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非时食戒(释亲仁)

  浅谈非时食戒

  编辑:释亲仁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戒律是向善、向光明、向解脱的起点;是断除累劫积习的锐利武器;是令道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符合佛心圣意的最好导引;戒律更是延续正法命脉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律中之一的非时食戒,从六个方面入手,说明饮食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但同时它也是障道的助缘,并能导致病患和给恶道众生增加不堪忍受的苦痛,最终将堕于负处。今写此文,对于非时食戒如何守持清净及不持之危害作了简单介绍。从中可窥佛陀制此戒的深远意义及古德尊佛教诫、严持净戒的风范。仰祈智者,思幻质非坚,美食难保永寿,师模任重,当为正法久住、道业有成而守持佛戒。

  关键词:非时食明相药

  作者简介:释亲仁,闽南佛学院2001级本科毕业生。

  当今之世,去佛日遥,对戒法的重视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戒律不仅为佛陀金口所宣,就连佛陀入灭时,都叮嘱弟子们以戒为师。对此我们又当持何态度?《涅槃经》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正法久住。”可见作为佛陀弟子的我们,肩负着弘扬正法和救度苦难众生的大任。自然戒律是成功的关键。依戒行持也必然成为修行旅程中不可暂缺的内容,基于此,就“非时食戒”略明戒对我们的重要,以及持戒的利益和犯戒的危害。以期与诸同道合心共鸣,携手共树戒幢于今世。

  一、略释非时食戒名义

  非时食戒,通出家和在家,故不可被忽视。何谓非时食呢?非时是相对时而言,“时”与“非时”分别指时间的界定分段,“时”指僧人如法吃饭的时间;“非时”指不能用正食的时间。但按时间来划分,具体地说,“时食”——就是从清晨明相出后到日中这段时间,此时因顺应法故,名之为“时”,于“时”而“食”,称为“食时”;“非时食”——是指从日中以后到第二天明相未出前。为什么要这样划分时与非时呢?又为什么在时中可以食,非时不可以食呢?《毗罗三昧经》云:

  时有四种:早,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故,日午是法食时(即如法之食时,三世诸佛皆以正午为如法之食时),故曰时。过此以后,同于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1〕

  又《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七云:

  非时者,从日中至后夜后分名非时。从晨至日中名时。何以故?以初日出乃至日中,明转盛中则满足,故名为时,从中夜至后夜分,明转减没,故名非时;又从晨至日中,世人营救事业作饮食,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分燕合嬉戏自娱乐时,比丘游行,有所触恼,故名非时;又从晨至日中,俗人种种事务,淫恼不发,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事务休息,淫戏言笑,若比丘出入游行,或被诽谤受诸恼害,名为非时;又比丘从晨至中是乞食时,应入聚落往来游行,故名为时,从至后夜分,应静拱端坐,诵经坐禅,各当所业,非是行来入聚落时,故名非时。〔2〕

  此中不难看出,若于非时而食,长贪妨道,招世讥过,事不应法,多生罪累,故名“非时”。于“非时”而“食”称为非时食。而对于其中的“食”,它的梵语是Ahara,总谓增益身心。即有食物供应,身可活动,心可思维。故“非时食”具体的解释,也就是如果在过了日中以后一直到第二天明相未出前这段时间,吃任何东西(除如法受过的药)都叫非时食。于中“日中”和“明相未出”一定要把握好,因为各地所处的时区不同,所以日中的时间也不一样。但都以当地的为准。日中若过一发一线,都落入非时的范围。明相是指天亮的时刻,一般简单的就以能看到手纹的细线,或者能看出树的绿色即可算天亮。就是说时间是十分固定的,如果在非时的时间受用饮食,就有违佛陀的教导,带来许多过患,故当禁止。这是非时食简单的名义。

  二、非时食戒的制戒因缘

  佛陀所制的每条戒,非凭空虚构,都是有一定的原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制戒因缘”。佛陀每一制戒因缘,都是佛世的弟子们,在他们的生活世界里,所发生的很现实的事情。每当弟子犯了过错,影响了佛法的庄严和自身的道业,被世间人讥嫌和诽谤时,弟子们都会毫无保留地向佛陀秉白,佛陀就会根据弟子所作,也为了警策以后的弟子们不犯,故而制戒。透过制戒因缘,就可以了解到佛陀制戒的本怀和用意,本戒是由两个因缘而制的:

  (一)当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时王舍城人民有一规模盛大的节会,人民欢乐地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庆祝节日。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释子,为六群比丘之一,也到城中参加集会观看歌舞。因这二人长得容貌庄严,端正无比,所以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人们不看台上的歌舞,而把目光都转移到他们二人身上,这时其中一人对大家说:“你们不能白看沙门释子,应供养饮食后再看。”时众人即与饮食供养二人,他们二人吃完了所得的供养,又继续观看伎乐,一直看到天很黑了才回到僧伽蓝中,诸比丘见了问他俩,这么晚去哪了?彼二人就以实情相告。如此比丘呵责二人以后,就将此事禀白于佛,这是一个因缘。

