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教的無常思想和意義(釋涵智)▪P2

  ..續本文上一頁行爲初,以是故菩薩行無常想。

  何等是具足無常想?觀有爲法念念生滅,如風吹塵,如山上水流,如火焰隨滅。一切有爲法,無牢無強,不可取,不可著,爲如幻化,诳惑凡夫。因是無常得入空門,是空中一切法不可得,無常亦不可得……若無無常,佛何以苦谛中說無常?

  凡夫人生邪見故,謂世間是常。爲滅除是常見故,說無常,不爲無常是實故說;複次,佛未出世,凡夫人但用世俗道,遮諸煩惱。今欲拔諸煩惱根本故,說是無常;複次,諸外道法,但以形離五欲,謂是解脫;佛說邪相因緣故縛,觀無常正相故解脫……

  一、觀諸法無常,是爲真涅槃道。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諸法雖空,而說是無常想。

  二、無常想是聖道別名。佛種種異名說道:或言四念處,或言四谛,或言無常想。

  佛說無常的目的,第二是告訴我們生死輪回的痛苦,當勤求出離,修行佛道。《雜阿含經》雲: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叁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爲叁?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叁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于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以世間有此叁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應等正覺出于世間,世間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13

  因有老、病、死才需要修行。經過真修實證,才有解脫的聖者出現。世間有聖者出現,才能指引明確的解脫之道。

  《物不遷論》中說:“噫!聖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聲聞悟非常以成道,緣覺覺緣離以即真。苟萬動而非化,豈尋化以階道。”14聲聞人聽佛說四谛法,覺悟無常、苦、空、無我之理,勤修聖道,斷除煩惱,而證聖果;緣覺聽佛說十二緣起(獨覺出于無佛世,觀大自然中花開花謝、四時運轉)而覺悟諸法本無生之理。

  當初佛陀因爲感悟人生無常,于是舍棄榮華,出家修道;成道之後,也以苦、空、無常的人生真相來開示衆生,所以原始佛教教團的成立,可以說是源于佛陀對諸行無常的體悟。《法華經》中說:

  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于五欲,如牦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冥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15遂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16

  一般人不是執常見,就是執斷見。常見如認爲人永遠是人,畜生永遠是畜生等;斷見者“鹹言此身,死後斷滅”17,人死如燈滅。佛告訴我們無常的道理——六道輪回,衆生隨其所造善惡業,在六道中不斷的輪轉,“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生死痛苦,無有了期。

  因爲無常,所以“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殒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18然而死亡,並不是一了百了,“將至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19《佛說無常經》中說:

  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衆苦。……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當勤策叁業,恒修于福智。眷屬皆舍去,財貨任他將,但持自善根,險道充糧食。……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依經我咯說,智者應善思。20

  “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21修學佛法,能“現世安隱,後生善處”22。“是故勸諸人,谛聽真實法,共舍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23

  無常迅速,生死路險,慎勿放逸,當勤求出離,修行佛道,“唯有佛菩提,是真皈依處”。

  四、無常觀的人生智慧

  佛法重在斷除煩惱,貴在學以致用,那麼如何運用無常觀來引導我們的修行和生活呢?

  諸行無常,指出我們的人生是變化不定的,有生必有滅,一切的快樂與痛苦都在不斷地變化,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永久的。正是這樣,人生才充滿希望,才應該珍惜。

  佛在因地時也曾是凡夫,種種凡夫心行,都曾經曆過。如果凡夫永遠是凡夫,就不可能成佛。我們可以藉著無常的道理,不斷地改變自己,忏悔業障,修行佛道,積累資糧,終有一天也可成佛。《物不遷論》中說:“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24正因爲無常,我們才可朝向目標前進,一步一步到達目的。成佛了也不是萬事大吉,無所事事,而是“恒求善事,利益一切”。25《解深密經·地波羅密多品》雲: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所得波羅蜜多諸可愛果,及諸異熟常無有盡,波羅蜜多亦無有盡?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展轉相依生起,修習無間斷故。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諸菩薩深信愛樂波羅蜜多,非于如是波羅蜜多所得可愛諸果異熟?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波羅蜜多是最增上喜樂因故;二者波羅蜜多是其究竟饒益一切自他因故;叁者波羅蜜多是當來世彼可愛果異熟因故;四者波羅蜜多非諸雜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羅蜜多非是畢竟變壞法故。26

  可見,佛菩薩最懂得珍惜把握。離于愛染,得清淨處,爲度衆生,來此世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盡未來際,住不退轉。

  人生,是善業所得;而現生的行爲善惡,成爲未來升沈的樞紐。佛一再告訴我們“人生難得”。《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載:“人道有叁事勝于天道:道德、知識和堅強的毅力。”諸佛皆在人間成佛,佛陀亦曾說:“我今亦是人數”,可見體見真理而解脫成佛,是由人修行成就的。人生是如此優勝,所以應珍惜生命。生命本身亦是無常,若不修行、作善,可能將失去人身,這對已經遇到佛法的人來說,都是辜負自己的生命。

