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非時食戒
編輯:釋親仁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戒律是向善、向光明、向解脫的起點;是斷除累劫積習的銳利武器;是令道人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符合佛心聖意的最好導引;戒律更是延續正法命脈的關鍵所在。本文就律中之一的非時食戒,從六個方面入手,說明飲食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要素,但同時它也是障道的助緣,並能導致病患和給惡道衆生增加不堪忍受的苦痛,最終將墮于負處。今寫此文,對于非時食戒如何守持清淨及不持之危害作了簡單介紹。從中可窺佛陀製此戒的深遠意義及古德尊佛教誡、嚴持淨戒的風範。仰祈智者,思幻質非堅,美食難保永壽,師模任重,當爲正法久住、道業有成而守持佛戒。
關鍵詞:非時食明相藥
作者簡介:釋親仁,閩南佛學院2001級本科畢業生。
當今之世,去佛日遙,對戒法的重視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戒律不僅爲佛陀金口所宣,就連佛陀入滅時,都叮囑弟子們以戒爲師。對此我們又當持何態度?《涅槃經》雲:“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若住,正法久住。”可見作爲佛陀弟子的我們,肩負著弘揚正法和救度苦難衆生的大任。自然戒律是成功的關鍵。依戒行持也必然成爲修行旅程中不可暫缺的內容,基于此,就“非時食戒”略明戒對我們的重要,以及持戒的利益和犯戒的危害。以期與諸同道合心共鳴,攜手共樹戒幢于今世。
一、略釋非時食戒名義
非時食戒,通出家和在家,故不可被忽視。何謂非時食呢?非時是相對時而言,“時”與“非時”分別指時間的界定分段,“時”指僧人如法吃飯的時間;“非時”指不能用正食的時間。但按時間來劃分,具體地說,“時食”——就是從清晨明相出後到日中這段時間,此時因順應法故,名之爲“時”,于“時”而“食”,稱爲“食時”;“非時食”——是指從日中以後到第二天明相未出前。爲什麼要這樣劃分時與非時呢?又爲什麼在時中可以食,非時不可以食呢?《毗羅叁昧經》雲:
時有四種:早,天食時;午,法食時;暮,畜生食時;夜,鬼神食時。佛斷六趣因,令同叁世故,日午是法食時(即如法之食時,叁世諸佛皆以正午爲如法之食時),故曰時。過此以後,同于下趣,非上食時,故曰非時。〔1〕
又《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七雲:
非時者,從日中至後夜後分名非時。從晨至日中名時。何以故?以初日出乃至日中,明轉盛中則滿足,故名爲時,從中夜至後夜分,明轉減沒,故名非時;又從晨至日中,世人營救事業作飲食,故名爲時,從中至後夜,分燕合嬉戲自娛樂時,比丘遊行,有所觸惱,故名非時;又從晨至日中,俗人種種事務,淫惱不發,故名爲時,從中至後夜後分事務休息,淫戲言笑,若比丘出入遊行,或被誹謗受諸惱害,名爲非時;又比丘從晨至中是乞食時,應入聚落往來遊行,故名爲時,從至後夜分,應靜拱端坐,誦經坐禅,各當所業,非是行來入聚落時,故名非時。〔2〕
此中不難看出,若于非時而食,長貪妨道,招世譏過,事不應法,多生罪累,故名“非時”。于“非時”而“食”稱爲非時食。而對于其中的“食”,它的梵語是Ahara,總謂增益身心。即有食物供應,身可活動,心可思維。故“非時食”具體的解釋,也就是如果在過了日中以後一直到第二天明相未出前這段時間,吃任何東西(除如法受過的藥)都叫非時食。于中“日中”和“明相未出”一定要把握好,因爲各地所處的時區不同,所以日中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都以當地的爲准。日中若過一發一線,都落入非時的範圍。明相是指天亮的時刻,一般簡單的就以能看到手紋的細線,或者能看出樹的綠色即可算天亮。就是說時間是十分固定的,如果在非時的時間受用飲食,就有違佛陀的教導,帶來許多過患,故當禁止。這是非時食簡單的名義。
二、非時食戒的製戒因緣
佛陀所製的每條戒,非憑空虛構,都是有一定的原因,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製戒因緣”。佛陀每一製戒因緣,都是佛世的弟子們,在他們的生活世界裏,所發生的很現實的事情。每當弟子犯了過錯,影響了佛法的莊嚴和自身的道業,被世間人譏嫌和誹謗時,弟子們都會毫無保留地向佛陀秉白,佛陀就會根據弟子所作,也爲了警策以後的弟子們不犯,故而製戒。透過製戒因緣,就可以了解到佛陀製戒的本懷和用意,本戒是由兩個因緣而製的:
(一)當時佛在王舍城靈鹫山中,時王舍城人民有一規模盛大的節會,人民歡樂地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慶祝節日。時有難陀、跋難陀二釋子,爲六群比丘之一,也到城中參加集會觀看歌舞。因這二人長得容貌莊嚴,端正無比,所以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人們不看臺上的歌舞,而把目光都轉移到他們二人身上,這時其中一人對大家說:“你們不能白看沙門釋子,應供養飲食後再看。”時衆人即與飲食供養二人,他們二人吃完了所得的供養,又繼續觀看伎樂,一直看到天很黑了才回到僧伽藍中,諸比丘見了問他倆,這麼晚去哪了?彼二人就以實情相告。如此比丘呵責二人以後,就將此事禀白于佛,這是一個因緣。
(二)第二緣起所犯人是迦留陀夷,他是婆羅門種,他與別人不同之處是臉色黑光閃耀,也是六群比丘之一,他在晚上時著衣持缽,到王舍城乞食,此時正趕上天很陰暗,他到一孕婦家乞食,該孕婦持食出門,准備供養他時,正值天打閃電,亮光照到迦留陀夷黑色黑光的面孔,甚是恐怖,孕婦當時大聲呼喊,“鬼啊!鬼啊!”,同時因驚嚇過度而胎墮小産。這時迦留陀夷言:“大妹,我非鬼,我乃沙門釋子。”婦女非常憤恨地說:沙門釋子,甯自破腹,不應夜行乞食。時迦留陀夷聞此語已,還至僧伽藍中,以此因緣向諸比丘說了,諸比丘往白世尊,由此二緣世尊集僧,呵責難陀、跋難陀及迦留陀夷,並結此非時食戒。
透過以上的製戒因緣,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啓示:修行人不應置身俗人聚鬧之處,若觀伎樂,印象頗深,恒久憶持,更難以忘懷,互相言論不顧道業,擾亂內心不得清淨。若轉向俗事——爲吃喝玩樂而奔忙,把精力投注于無意義的事情上,則易荒廢時光,又使信衆喪失恭敬,兼犯淨戒,久而久之,使自己貪欲膨脹,放逸懈怠,失壞戒律學處。所以,修行人當恒時不失向道之心,能夠心憶善法,足履善處,常自勉之!
