,居家者有休闲服……作为出家人,也有其出家法服——袈裟。佛陀对袈裟无论是制作,还是受持摄护都有严格要求。本文仅从四个方面来简要说明:一、略释袈裟名义;二、略明袈裟的功德;三、浅谈袈裟的摄护;四、袈裟的受持。由于后学所学所知有限,难免讹漏之处,敬请大德诸慈悲指正!

  关键词:袈裟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摄衣界

  作者简:释仁海,闽南佛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

  如来应世,说法度众四十九年,其间有大权菩萨示现,令大圣方便制戒。然而因为众生根机不同,所以戒律也有开有遮。但纵观佛陀的一化始终,唯三衣六物是其严制,不许暂离。即使迦提赏劳月乃至为老病比丘所作的不失衣羯磨,也只许离一顶衣,由此可知袈裟对出家人是多么的重要了。但是,由于佛法是印度传来,与我国风俗稍有不同,故我国僧人穿着习惯与印度僧人也略有差异。比如印度以赤足偏袒表恭敬,我国则以穿戴整齐为仪则。所以袈裟在印度可以一切时穿着,而在中国,只是在法事活动中才穿,平时便以长衫短褂替代。这虽显示了佛法随方的圆融,但作为佛弟子,我们对袈裟更应该生起难遭难遇之想,更应该小心谨慎地护持。

  一﹑略释袈裟名义

  袈裟,是梵语,全称为袈裟曳,是出家法衣。汉译为不正、坏、浊、染等,约义称为袈裟。正如《如幻三昧经》所云:“袈裟者,其无秽垢,则无所有。其无所有,则无所住。其无所住,则为旷然。其旷然者,乃为出家。”〔1〕由此可知,袈裟乃僧人法服,出家标志。袈裟名义深广,在元照律师的《佛制比丘六物图》中说袈裟有十二种名:

  (一) 袈裟:此是约染色而立名,因佛制袈裟须避青黄赤白黑五大正色,而染成其他的颜色,所以从染色而称为袈裟。

  (二) 道服:即修学佛道者所穿之服。

  (三) 出世服:希求出世者所穿之服。

  (四) 法衣:应法之服。

  (五) 离尘服:由披此衣,可离六尘烦恼。

  (六) 消瘦服:可割损烦恼,令烦恼渐减,法身强壮故。

  (七) 莲华服:喻修道者可如莲华般远离世间染着。

  (八) 间色服:不用纯色,而用青黑木兰染成故。

  (九) 慈悲衣:修慈悲之行者所穿之服。

  (十) 福田衣:袈裟条相,如同世间田相。喻服袈裟者,可为世之福田,接受其供养。

  (十一) 卧具:袈裟形状为长方形,与被褥相似。

  (十二) 敷具:袈裟形状如被褥,从其形名为敷具。

  此外,袈裟又有割截衣、田相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德名。袈裟有大中小三件,是三衣的总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衣、七衣和大衣。

  五衣,梵语为安陀会。根据梵文音译的不同,又称作安怛婆沙、安多婆娑、安多跋萨、安陀跋萨、安陀罗跋萨、安怛婆参或安多会,有内住之义。华言中宿衣、内衣、里衣、中着衣或下衣,因于三衣中穿在最下,又近身衬体而着,所以如此称之。从相上来说,共有五条,故也称为五条衣,简称五衣。

  七衣,梵语为郁多罗僧。或作嗢多罗僧、郁多罗僧伽、嗢怛罗僧伽等。华译为上着衣,因在常服之中,穿在最上,所以如此称之。或者又称作中价衣,因其价值在大衣与下衣之间。若从其条相,则称为七条衣,简称七衣。

  大衣,梵语为僧伽黎。或作僧伽胝、僧伽致、僧伽知,华译为重或合,因其是割截后重缝而成,所以如此称之。因为是三衣中最大的,所以称为大衣。又因为它的条数最多,所以也称为杂碎衣。若就其条相来说,大衣有三品的不同:下品为九条、十一条、十三条,皆是二长一短;中品为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都是三长一短;上品为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都是四长一短。

  袈裟虽有三件,但其作用各有不同,如五衣是在院内杂作或道行时所穿,若入聚落或随众时则不得着,所以若从用立名,五衣也称作院内道行杂作衣;七衣是礼拜诵经斋会听法时所着衣,所以从用则名入众时衣;大衣是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所穿衣,若从用则称入王宫聚落衣。

  二、略明袈裟功德

  诸部律中,都有佛陀制令弟子谨护袈裟的明文,如《五分律》中云:“比丘应与三衣钵俱,譬如鸟飞,毛羽自随。”〔2〕《僧祇律》中云:“随所住处,常三衣俱,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人俱。汝等比丘,云何舍本族姓?以信出家,应当如是。所至到处,法衣随身,不应离宿。”〔3〕《摩得勒伽论》中则“观三衣如自皮”, 〔4〕然而对于为什么要谨护袈裟,律中仅以六群比丘不带三衣外出游行,令受寄比丘忙于为他们晾晒收藏,废修道业而制。对于袈裟有何功德,却少有提及。但是在很多经典中,却有详细阐述袈裟功德的明文。如《悲华经》第八卷中记载,释迦如来昔于宝藏佛所为大悲菩萨时,曾发誓自己将来成佛时袈裟必定成就五种功德:(一)或犯重邪见之四众,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于三乘受记;(二)天龙人鬼若恭敬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鬼神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则饮食充足;(四)若众生共相违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阵,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在《心地观经》卷第五中载:

  佛告智光比丘,出家菩萨于所着衣不应贪着,若细若粗,随其所得,但于施者为生福田,勿嫌粗恶,不得为衣广说法要,起诸方便与贪相应。世间凡夫为衣服故,非法贪求造不善业,堕于恶道经无量劫,不遇诸佛,不闻正法,受苦毕已,复生人间,贫穷困苦,求不得苦,昼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如是众苦。皆由先世为衣服故,多杀生命,造种种罪,出家菩萨即不如是,随其所得不嫌粗恶,但怀惭愧以充法衣,得十胜利。一者能覆其身,远离羞耻,俱足惭愧修行善法;二者远离寒热及蚊虻恶兽毒虫,安隐修道;三者示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四者袈裟即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五者着袈裟时生宝塔想,能灭众罪生诸罪业;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八者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道念念增长;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智光当知,以是因缘,三世诸佛,缘觉,声闻,清净出家身着袈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执智慧剑,破烦恼魔,共入一味诸涅槃界。〔5〕

  正因为袈裟有如是种种功德,所以即使是旁生、罗刹,也恭敬尊重袈裟,对于着袈裟者不生损害之心。如《地藏十轮经》中就记载了多则旁生罗刹恭敬袈裟的故事,让人非常感动。其中一则大意是说:过去有一位国王,他的名字叫作胜军,在他的国家中有一个大坟场,有很多药叉、罗刹住在里面,非常可怕,如果有人进入其中,都会胆战心惊。当时国中有一个人犯了死罪,胜军王便下令将此人扔进坟场,想让罗刹鬼把他吃掉。罪人听说后,心里自然非常害怕,但此人很有善根,他知道袈裟的种种功德,于是在他被抛入坟场之前,便请求剃除须发,并向人要了一片袈裟系在脖子上,这个人就这样被捆绑着扔进了大坟场。到了晚上,有一个大罗刹母,叫做刀剑眼,带着五千眷属最先来到冢间,罪人远远就看见了,吓得浑身发抖。罗刹母也见到了这个人,但是当她发现这个人剃除须发,颈上系有袈裟时,马上对此人右绕顶礼,而且口中说颂:“人可自安慰,我终不害汝,见剃发染衣,令我忆念佛。”〔6〕诸罗刹子由于被饥饿所逼很想吃掉这个人,但是罗刹母告诉他们说:“被殑伽沙佛,解脱幢相衣,于此起恶心,定堕无间狱。”〔7〕罗刹子听到母亲这样说,也顶礼右绕,对这个人说:“忏悔染衣人,我宁于父母,造身口意恶,于汝终无害。”〔8〕说完之后,他们便离开了。接着,又有一个大罗刹母,名字叫做驴骡齿,也带着五千眷属来到冢间。罗刹母见到这个被缚之人,剃发系着袈裟,也右绕顶礼,并且说道:“人于我勿怖,汝颈所系服,是仙幢相衣,我顶礼供养。”〔9〕并且劝阻其子说:“人天等妙乐,由恭敬出家,故供养染衣,当获无量乐。”〔10〕诸罗刹子听母亲这样说,也右绕顶礼说:“我今恭敬礼,剃发染衣人,愿常于未来,见佛深生信。”〔11〕说完他们也离开了。这时,又有一个大罗刹母名叫争宁发,她也带着五千眷属来到了冢间,当见到这个剃除须发,颈上系有袈裟的人时,马上也右绕顶礼,口中说言:“大仙幢相衣,智者应赞奉,若能修供养,必断诸有缚。”〔12〕并对诸子说:“如是染衣人,非汝所应食,于此起恶者,当成大苦器。”〔13〕其子及诸眷属听她这样一说,也右绕顶礼此人,并对他说:“汝是大仙种,堪为良福田,故我修供养,愿绝诸有缚。”〔14〕说完之后他们也离开了。这时,又有大罗刹母名叫刀剑口,她也带着五千眷属来到冢间。当罗刹母见到这个人,同样也顶礼右绕,口中说言:“汝今被法衣,必趣涅槃乐,故我不害汝,恐诸佛所呵。”〔15〕并且告诫其子说:“若害着袈裟,剃除须发者,必堕无间狱,久受大苦器。”〔16〕听到罗刹母的告诫,诸罗刹子与诸眷属也都右绕顶礼此人,并且说道:“我等怖地狱,故不害汝命,当解放汝身,愿脱地狱苦。”〔17〕说完便把这个人绳锁解开,向他忏谢而去。这个人马上逃出坟场,于清晨时候来面见国王,将昨夜的遭遇如实报告胜军王。国王听后惊叹万分,于是下诏国人,从今以后,国中所有的佛弟子,无论持戒破戒,乃至无戒,只要剃除须发,身服袈裟,如果有人对…

《浅谈袈裟的功德及其护持(释仁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