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想:
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比丘在吃饭时,应当观想:我们所吃的饮食,都是经过人们辛勤耕耘,炊煮而成。一钵饭中渗透了很多人的血汗,如果怀着贪心去吃,就会难消信施,死后也会堕到地狱中受苦。将来从地狱出来,还要作畜生来偿还施主的债。应生起厌离心,不可贪着美味。
第二,自忖己身德行。《行事钞》中说:“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所堕。若无三业,知故而施,俱为施堕。”〔113〕持戒修行的人,可以安心地接受居士的供养。如果自己没有德行,没有修证,又不坐禅诵经,就无法消受信施。出家僧众应常常思维法义,精进修行,否则真是信施难消。
第三,防心离过。《新受戒比丘六念五观法》说:“出家人受食,先须观食后方啖。”〔114〕吃饭的时候,应防止三种过失:对好吃的饮食不可贪吃;对不喜欢吃的不可生心;对一般的饮食不可以生愚痴心。吃饭时要善于调节心念,对一切饮食生平等心,念念不起贪痴,这样才能变三毒为三善根。
第四,正事良药观。把饮食观想成药,四食都是良药。我们吃药是为治疗身病,维持色身,使道业不废。因此,吃饭就是最好的药。
第五,为成道业观。出家众要借助饮食才能维持生命,吃饭时应发愿:吃饭是为了支持色身,以便修习戒定慧、断除烦恼。将来成就法身,广度众生。
佛在世时,常常询问远来的客比丘:“乞食可得否?”出家众饮食无忧,才能安心办道。古德说:“过堂进斋也是一堂功课。”随时随地将心用在道业上,则吃饭也是极好的修道方法。
3、住房
原始僧团最初的住处非常简陋,如阿兰若、树下、空房、山谷窟中、露地、草堆边、林边、冢边、水边,在这些地方敷草,或敷树叶,即可以休息。《四分律》卷五十记载:瓶沙王深信佛法,供养世尊迦兰陀竹园,施佛及僧,这是僧团最初接受檀越供养住房。《五分律》说,王舍城有位长者,听闻比丘少欲知足,心生欢喜,建六十房舍,一切用具备办充足后,供佛及僧,佛允许比丘接受。僧众也可以自己建造房舍,建造房舍所需的一切工具也都开畜。《四分律》说:“佛听比丘作房,随作房法,所须一切听与。”〔115〕
(1)房舍众事:僧房建好后,需要有人常常料理。《四分律》记载,居士为僧作房而无人住,佛令僧团作羯磨法差人看守住处,料理僧房。羯磨云:
大德僧听,僧以此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今僧以此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谁诸长老忍,僧以此某甲房与某甲料理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以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116〕
安排住房时,应对病老比丘及年少沙弥给予关照。《四分律》说:“佛言:病比丘不应在阁上大房中住,应在小房中住,若别作小屋。”〔117〕因病比丘行动不便,无法至大小便处,佛又开许在近处安便器。若不能出房,可以在房中安便器,以方便病人。另外,安排小年沙弥的住处时,可在比丘屋中安隔障,以方便照料沙弥生活。
修建房舍时遇到种种情况,佛即随缘制戒。如:比丘露地经行,被风吹雨淋患病,佛说可以作经行堂,作成长形。比丘经行时疲惫不堪,佛说在经行堂两头安床,使老比丘得到休息。僧房离水池很远,用水不便,佛说可以作渠池。
建造寺院住房是件细致的工作。《四分律》卷五十中,详细记载了佛陀教导比丘作房的方法,指导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如水房、洗脚房、浴室、厨房、盥洗室、水井等。佛说建造寺院房舍不可仓促。《行事钞》说:“若营屋者,不得卒成,以不坚牢。若作重阁堂听十二年经营。余者随大小量宜。”〔118〕
(2)房屋料理:佛世僧团中作执事经营房屋精舍的多是阿罗汉。如《萨婆多论》中说,舍利弗经营癨桓精舍,目犍连经营五百精舍。阿罗汉所作已办,为何又要忙碌于僧事经营呢?《萨婆多论》说有五种原因:“一为报恩故;二为长养佛法故;三为灭凡劣众生作小福业自贡高;四为将来折伏骄豪心故;五为发起将来众生福业故。”〔119〕
若房舍年久损坏,比丘应随力修治。《四分律》、《十诵律》都记载佛开许修治住房所需的一切工具,僧皆可以蓄。如《十诵律》有僧问:“若僧中有两房舍欲坏,得卖一房治一房否?”佛言:“得。”〔120〕寺院的住房若年久失修而损坏,可以卖一房来维修另一房,也可以卖卧具来修治房舍。
房屋适当装修,也是佛所开许的。《僧癨律》中佛告诸比丘:“如过去世,时有王名曰吉利,为迦叶佛作精舍,一重二重乃至七重,雕文刻镂,种种彩画,唯除男女和合像。”〔121〕比丘建造房舍时,可以彩画墙壁,如禽兽、山水等。但不可以画男女和合之像。
