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的无常思想和意义
编辑:释涵智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一般人由于迷惑无知,无常执常,抗拒无常的心理,首先浅说三法印之关联,以突显“无常”思想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接着解释无常的定义,说明无常的真义,破除一般人对“无常”的错误认识,树立起“无常”的正见;而后探究佛说无常的目的,阐述无常观的人生智慧,表明一个修行者必须要有无常观念,让无常的观念植入内心,成为一种生活或修行的理念,时时提示人生的方向,引导、影响日常的生活。
关键词:三法印 诸行无常 无常 因缘
作者简介:释涵智,闽南佛学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人情无常,令人悲伤;世界无常,成住坏空;一切无常,虚假如幻。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消极、悲观、没有意义的。
佛陀为何要说无常?如何正确看待无常?这是佛弟子必须了解与思维的。希望藉着今日之因缘,众人对无常能有更深刻的认知与了解,以便进一步提升自己,好从事修行。
一、浅说三法印之关联
佛陀的教法——三法印,三者相关而贯通,不仅说明宇宙人生生灭变化的现象,也诠释诸佛寂灭无为的解脱境界。学佛之人,如不了解三法印,就无法了解佛法的真实义理。诸佛菩萨皆以通达三法印而证佛果!印顺导师在其《法印经略说》中说,三法印是诸佛眼目——“佛之知见”。
所谓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从现实世界来说,三法印所包含的无常性、无我性、无生灭性,就是人生宇宙间三大真理。一般人不明白这种真理,而生颠倒妄见,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此而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成为一切苦的本源。佛说三法印,便是针对不明宇宙真相,执著颠倒妄见者而说,以使其明白真理,树立正见,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束缚。所以《法华经》上说:“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1
三法印其实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是相互联系,由浅入深的观照法门,也是修持的一般层次。从现象上观察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所谓“世事无常”这是我们可以看到,容易懂得和接纳的概念。无我的道理,就不易使人理解。因为众生无不执“我”,一旦听到无我,不免引为惊奇,感到难以想象。如果对世事无常的道理有了认识,再从无常的道理中去看有没有 “我”,无我也就不难理解了。认识到一切法无常、无我的真理,也就不难通达本来无生无灭的真理。
佛常这样的问比丘们:“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是苦否?”答:“是苦。”“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们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2依这类经文,可见三者是相关而贯通的。也就是说,如能参悟无常、无我的真理,即是认识宇宙间一切现象本来寂静,生死烦恼均为息灭,自然而然地进入无生无灭的解脱境界之中,而体证宇宙人生实相。
三法印是综贯相通,能统一三者的,即着重于诸法无我印(法通于有为与无为)。而诸法的无我性,可从缘起法来说明。缘起本通两方面:一、流转的因果相生,即是无常;二、还灭的因果寂灭,即是涅。缘起法贯彻流转与还灭;缘起是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无我亦即是空性,无我也即能贯通这两端了。
一切法因缘和合,所以能生;散的因缘生起了,所以一切法归于灭。看起来似乎有什么实体在那里生灭,其实并没有实自性的生灭,仅是如幻的生灭而已,它是无自性空,本来无我的。从无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灭,本性不生不灭,即在缘起的生灭无常中看出。生灭无常,即是空无我的;空无即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即是生灭无常的。这样缘起法的本性空(无我),就贯彻了三法印。从缘起无我的深义去了解,法的生起是幻起,还灭是幻灭,生灭无常而本来空寂。“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师在其《物不迁论》开头就说:“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3《法华经》中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4所以佛弟子证得涅槃,即显出诸法实相。由此得知三法印是贯通的,“诸行无常”一法印即三法印。
二、诸行无常的定义
卢照邻《长安古意》曰:“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物不迁论》云:“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5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火”,他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他看来,作为本原的火是永恒流转的,火所生成的世界万物也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他指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又说: “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6这里指明,一切既存在,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不是静事物的总和,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这也就是哲学上所谓的“辩证发展观”。
以上所举的都有佛教“诸行无常”的思想在内。行是变坏造作之义;诸行,指世间一切有为法,世上所有的种种事物,凡是天地间的一切万物,都称为诸行。
常即永恒、不变之义;无常是“无有常性”的意义。世间迁流不息,无有恒常。其实,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杂阿含经》中说:“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又说:“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
不但有情世间的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也有成、住、坏、空的演变;人的心念有生、住、异、灭的变化;自然界的时序更是春、夏、秋、冬或冷、暖、寒、暑更替不已。也就是说,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世间一切万法无一是常住不变的,所以说“无常”。
举凡天地万物,森罗万象,皆无一刻不在改变。由刹那刹那的渐变,累积成一期的突变。因此,一切的一切,可以说都只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这便是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是世间实相,是宇宙人生永远不变的真理。万物时时变化,如何变化?依什么改变呢?是依“缘”而变化。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缘灭启示“无常”的道理,缘可说是担任诸行无常的“舞台换场”工作。可知无常不是断灭,而是有因果定律的。“果不俱因,因因而果。”7果生起时因已经消灭,但现在的果一定是由过去的因发展变化而来。
无常也不是消极的,无常并不可怕,无常告诉我们,好的会变坏,坏的也能变好。给予好因缘,就有好变化;给予坏因缘,则有坏的变化。因此,凡事都不是命定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明白无常的道理,就会肯定自己的未来,就能脱离神权思想的控制,而做自己因缘的主人。
无常为我们的人生开拓更宽广的空间,很多苦难都因无常而重新燃起无限的希望。所以无常才能进步,才能更新,才能生生不息;无常蕴藏着无限的希望与生机,是最实在、最亲切的真理。如果世间一切永恒常住,世界必然一片死寂,惟其一切法“无常”,才有春夏秋冬的四时运转,才有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的物换星移,才有聚散穷通、悲欢离合,也才能构成一个生机无限、多姿多彩的有情世间。
三、佛说无常的目的
“诸行无常”、“五蕴非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凡夫惧怕面对,非要对境起执著,然后生起无限的苦恼。也常因时光飞逝、世事无常、韶华易失、青春不再而慨叹良多,叹惜往事如烟,过去的好时光如春梦无痕。更因为失去所爱而痛不欲生,肝肠寸断,流泪数千行。《杂阿含经》云:
佛告罗陀,于色染著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著缠绵,名曰众生。
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无常、知受、想、行、识无常。……无贪欲成就,无贪欲法者,堪能知色无常,堪能知受、想、行、识无常。8
佛在《中阿含经》中说:“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9
佛说无常的目的,第一是要我们正观无常,去除贪爱执著,心得解脱。佛陀认为人生的苦是在于,人心把无常执以为常,把会变化的想成不变的。看清现状,就是对五蕴色、受、想、行、识,“以正确的智慧去看”,就不会产生苦。佛在《杂阿含经》中说:
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10由此可知,正观无常,自可不难以“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佛常告诉比丘:
当正观无常……如是知、如是见次弟尽有漏。11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暗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12
《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云:
菩萨何以故行是无常想?以众生著常颠倒,受众苦,不得免生死。行者得是无常想,教化众生言:诸法皆无常,汝莫著常颠倒,失行道时!诸佛上妙法,所谓四真谛中,苦谛为初,苦四行中无常…
《浅谈佛教的无常思想和意义(释涵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