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佛教的无常思想和意义(释涵智)▪P2

  ..续本文上一页行为初,以是故菩萨行无常想。

  何等是具足无常想?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如风吹尘,如山上水流,如火焰随灭。一切有为法,无牢无强,不可取,不可著,为如幻化,诳惑凡夫。因是无常得入空门,是空中一切法不可得,无常亦不可得……若无无常,佛何以苦谛中说无常?

  凡夫人生邪见故,谓世间是常。为灭除是常见故,说无常,不为无常是实故说;复次,佛未出世,凡夫人但用世俗道,遮诸烦恼。今欲拔诸烦恼根本故,说是无常;复次,诸外道法,但以形离五欲,谓是解脱;佛说邪相因缘故缚,观无常正相故解脱……

  一、观诸法无常,是为真涅槃道。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诸法虽空,而说是无常想。

  二、无常想是圣道别名。佛种种异名说道:或言四念处,或言四谛,或言无常想。

  佛说无常的目的,第二是告诉我们生死轮回的痛苦,当勤求出离,修行佛道。《杂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无有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说法教诫、教授。以世间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说法教诫、教授。13

  因有老、病、死才需要修行。经过真修实证,才有解脱的圣者出现。世间有圣者出现,才能指引明确的解脱之道。

  《物不迁论》中说:“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14声闻人听佛说四谛法,觉悟无常、苦、空、无我之理,勤修圣道,断除烦恼,而证圣果;缘觉听佛说十二缘起(独觉出于无佛世,观大自然中花开花谢、四时运转)而觉悟诸法本无生之理。

  当初佛陀因为感悟人生无常,于是舍弃荣华,出家修道;成道之后,也以苦、空、无常的人生真相来开示众生,所以原始佛教教团的成立,可以说是源于佛陀对诸行无常的体悟。《法华经》中说:

  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冥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15遂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16

  一般人不是执常见,就是执断见。常见如认为人永远是人,畜生永远是畜生等;断见者“咸言此身,死后断灭”17,人死如灯灭。佛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六道轮回,众生随其所造善恶业,在六道中不断的轮转,“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生死痛苦,无有了期。

  因为无常,所以“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18然而死亡,并不是一了百了,“将至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19《佛说无常经》中说:

  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当勤策三业,恒修于福智。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依经我咯说,智者应善思。20

  “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隐快善。”21修学佛法,能“现世安隐,后生善处”22。“是故劝诸人,谛听真实法,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佛法如甘露,除热得清凉,一心应善听,能灭诸烦恼。”23

  无常迅速,生死路险,慎勿放逸,当勤求出离,修行佛道,“唯有佛菩提,是真皈依处”。

  四、无常观的人生智慧

  佛法重在断除烦恼,贵在学以致用,那么如何运用无常观来引导我们的修行和生活呢?

  诸行无常,指出我们的人生是变化不定的,有生必有灭,一切的快乐与痛苦都在不断地变化,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永久的。正是这样,人生才充满希望,才应该珍惜。

  佛在因地时也曾是凡夫,种种凡夫心行,都曾经历过。如果凡夫永远是凡夫,就不可能成佛。我们可以藉着无常的道理,不断地改变自己,忏悔业障,修行佛道,积累资粮,终有一天也可成佛。《物不迁论》中说:“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24正因为无常,我们才可朝向目标前进,一步一步到达目的。成佛了也不是万事大吉,无所事事,而是“恒求善事,利益一切”。25《解深密经·地波罗密多品》云: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所得波罗蜜多诸可爱果,及诸异熟常无有尽,波罗蜜多亦无有尽?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展转相依生起,修习无间断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是诸菩萨深信爱乐波罗蜜多,非于如是波罗蜜多所得可爱诸果异熟?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波罗蜜多是最增上喜乐因故;二者波罗蜜多是其究竟饶益一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罗蜜多是当来世彼可爱果异熟因故;四者波罗蜜多非诸杂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罗蜜多非是毕竟变坏法故。26

  可见,佛菩萨最懂得珍惜把握。离于爱染,得清净处,为度众生,来此世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尽未来际,住不退转。

  人生,是善业所得;而现生的行为善恶,成为未来升沉的枢纽。佛一再告诉我们“人生难得”。《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载:“人道有三事胜于天道:道德、知识和坚强的毅力。”诸佛皆在人间成佛,佛陀亦曾说:“我今亦是人数”,可见体见真理而解脱成佛,是由人修行成就的。人生是如此优胜,所以应珍惜生命。生命本身亦是无常,若不修行、作善,可能将失去人身,这对已经遇到佛法的人来说,都是辜负自己的生命。

  “无常”并不否定现象界的现象,而是指出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所以拥有的一切就应该珍惜。有父母在,就要孝顺父母,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内疚懊悔;有钱富裕的时候,要懂得布施修福惜福,而守财、享受、挥霍浪费、为富不仁、损人利己,最终将会无福,千万金钱也会随流水而去;关怀爱护我们的善知识善友,更要珍惜,恭敬供养、信受教诲、令其欢喜。六根具足,年少有智,就该好好地闻思修行,“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27如果说等以后再用功,或老来再学道,须知生命是无常的,随时都会消失,岂能长久地等待呢?