如果住房破损,比丘无力修治,若有俗人能够发心修治破房,应请在家人发心修缮,由僧执事管理。应在僧中作白二羯磨说: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房与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经营,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以此房与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经营。谁诸长老忍,僧持此房与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经营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居士房修治某甲比丘经营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122〕
《四分律》、《十诵律》都说,僧房当“如法施,如法受,如法住”。若将房施僧,又转施尼,是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同样,施尼转僧也不如法。
寺院的住房是僧团所有的公有财产,不可分为私有。《四分律》中有四比丘恐客僧来寺,便将上房留给世尊后,其余寺产四人平分。佛以此因缘集僧告言:
此四分物是四方僧物,不应分、不应自入、不应卖买,亦非僧所卖,非众多人,乃至一人所卖。若彼僧众多人、一人,自入己,若分、若卖买者,不成自入,不成分,不成卖买,犯偷兰遮。〔123〕
4、生活用具
佛陀时代的比丘过着较为单纯的生活,生活物品也简单。钵器等物即是制教所摄,十六枚器等养生众具为听门所开。制中有开,开中又有限制。以下即对比丘的日常生活用具作简略介绍:
(1)钵器受用制教所摄
钵器,是佛制比丘每天饮食使用的餐具,也是诸佛标志。护钵应如爱护眼睛一样,不可随意乱用。每次洗钵后应擦干,不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新熏钵在洗净后,应加法受持。《四分律》中无羯磨文,依《十诵律》应说:“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124〕
钵是饮食之具,不可以作非钵用,一切长物不可以放在钵中。《四分律》说:“若故失、若故坏、若作非钵用、若数数用,一切突吉罗。”〔125〕钵的外表也不可雕刻花鸟图案,或雕刻法名等。另外,为防止钵被碰破,不可直接挂在墙壁上,应用巾袋装好再挂。《四分律》中还规定:不可一手拿两钵,除非是用手指隔中央。也不可一手拿两钵去开门,除非小心谨慎。目的都是为了护钵不坏。
(2)养生众具听门所开
佛开许众僧可畜的生活用具称为“众具”,都归入听门所摄。既然称为众具,就是说佛开畜的养生众具很多,略述如下:
《四分律》中比丘可以畜十六种生活用品:大釜、釜盖、大盆及杓;小釜、釜盖、小盆及杓;洗瓶、瓶盖、盆及杓;水瓶、瓶盖及盆、杓。总计共有二釜、四盆、二瓶、四盖、四杓。总称为十六枚器,是比丘常用的生活用品。
佛世时有铁匠出家,想自己制作铁钵,佛开可以。作钵所需的一切工具可以装在袋中,悬挂在木桩上。熏钵所用的工具也开畜。
比丘缝衣需要绳墨、赤土、白褽、雌黄、线、尺度、耧线、剪刀、补衣等物,佛都开畜,而且规定把工具装入袋中,不使零散。《十诵律》说:“比丘无针,不应行。”〔126〕比丘外出应准备针线,以免衣解形露。缝衣针容易散落,应作铁筒存放,不会伤到他人。住在兰若的比丘,佛制可以存火石等打火用具。
佛世时的交通工具十分简单。《四分律》中对老病比丘开用步挽车、撵、乘等。这些都属于小车之类,不会令居士讥嫌。车子可以用畜生驾,或是人拉。但比丘不许用母牛、母马拉车,以防染触。
关于拂尘的使用,《十诵律》中规定比丘如果为洒扫佛塔,可以使用牦牛尾作的拂尘。如果是为自己,则不开使用。《僧癨律》说:“捉拂时,不得如淫女捉拂作姿作相,是名拂法。”〔127〕出家众当处处督摄六根,执拂洒扫时也应注意威仪,念念在道中。元照律师谈及拂法时慨叹说:“今时后生,持扇执拂,多作女态,教名淫女,岂不怀惭!”〔128〕
比丘所用的生活用品还有许多。如《行事钞》中列有:木作器、角器、浣器、板、剪刀、算子、刀、煮药铫、铜釜、铁釜、土釜、瓶、铜杓、铜褾、钵支、尘坌盖、杵臼、簸箕、扫帚、琉璃篦、灌鼻筒、烟筒、吹火筒、钳、椎、火把、暖水瓶、注水筒、洗脚器等,不再一一赘述。
古德常说:“富贵学道难。”现代僧团的生活条件要比过去优越得多,如果心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求,则可在道业上取得进步。若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中沉缅下去,那么道业是难以成就的。因此,修道人应看透世间的一切,才会不被境所转,不被物迷,才能真正安心办道。
(三)对待客僧法
出家僧众本是超世无系之人,沙门释侣,游方漂泊,本不应分彼此。但随处暂居,就应缘而有主客之别。旧住为主,暂居为客。实际上从三界而言,无主无客,方便说有主客。因此,佛制旧住比丘要如法接待来寺的客比丘,客比丘来寺参访,也应整束威仪。本节即简略介绍接待客比丘的方法:
1、入寺受房法
客比丘游方到某寺院,应具威仪入寺。《行事钞》说:“客比丘欲入寺,应知佛塔,若上座等。至门中应开,若不能者,徐打令内人闻。不闻大打,犹不闻者,持衣钵与…
《试论原始僧团的财物制度(释恭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