叁、非時食戒在諸衆中之輕重
佛陀有七衆弟子,即在家二衆和出家五衆。雖然在家居士的戒律條數遠不如出家衆多,但對于非時食戒,也都是要守持的。《行事鈔》雲:“在家人五戒,汝盡形受持。當供養叁寶,勸化作諸功德,年叁月六,常須持齋。用此功德,回施衆生,早成佛道。”〔3〕對它的解釋于《資持記》中雲:“年叁是正、五、九月,月六是白黑兩半各有叁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日。持齋者或受八戒,或但持齋,中前一食,中後不得妄啖。”〔4〕所以在家五戒、八戒就有“非時不食(持齋)”的要求了。《佛說齋經》雲:“佛法齋者,(佛)道弟子同六齋之日受八戒。”又雲:“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時食,食少節身,過中日後不複食,如是清淨戒,以一心習。”〔5〕佛製八關齋戒,是因在家居士事務紛繁,難得安心辦道,故讓其有機會過短暫的出家生活,令其一日一夜攝心善處,用功辦道,種將來出離之因。其中第八條就是“不非時食”。在這一天一夜中,如出家人一般的如法而食,日中之後不再進食,食少身心輕利,系心正念努力修行。持八關齋戒之人,應一心修習這一條戒,不得有犯,否則不能成就解脫正因。
在家戒還有一菩薩戒,在《善生經》中雲:“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叁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6〕這是說在家菩薩受了菩薩戒之後。如果于每月中的六齋日,不能受持八關齋戒,或是不供養叁寶,這個優婆塞就得輕罪,因爲“不非時食戒”是二十八輕戒之一,所以算輕罪,但是如果不起心忏悔,會墮落惡趣。雖然是犯輕罪,但是其作爲已屬不清淨,所以說不淨有作。
其次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中的第九條就是“非時不食戒”。
沙彌尼戒,食不失時,常以時食,不得失度,過日中後,不得複食,雖有甘美無極之味,終不複食,亦不教人犯,心亦不念。假使無上自然食來,亦不得食也。若長者國王日中後施,亦不服食,終死不犯。常思禅定,一切飲食,雖有所食,裁自支命,欲令一切解深遠願,得十種力,以爲飲食。是爲沙彌尼戒也。〔7〕
所以沙彌尼一經受戒就要誓願受持,即使無上美味現前,也不能動搖。
對于式叉摩那,受了六法以後,非時食戒,是六法中的第五條,對式叉摩那守持的程度要求更爲嚴格。其戒文曰“若式叉摩那尼非時食,犯戒,應更受戒”。“ 若犯非時食戒,就名缺戒,應更與二歲羯磨,後從始學,若不滿二歲,不得授大戒”。式叉摩那犯了這條“非時食戒”,就必須于僧中重新作羯磨受戒。再學兩年,若差一天不滿兩年,或守持不清淨,都絕不可以進授比丘尼戒的。
再進一步,對于比丘、比丘尼非時食,同爲第四篇所攝,比丘爲第叁十七條,比丘尼爲第二十四條。如果比丘(比丘尼)非時食,咽一口結一個罪(第四篇罪),並墮衆合地獄一千四百四十萬年。而且不但咽咽結罪,還不能爲居家八戒之師,何況能爲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作師
由此觀之,此非時食戒,著實不能輕視,雖說作爲比丘、比丘尼,犯了此戒可以對首向清淨者忏悔,但是,切不可因可以忏悔就時常放縱自己,修行人墮惡道的緣是絕對不可以隨順的,當自我勉勵,清淨行持!
四、諸藥種類、體性與受法
在今日佛教界,持非時食戒的人已爲數不多,而在這爲數不多的受持者中,有一些是不太如法的,如有的人認爲只要下午不動牙,喝豆漿、牛奶等飲品也是持此戒;有的認…
《淺談非時食戒(釋親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