  “無常”並不否定現象界的現象,而是指出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中,所以擁有的一切就應該珍惜。有父母在,就要孝順父母,不能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內疚懊悔;有錢富裕的時候,要懂得布施修福惜福,而守財、享受、揮霍浪費、爲富不仁、損人利己,最終將會無福,千萬金錢也會隨流水而去;關懷愛護我們的善知識善友,更要珍惜,恭敬供養、信受教誨、令其歡喜。六根具足,年少有智,就該好好地聞思修行,“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27如果說等以後再用功,或老來再學道,須知生命是無常的,隨時都會消失,豈能長久地等待呢?

  透過無常,對于好的要善于珍惜、把握;對于不好的也不必垂頭喪氣,只要添加善緣,則可改善。如收回高傲的態度,改用謙遜的面目,就能贏得更高的友誼;消除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勇于助人,關心他人,必能改善不良的人際關系;遇到挫折,只要能夠堅持到底,逆境終將突破。因爲無常,所以每天我們都是嶄新的,對自己不要自暴自棄,不思進取,對他人也不能有成見,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不傳語是非,“不念舊惡,不憎惡人。”28所以,無常的人生觀不是悲觀的,而是現實的人生觀,也是惜緣的人生觀。

  生活中的我們會經常遇到得與失,沒有智慧的人便會對得失耿耿于懷。當得到一些利益時,便馬上欣然色喜;萬一利益被別人奪去了,就懊惱傷心。由于不能解決好得與失的問題,常使我們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無常的智慧觀教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對待得失,因爲得與失都在無常變化中。得到東西也不必欣喜若狂,有一天總會失去的;失去的事物並不一定是壞事,首先有一天它總會失去的,說不定哪天又會得到它,有時會因爲失去它,從而得到更大的利益。即使在這一邊失去了,並不需要完全絕望,因爲在另外一邊或許可以得到什麼。重要的是要知道該如何認識自己,運用自己。正因爲得與失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坦然面對待得與失。

  無常的智慧對人生來說,首先帶來希望的人生,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其次應該珍重自己的生命;再次,應該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緣份,提倡惜緣的人生觀;最後,要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得失。

  “傷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對真而莫覺。”身處無常的法流之中,卻不知真相,反生顛倒妄見,感受苦痛折磨,造業受報,輪轉生死。綜上所述,如果我們正觀無常之變化,則可透視宇宙人生之實相;由觀無常,盲目的執著就會減輕,成爲對治煩惱的力量;念及無常,一切修法也會變得主動精勤。體念無常、無我的真理,可激發菩提心,完成自己,也救護一切衆生,直至實現涅,覺悟諸法本來空寂,無生無滅,體證到“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的解脫境界,這就是“叁法印”的思想根據,也是佛教的根本教義。

  參考書目:

  1、聖嚴:《佛學入門手冊》。

  2、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妙雲集》下編之十一(24),正聞出版社出版。

  3、印順:《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8)。

  4、星雲:《星雲大師談人生》。

  5、《佛光教科書》(2),《佛教的真理》,佛光出版社出版。

  6、冒從虎等編:《歐洲哲學通史》上卷,南開大學出版社。

  7、清·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8、禅蓮:《略述叁法印》,《閩南佛學院學報》1993年,第9期。

  〔1〕《大正藏》第9冊,第15頁中。

  〔2〕印順:《佛法概論》,第145頁。

  〔3〕《大正藏》第45冊,第151頁上。

  〔4〕《大正藏》第9冊,第8頁中。

  〔5〕《大正藏》第45冊,第151頁中。

  〔6〕《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第23頁。

  〔7〕《肇論》,《大正藏》第45冊,第151頁下。

  〔8〕《大正藏》第2冊,第49頁上。

  〔9〕《大正藏》第1冊,第738頁中。

  〔10〕《大正藏》第2冊,第2頁上。

  〔11〕同上,第51頁下。

  〔12〕同上,第1頁上。

  〔13〕同上,第199~200頁上。

  〔14〕《大正藏》第45冊,第151頁。

  〔15〕《大正藏》第9冊,第9頁。

  〔16〕同上,第6頁上。

  〔17〕《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第110頁上。

  〔18〕 同上。

  〔19〕《佛說無常經》,《大正藏》第17冊,第746頁上。

  〔20〕同上。

  〔21〕《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第60頁下。

  〔22〕同上,第19頁中。

  〔23〕《佛說無常經》,《大正藏》第17冊,第745頁下。

  〔24〕《大正藏》第45冊,第151頁下。

  〔25〕《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第13頁上。

  〔26〕《大正藏》第16冊,第707頁上。

  〔27〕《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藏》第17冊,第715頁中。

  〔28〕同上。

  

《淺談佛教的無常思想和意義(釋涵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