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袈裟的功德及其护持(释仁海)▪P2

  ..续本文上一页其侵凌加害,必以死罪惩罚。所以,从此以后,在他的国土中,大家都诚心皈依三宝,胜军王也以仁政化世,最终统领了整个南瞻部洲。

  此外,在《贤愚经·坚誓师子品》中,记载有坚誓师子因恭敬袈裟而成佛的故事。乃至在《大悲经》中有说:

  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披着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18〕

  总之,诸经中记载袈裟功德的事例很多很多。当初佛陀虽因事缘而制戒,令弟子谨护袈裟,但是历览诸经,才渐渐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真正用意,原来都是为了增上弟子的道业,希望弟子们成就袈裟的功德,佛陀真是悲心至极啊!

  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中,记载一则关于袈裟的故事。那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虚老68岁的时候,为了重建鸡足山迎祥寺藏经殿,虚老曾到泰国化缘筹款。在虚老讲经期间,一日入定,将讲经的事情给忘记了,一定就是九天,轰动全国,出定后皈依者数千人,国王也邀师入宫讲法,所以筹了许多款。但是自此出定以后,虚老的手脚就有些麻痹,一开始还没什么妨碍,可是逐渐就严重起来,后来竟然整个人如同枯木一般,动弹不得,不仅筷子不能拿,吃饭要人喂,甚至达到眼不能见,口不能言的程度。虽然请了很多中西医生,也都束手无策。老和尚此时虽然万念放下,但是还有一念放不下,那就是所筹钱款的汇票缝在衣领中,没人知道,万一此时坐化,一把火烧掉,这笔因果如何担当得起?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当时正好有一位僧人与老和尚曾在终南山一起住过,见虚老流泪,口微动,好像有话要说,于是便凑到近前询问,虚老让他拿茶杯来,并在心中暗暗向迦叶尊者祈祷,喝下后内心顿觉清凉,当下即入梦中,见一老僧,相貌很像迦叶,坐在他的身边,用右手摩着他的头顶说:“比丘,衣钵诫勿离身,汝不须忧,以衣钵作枕就好了。”〔19〕虚老听他这样说,便把衣钵拿来作枕,从此以后,虚老的病就逐渐好起来了。这则故事,表面看来似是迦叶尊者的感应事迹,但实质上还是在告诫我们,出家比丘,只要谨护衣钵,就一定会遇难成祥的。

  总之,袈裟的功德有无量无边,出家比丘只要依教奉行,谨慎护持,就可成就这些功德,成为自己菩提道业的助缘。

  三、浅谈袈裟的摄护

  护衣依界,佛陀为了弟子们能够成就袈裟的种种功德,所以让弟子在一定的界限范围内谨护其衣,以免除离衣宿的过失,这样的界就称为摄衣界。摄衣界包括自然摄衣界和作法摄衣界二种,自然摄衣界是指不须众僧羯磨作法,而是随比丘所到处,自然成就的摄衣界。作法摄衣界是指在作法界上由众僧作白二羯磨所结的不失衣界。

  总括诸部律文,自然摄衣界有十五种。其中《四分律》中有十一种,他部律中有四种,作法摄衣界只有一种。此中先明自然摄衣界。

  (一)四分十一种:

  1.僧伽蓝界:僧伽蓝界有四种相:(1)四周有院墙;(2)四周有栅篱;(3)四周篱墙有缺,但至少三面有障,才能成就伽蓝之相,才可依之护衣;(4)四周有屋。如是四种相,随用一种都可以,都可以护衣。若不具此四相中任何一相,就是伽蓝相不成,这时就不能依僧伽蓝界护衣,而要依个别小界护衣。

  2.树界:律云:“树者,与人等足荫覆跏趺坐。”〔20〕就是说,树有大小,所以树界也有大相小相。若是独树,其最小量要与人等高,树荫要能荫覆住跏趺而坐的人,在此以上,才有衣界可说,才能护衣。若论大相,《四分》中无文。根据《十诵律》,如果是不相接树,取其日中阴影所覆处或下雨时雨水所不及处,是为衣界。若树树相接成为林,则一拘卢舍(二里)内不失衣。《善见》中亦取日中影所覆处摄衣。但若是枝叶稀疏的树木,树荫不相连接,衣在日中,树阴覆盖不到,比丘在树下,则失衣。若树枝偏长,衣在枝荫下,比丘在树根,不失衣。如果是四树相连所成的小林,十四肘内不失衣。《僧祇律》中还由树而相因提到葡萄藤蔓等一切瓜瓠蔓架,可以分别向四边取二十五肘(四丈五尺),都成衣界。《明了论》中,若身在树下,衣在树上,亦不失衣。

  3.场界:律云:“场者,于中治五谷处。”〔21〕也就是打谷场,可随其大小而护衣。

  4.车界:律云:“若车回转处。”〔22〕即旋绕车身一周所得之界就是车界限齐。根据此文应是住车量。若比丘乘车共行,在《僧祇律》中有文:

  若比丘置衣车上,在前去,应住道外二十五肘内,令车尽过,与衣合故,不犯。置衣车上,随车后行,若不识何者是自车,比丘尔时,应去车二十五肘内,绕车营一匝,与衣合故,不犯。若高大车,一蹬两蹬三蹬梯上者,比丘置衣车上,在下住,从日光未灭至明相出时,舍堕。若于夜中,暂内手车上者,不犯。若在车上宿,置衣车下;若在车前置衣车后;若在车左,置衣车右,亦如是。〔23〕

