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原始僧团的财物制度(释恭融)▪P10

  ..续本文上一页第二比丘。至下墙处,逾入开门,右绕塔过。”〔129〕当旧住比丘见客比丘来,应出外迎接,并“为捉衣钵,安置温室、重阁、经行处,供给水器”。〔130〕客比丘应说明自己夏腊,并问常住是否有住处。若安排住处后,应先洒扫整理房间。先将床、褥拿出晾晒,清扫地板。如果在房间里拾得针线、刀子,乃至一小丸药,应还主人。洒扫房间后,将床褥卧具还原本处。

  客比丘初入寺,对寺院环境不熟。因此,房间整理后,应询问旧住比丘:“何处大小行、净地、不净地、佛塔、声闻塔、第一上座房,乃至第四上座房等。”〔131〕客比丘一一询问清楚,主人也应详细告知。

  客比丘来寺,主人应提供常用的生活用具。《行事钞》说:“供给住房比丘法中,听与大小绳床,大小木床、枕户、排户、钩杖、盖扇、水瓶、洗瓶、盛水器、浴室瓶床、刮污刀等。”〔132〕

  2、受利法

  客僧到寺安顿之后,应先礼佛塔,然后礼本寺上座。从第一上座礼到第四上座后,再向旧住比丘询问法食处及利养处。如:众僧大食小食、夜集说戒处等,这是问法食处。再问利养处:“何者是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十五日、月初日食、檀越请食,次到何处?复问明日有何檀越请众僧小食大食?何处恶狗?何处好人?何处恶人?”〔133〕利养处分六方面:僧差食即是僧次请,檀越送食是居士将饭菜送到寺中;月八日、十五日等是六斋日,居士经常在此时设斋供僧,月初日是印度民间重视的日子,也多办斋供;檀越请即别请僧众应供;后三问则是了解寺院周边环境。另外,旧住比丘还应将本寺僧制规约告知客僧,使他安心居住。

  以上从律典的学习中,可以了知如法接待客比丘的方法。现在若到寺院挂单,情况则不尽如律典所载。各寺条件也不相同,依律当尽力为客比丘提供方便条件,客比丘也应如法随众共住,这才是僧团六和精神的体现。

  (四)对待父母、俗人法

  1、对父母法

  出家人应上报四恩,下济三途。佛曾在《父母恩重难报经》中教导弟子要孝顺父母双亲,因为父母对我们有生养、哺育之恩。那么,出家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呢?现从以下六方面来介绍:

  第一、恩重难报,《五分律》记载,毕陵伽婆蹉的父母贫穷,想要用衣供养父母而不敢,佛以此事集僧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134〕出家众供养俗人本属污家罪摄,但佛唯开供养父母。若不供养父母,反是违背佛制。

  第二、节量信毁,出家众供养父母应酌情处理。《僧癨律》说,如果父母不信三宝,就应少供给,使他们对三宝生起敬仰之心。如果父母对三宝信心极大,则可以尽力供养,使他们善根增长,不会浪费信施。如果父母老无所养,出家儿女应照料父母。《善见律》说:“若父母贫贱,病时有时将入寺看。洗浴母者,慎勿触体。饮食得手与食。父者,如沙弥无异。洗手足油涂身,悉得用手与,供养令得差愈。”〔135〕

  第三、以法开悟,出家弟子应用佛法开示父母。《大般涅经》说:“以佛法僧三法常住。启悟父母乃至七世。皆令奉持常住之法。”〔136〕让父母听闻三宝的名字,为将来成佛种下善因,这才是大孝。《毗尼母论》说:“若父母贫苦,先受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若不贫,虽受戒不合与。”〔137〕如果父母生活困难,无人照料,应先为他们说法,然后再供养饮食等。如果经济方面不困难,则只是以法供养即可。

  第四、供养感报,孝养父母必然会感得果报,因果不虚。《杂宝藏经》中讲述了佛陀过去生中因供养父母的因缘,感动天地。《增一阿含》说:“孝顺供养父母功德,与一生补处,功德一等……是故比丘,常当孝顺供养父母,不失时节,当如是学。”〔138〕

  第五、供给老病,《行事钞》说:“父母盲病无人供给,得乞食与半。自能纺绩,与衣食犯罪。”〔139〕出家人的衣食来自十方,若无修证,信施难消,何况在家。因此,供养父母时要根据父母实际经济情况决定。

  第六、没后扶升,父母若去世,出家儿女可以为父母抬棺。净饭王与大爱道涅时,佛即亲自抬棺。出家众参加父母丧礼时,不需更换俗服,应着僧装前往。

  出家功德无量,在世父母与过去世父母都能同沾法益。出家僧众能如法供养父母,才是佛陀真正的好弟子。

  2、对俗人法

  寺院伽蓝,不仅是僧众静修的道场,也是给众生培植福田、增长善根的地方。《行事钞》中把来寺的在家人称为俗人,共分为五类:王臣、白衣、病人、作人、净人、居士。各部律中对接待俗人法都有相关的规定:

  第一、王臣等,前文已经谈到,若国王大臣来寺索物,薪火灯烛之类最多可给十九钱。超过此范围即要白僧后给予。如果是恶贼来寺,则不限多少,随时准备给他。这都是为僧团安全着想,实际上因果还是如实不虚的。虽然拿了三宝物一定要偿还,但也因此与佛法结缘,为他们种下了未来世中成佛之因,这也是佛法的慈悲和善巧方便。

  第二、白衣,这里的白衣是指不相信三宝,又脾气暴恶的人。《五分律》说,白衣入寺应与食,而且还要用好的餐具准备饮食,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他们因嫌恨心而对僧团不利。

  第三、病人,若在家人生病,向僧团乞药,佛开许给“两钱半价”。元照律师解释说:“两钱半,即今四十。”〔140〕如果低于此价,不需白僧,执事有权处断。

  第四、作人、净人,作人是为寺院做工的工匠,他们的报酬应根据工作情况而定。净人是为寺院做种种净业的人,如为僧做饭、洒扫殿堂等,他们未必是准备出家的。对作人与净人的原则是按劳与酬。《行事钞》说:“瞻待净人法,若分番上下者,当上与衣食,下番不得。长使者,供给衣食。”〔141〕

  第五、居士、信心檀越或有识之士来寺,在寺院住宿、吃饭时,可为他们讲清因果,说明福食难消的道理,令其对三宝生起恭敬之心。世人说:“宁可担金上庙,不可摘草下山。”识达因果后,令居士欢喜受持。

  (五)违制忏悔法——以衣为例

  佛教戒律唯佛能制,僧团财物的种种规定,是根据当时僧团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衣食住用等是僧众必须面对的问题,若不注意,就有可能犯过。有过即应除灭,佛令如法忏悔,使身心恢复清净。本节以衣为例,略谈忏悔法。

  在比丘尼三十舍堕中,与衣相关的戒条就多达十七条。这些过失在《行事钞》中归纳为五种:蓄长衣、离衣宿、贩卖、乞衣、受衣。在日常生活中,前三种最易犯。

  忏舍堕法有三方面:舍财、舍心、舍罪。舍财,可以远离罪缘;舍心,可以远离罪因;舍罪,可以除生死业。三种缺一,则忏不清净。忏悔的方法分为僧法与别法两种。

  1、僧中舍财忏罪法

  僧众若有蓄长衣、离衣宿等过,先应发露,以免覆藏。求忏者具足威仪,向另一清净比丘发露说:“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蓄若干长衣,过十日,犯舍堕。求上座慈悲听我忏悔。”彼答:“善。”〔142〕

  发露后,应鸣钟集僧,在僧中舍衣。若在界内作法,不来者应说欲。若在戒场或大界外,则不必说欲。求忏者应将长衣舍与大众。先顶礼上座三拜,手捧长衣说:“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故蓄若干长衣,过十日,犯舍堕。我今舍与僧。”〔143〕舍衣后,再从僧忏悔说:“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故蓄若干长衣,过十日,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是中有若干波逸提罪,今从众僧乞忏悔。愿僧听我某甲比丘忏悔,慈愍故。”(三说)〔144〕

  在僧中请一忏悔主,忏罪说:“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蓄若干长衣,过十日,犯尼萨耆波逸提。此衣已舍与僧。是中有若干波逸提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敢覆藏。愿大德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忏悔主说:“自责汝心,生厌离。”答:“尔。”〔145〕忏罪后,僧众将衣如法交还给比丘。

  以上是僧中忏长衣法。若是离衣宿等罪,可将羯磨文中所犯罪名改换即可。

  2、界外别人忏罪法

  目前,僧中忏衣法很少采用,因为在大界内要如法集僧非常困难。现在最常用的忏长衣法,是到界外或戒场忏罪。忏法如下:

  (1)舍本犯财法:求忏者请一位清净比丘为忏悔主,二人出大界外,或到戒场上作法。求忏比丘先顶礼忏悔主三拜,长跪,双手捧衣,先舍衣说:“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蓄若干长衣,过十日,犯舍堕。我今舍与大德。”〔146〕一说后,将衣齐眉一举,放在桌上或地上,或忏悔主承接。

  (2)请波逸提忏悔主:求忏者仍长跪,请忏悔主说:“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蓄若干长衣,过十日,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大德,是中有若干波逸提罪,今请大德作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忏悔主,慈愍故。”(三说)忏悔主说:“善。”答:“尔。”〔147〕

  (3)审察从生法:此段比较繁琐,忏悔主要一一详问从生罪,避免覆藏。如:汝犯此罪后可曾向人发露?此舍堕衣可曾着用?半月半月布萨时,可曾于如法如律,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听过戒否?完全不能识知忆持此戒相否?自身有罪为众说戒否?有受他忏悔否?忽慢戒律不学否?……这些问题一一审查清楚,求忏者一一如实回答。然后,忏悔主应给予开示。数清突吉罗数与波逸提罪数后,分别忏悔。

  (4)请突吉罗忏悔主法:求忏者对忏悔主一拜问讯,长跪合掌说:“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请大德作突吉罗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突吉罗忏悔主,慈愍故。”(三说)忏悔主答:“善。”〔148〕

  (5)忏悔从生罪法:求忏者说: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蓄若干长衣,过十日,犯舍堕。最先不发露犯突吉罗罪,自身有罪为众说戒…

《试论原始僧团的财物制度(释恭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