  (二)第二缘起所犯人是迦留陀夷,他是婆罗门种,他与别人不同之处是脸色黑光闪耀,也是六群比丘之一,他在晚上时着衣持钵,到王舍城乞食,此时正赶上天很阴暗,他到一孕妇家乞食,该孕妇持食出门,准备供养他时,正值天打闪电,亮光照到迦留陀夷黑色黑光的面孔,甚是恐怖,孕妇当时大声呼喊,“鬼啊!鬼啊!”,同时因惊吓过度而胎堕小产。这时迦留陀夷言:“大妹,我非鬼,我乃沙门释子。”妇女非常愤恨地说:沙门释子,宁自破腹,不应夜行乞食。时迦留陀夷闻此语已,还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了,诸比丘往白世尊,由此二缘世尊集僧,呵责难陀、跋难陀及迦留陀夷,并结此非时食戒。

  透过以上的制戒因缘,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修行人不应置身俗人聚闹之处,若观伎乐,印象颇深,恒久忆持,更难以忘怀,互相言论不顾道业,扰乱内心不得清净。若转向俗事——为吃喝玩乐而奔忙,把精力投注于无意义的事情上,则易荒废时光,又使信众丧失恭敬,兼犯净戒,久而久之,使自己贪欲膨胀,放逸懈怠,失坏戒律学处。所以,修行人当恒时不失向道之心,能够心忆善法,足履善处,常自勉之!

  三、非时食戒在诸众中之轻重

  佛陀有七众弟子,即在家二众和出家五众。虽然在家居士的戒律条数远不如出家众多,但对于非时食戒,也都是要守持的。《行事钞》云:“在家人五戒,汝尽形受持。当供养三宝,劝化作诸功德,年三月六,常须持斋。用此功德,回施众生,早成佛道。”〔3〕对它的解释于《资持记》中云:“年三是正、五、九月,月六是白黑两半各有三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持斋者或受八戒,或但持斋,中前一食,中后不得妄啖。”〔4〕所以在家五戒、八戒就有“非时不食(持斋)”的要求了。《佛说斋经》云:“佛法斋者,(佛)道弟子同六斋之日受八戒。”又云:“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中日后不复食,如是清净戒,以一心习。”〔5〕佛制八关斋戒,是因在家居士事务纷繁,难得安心办道,故让其有机会过短暂的出家生活,令其一日一夜摄心善处,用功办道,种将来出离之因。其中第八条就是“不非时食”。在这一天一夜中,如出家人一般的如法而食,日中之后不再进食,食少身心轻利,系心正念努力修行。持八关斋戒之人,应一心修习这一条戒,不得有犯,否则不能成就解脱正因。

  在家戒还有一菩萨戒,在《善生经》中云:“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6〕这是说在家菩萨受了菩萨戒之后。如果于每月中的六斋日,不能受持八关斋戒,或是不供养三宝,这个优婆塞就得轻罪,因为“不非时食戒”是二十八轻戒之一,所以算轻罪,但是如果不起心忏悔,会堕落恶趣。虽然是犯轻罪,但是其作为已属不清净,所以说不净有作。

  其次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中的第九条就是“非时不食戒”。

  沙弥尼戒,食不失时,常以时食,不得失度,过日中后,不得复食,虽有甘美无极之味,终不复食,亦不教人犯,心亦不念。假使无上自然食来,亦不得食也。若长者国王日中后施,亦不服食,终死不犯。常思禅定,一切饮食,虽有所食,裁自支命,欲令一切解深远愿,得十种力,以为饮食。是为沙弥尼戒也。〔7〕

  所以沙弥尼一经受戒就要誓愿受持,即使无上美味现前,也不能动摇。

  对于式叉摩那,受了六法以后,非时食戒,是六法中的第五条,对式叉摩那守持的程度要求更为严格。其戒文曰“若式叉摩那尼非时食,犯戒,应更受戒”。“ 若犯非时食戒,就名缺戒,应更与二岁羯磨,后从始学,若不满二岁,不得授大戒”。式叉摩那犯了这条“非时食戒”,就必须于僧中重新作羯磨受戒。再学两年,若差一天不满两年,或守持不清净,都绝不可以进授比丘尼戒的。

  再进一步,对于比丘、比丘尼非时食,同为第四篇所摄,比丘为第三十七条,比丘尼为第二十四条。如果比丘(比丘尼)非时食,咽一口结一个罪(第四篇罪),并堕众合地狱一千四百四十万年。而且不但咽咽结罪,还不能为居家八戒之师,何况能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作师

  由此观之,此非时食戒,着实不能轻视,虽说作为比丘、比丘尼,犯了此戒可以对首向清净者忏悔,但是,切不可因可以忏悔就时常放纵自己,修行人堕恶道的缘是绝对不可以随顺的,当自我勉励,清净行持!

  四、诸药种类、体性与受法

  在今日佛教界,持非时食戒的人已为数不多,而在这为数不多的受持者中,有一些是不太如法的,如有的人认为只要下午不动牙,喝豆浆、牛奶等饮品也是持此戒;有的认…

《浅谈非时食戒(释亲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