  根据这段文可知,若是普通车易与衣合,行车亦有二十五肘量,若是高大车,不易与衣合,即使住车亦无外量。此外,在《十诵律》中也说到:

  若多车前后行,由驾车人持杖向中车,杖所及处为前车界;向前后车杖所及处为中车界;向中车杖所及处为后车界。〔24〕

  5.船界:律云:“若船回转处。”〔25〕这应是住船量,即如果船在岸上,旋转船身一周所得之量是为船界,可以护衣。如果根据《僧祇律》,若船在岸上,离船二十五肘不失衣,若船在水中行,则无二十五肘量,随船护衣,即使船上有很多住处,只要比丘可自在往返,都不失衣。

  6.村界:村界也称聚落界,是人民共居之处。聚落也有四种相,与伽蓝四相相同。若聚落只有一家,便依聚落界护衣;若聚落有众多家,由于家界个别,所以要依家界护衣。关于聚落界与家界护衣的问题,《多论》中有详辨。

  (1)聚落护衣:聚落有相接聚落与不相接聚落,若是相接聚落,可称为一界;若是不相接聚落,称为别界。

  ①不相接聚落:若聚落只有一家,置衣家中,人在箭射所及处卧,虽经明相不失衣;人在内,衣在外,亦不失衣。若聚落有众多家,衣在家中,比丘在箭射所及处卧,失衣,因为家界个别故;若置衣在家界外,在箭射所及处卧,不失衣。

  ②相接聚落:若两边有聚落,中间有道容车来往,若车轴两头到聚落,衣放在一边,人在另一边,或在车上,都不失衣,因为有车相连接故。若聚落只有一家,衣在家内,人在车上卧,不失衣;若无车,因不成相接,失衣。    

  若四边有聚落,以十二桄梯四向回转可触及墙上,比丘可随意登梯出入,身在梯根下卧,置衣在四边聚落,皆不离衣。若聚落只有一家,衣在家内,不失衣。若聚落有众多家,衣在家内则失衣;若衣在家界外,不失衣。若比丘二界上卧,身入二界内,衣在二界,俱不失衣;若二聚落中隔一墙,在墙上卧,衣在二聚落,俱不失衣。

  《僧祇律》中,若四聚落相接,衣枕头卧,头在一界,二手各在一界,脚在一界,明相出,衣离头者,舍堕。若车于此四界上住,车轭在一界,车后在一界,左轮在一界,右轮在一界,若置衣车前,车后宿,或置衣车左,车右宿,明相出,舍堕。

  (2) 家界护衣:家界也有一界别界。若父母兄弟儿子,同一食一业,名一家界。若父母兄弟儿子,异食异业,虽同一处,事各不同,是为别界,亦名族界。族界也有一界别界,各有住处,是为一界。若是家中公共场所,如厨房、厕所、门庭处等,是为别界。根据《僧祇律》中家内界文,若兄弟二人共一家住,于家中各有分齐,彼此不听入,若比丘在兄分齐内,衣在弟分齐内,明相出舍堕。若兄弟语比丘任意住止,随意置衣,不犯。

  7.舍界:律中只列了舍界的名,没有列出它的相,道宣认为应是指村外别舍,比如田野间茅屋之类。因舍无定量,故随其大小而护衣。若根据《僧祇律》中楼阁界,梯阁道外各二十五肘为摄衣界。在《十诵律》中,舍指诸外道舍,如其文言:“若诸外道共住一处,于门屋食堂中庭厕所,若诸外道异见异论,比丘于中止住,衣在一外道舍,身在余舍,失衣。若诸外道同见同论不犯。”〔26〕《多论》中有重阁舍,相当于现在的楼房。其文云:

  若衣在上重,人在下重,舍属一主,不失衣。若舍是异主,衣在上重,人在下重;或衣在下重,人在上重,失衣。若衣在下重,人在中重;若衣在中重,人在下重;若衣在上重,人在中重;若衣在中重,人在上重,则不失衣,以中间相接相通故。〔27〕

  8.堂界:律云:“多敞露。”〔28〕即是屋前敞露的地方。

  9.库界:律云:“库者,储积藏诸车乘辇舆贩卖之物。”〔29〕也就是现在的车库,商家库房等。

  10.仓界:律云:“仓者,储积米谷。”〔30〕也就是存放粮食饮食的仓库。

  以上三相,大体相同,只是因为作用不同,所以分为三种,若论护衣,大体与村舍相同。

  11.阿兰若界:因兰若处于村外空野寂静之处,一般没有院墙栅篱等围绕,所以若论护衣,佛令用周围树木来界定其限量。律中以八树间为一兰若界,八树有七间,一间为七弓,一弓为四肘,一肘为一尺八寸,故八树间为三十五丈二尺八寸。若比丘兰若中住,可四向各取三十五丈二尺八寸是为衣界,可以护衣。如果兰若有界相,就可以随界大小护衣。

  (二)他部律中有四种:

  1.道行界:若比丘道中行,可依道行界护衣。但诸部律中说法不同:《十诵》、《多论》取前后四十九寻内是为一界,可以护衣。《僧祇律》中取二十五肘内护衣。如《十诵》中言:“若比丘与和尚阿阇黎担衣道中行,若在前若在后,四十九寻内不离。若过四十九寻,至地了时,舍堕。”〔31〕

  《僧祇律》中言:“弟子持衣后来,师出道外待弟子,弟子持衣直过不见师,至天晓相待,若是师待衣处…

《浅谈袈裟的功德及其护持(释仁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