  透过无常,对于好的要善于珍惜、把握;对于不好的也不必垂头丧气,只要添加善缘,则可改善。如收回高傲的态度,改用谦逊的面目,就能赢得更高的友谊;消除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勇于助人,关心他人,必能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遇到挫折,只要能够坚持到底,逆境终将突破。因为无常,所以每天我们都是崭新的,对自己不要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他人也不能有成见,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不传语是非,“不念旧恶,不憎恶人。”28所以,无常的人生观不是悲观的,而是现实的人生观,也是惜缘的人生观。

  生活中的我们会经常遇到得与失,没有智慧的人便会对得失耿耿于怀。当得到一些利益时,便马上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别人夺去了,就懊恼伤心。由于不能解决好得与失的问题,常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无常的智慧观教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得失,因为得与失都在无常变化中。得到东西也不必欣喜若狂,有一天总会失去的;失去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坏事,首先有一天它总会失去的,说不定哪天又会得到它,有时会因为失去它,从而得到更大的利益。即使在这一边失去了,并不需要完全绝望,因为在另外一边或许可以得到什么。重要的是要知道该如何认识自己,运用自己。正因为得与失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待得与失。

  无常的智慧对人生来说,首先带来希望的人生,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其次应该珍重自己的生命;再次,应该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缘份,提倡惜缘的人生观;最后,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

  “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身处无常的法流之中,却不知真相,反生颠倒妄见,感受苦痛折磨,造业受报,轮转生死。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正观无常之变化,则可透视宇宙人生之实相;由观无常,盲目的执著就会减轻,成为对治烦恼的力量;念及无常,一切修法也会变得主动精勤。体念无常、无我的真理,可激发菩提心,完成自己,也救护一切众生,直至实现涅,觉悟诸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体证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解脱境界,这就是“三法印”的思想根据,也是佛教的根本教义。

  参考书目:

  1、圣严:《佛学入门手册》。

  2、印顺:《佛法是救世之光》,《妙云集》下编之十一(24),正闻出版社出版。

  3、印顺:《佛法概论》,《妙云集》中编之一(8)。

  4、星云:《星云大师谈人生》。

  5、《佛光教科书》(2),《佛教的真理》,佛光出版社出版。

  6、冒从虎等编:《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

  7、清·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8、禅莲:《略述三法印》,《闽南佛学院学报》1993年,第9期。

  〔1〕《大正藏》第9册,第15页中。

  〔2〕印顺:《佛法概论》,第145页。

  〔3〕《大正藏》第45册,第151页上。

  〔4〕《大正藏》第9册,第8页中。

  〔5〕《大正藏》第45册,第151页中。

  〔6〕《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3页。

  〔7〕《肇论》,《大正藏》第45册,第151页下。

  〔8〕《大正藏》第2册,第49页上。

  〔9〕《大正藏》第1册,第738页中。

  〔10〕《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上。

  〔11〕同上,第51页下。

  〔12〕同上,第1页上。

  〔13〕同上,第199~200页上。

  〔14〕《大正藏》第45册,第151页。

  〔15〕《大正藏》第9册,第9页。

  〔16〕同上,第6页上。

  〔17〕《楞严经》,《大正藏》第19册,第110页上。

  〔18〕 同上。

  〔19〕《佛说无常经》,《大正藏》第17册,第746页上。

  〔20〕同上。

  〔21〕《法华经》,《大正藏》第9册,第60页下。

  〔22〕同上,第19页中。

  〔23〕《佛说无常经》,《大正藏》第17册,第745页下。

  〔24〕《大正藏》第45册,第151页下。

  〔25〕《法华经》,《大正藏》第9册,第13页上。

  〔26〕《大正藏》第16册,第707页上。

  〔27〕《佛说八大人觉经》,《大正藏》第17册,第715页中。

  〔28〕同上。

  

《浅谈佛教的无常思想和意义(释涵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