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教的無常思想和意義(釋涵智)

  淺談佛教的無常思想和意義

  編輯:釋涵智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針對一般人由于迷惑無知,無常執常,抗拒無常的心理,首先淺說叁法印之關聯,以突顯“無常”思想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接著解釋無常的定義,說明無常的真義,破除一般人對“無常”的錯誤認識,樹立起“無常”的正見;而後探究佛說無常的目的,闡述無常觀的人生智慧,表明一個修行者必須要有無常觀念,讓無常的觀念植入內心,成爲一種生活或修行的理念,時時提示人生的方向,引導、影響日常的生活。

  關鍵詞:叁法印 諸行無常 無常 因緣

  作者簡介:釋涵智,閩南佛學院2005屆本科畢業生。

  在一般人的思想觀念裏,大都不喜歡無常。總覺得人生無常,令人恐懼;人情無常,令人悲傷;世界無常,成住壞空;一切無常,虛假如幻。所以一談到無常,往往認爲是消極、悲觀、沒有意義的。

  佛陀爲何要說無常?如何正確看待無常?這是佛弟子必須了解與思維的。希望藉著今日之因緣,衆人對無常能有更深刻的認知與了解,以便進一步提升自己,好從事修行。

  一、淺說叁法印之關聯

  佛陀的教法——叁法印,叁者相關而貫通,不僅說明宇宙人生生滅變化的現象,也诠釋諸佛寂滅無爲的解脫境界。學佛之人,如不了解叁法印,就無法了解佛法的真實義理。諸佛菩薩皆以通達叁法印而證佛果!印順導師在其《法印經略說》中說,叁法印是諸佛眼目——“佛之知見”。

  所謂叁法印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從現實世界來說,叁法印所包含的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滅性,就是人生宇宙間叁大真理。一般人不明白這種真理,而生顛倒妄見,生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由此而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成爲一切苦的本源。佛說叁法印,便是針對不明宇宙真相,執著顛倒妄見者而說,以使其明白真理,樹立正見,脫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束縛。所以《法華經》上說:“我此法印,爲欲利益世間故說。”1

  叁法印其實是于同一緣起法中體悟有此叁性,是相互聯系,由淺入深的觀照法門,也是修持的一般層次。從現象上觀察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變化,所謂“世事無常”這是我們可以看到,容易懂得和接納的概念。無我的道理,就不易使人理解。因爲衆生無不執“我”,一旦聽到無我,不免引爲驚奇,感到難以想象。如果對世事無常的道理有了認識,再從無常的道理中去看有沒有 “我”,無我也就不難理解了。認識到一切法無常、無我的真理,也就不難通達本來無生無滅的真理。

  佛常這樣的問比丘們:“比丘!五蘊等是無常否?”答:“是無常。”“無常是苦否?”答:“是苦。”“若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訴他們說:“比丘!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2依這類經文,可見叁者是相關而貫通的。也就是說,如能參悟無常、無我的真理,即是認識宇宙間一切現象本來寂靜,生死煩惱均爲息滅,自然而然地進入無生無滅的解脫境界之中,而體證宇宙人生實相。

  叁法印是綜貫相通,能統一叁者的,即著重于諸法無我印(法通于有爲與無爲)。而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來說明。緣起本通兩方面:一、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二、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緣起法貫徹流轉與還滅;緣起是無自性,無自性便無法自我主宰,所以說“無我”。無我亦即是空性,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

  一切法因緣和合,所以能生;散的因緣生起了,所以一切法歸于滅。看起來似乎有什麼實體在那裏生滅,其實並沒有實自性的生滅,僅是如幻的生滅而已,它是無自性空,本來無我的。從無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滅,本性不生不滅,即在緣起的生滅無常中看出。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即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這樣緣起法的本性空(無我),就貫徹了叁法印。從緣起無我的深義去了解,法的生起是幻起,還滅是幻滅,生滅無常而本來空寂。“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師在其《物不遷論》開頭就說:“夫生死交謝,寒暑疊遷,有物流動,人之常情,余則謂之不然。”3《法華經》中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4所以佛弟子證得涅槃,即顯出諸法實相。由此得知叁法印是貫通的,“諸行無常”一法印即叁法印。

  二、諸行無常的定義

  盧照鄰《長安古意》曰:“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物不遷論》雲:“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5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爲世界萬物的本原是“火”,他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他看來,作爲本原的火是永恒流轉的,火所生成的世界萬物也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他指出:“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又說: “我們踏進又踏不進同一條河,我們存在又不存在。”6這裏指明,一切既存在,又不存在,因爲一切都在流動,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産生和消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個世界,不是靜事物的總和,而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這也就是哲學上所謂的“辯證發展觀”。

  以上所舉的都有佛教“諸行無常”的思想在內。行是變壞造作之義;諸行,指世間一切有爲法,世上所有的種種事物,凡是天地間的一切萬物,都稱爲諸行。

  常即永恒、不變之義;無常是“無有常性”的意義。世間遷流不息,無有恒常。其實,世間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它是叁世遷流不住的。《雜阿含經》中說:“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又說:“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

  不但有情世間的衆生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器世間的山河大地也有成、住、壞、空的演變;人的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變化;自然界的時序更是春、夏、秋、冬或冷、暖、寒、暑更替不已。也就是說,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正如《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爲世間一切萬法無一是常住不變的,所以說“無常”。

  舉凡天地萬物,森羅萬象,皆無一刻不在改變。由刹那刹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因此,一切的一切,可以說都只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這便是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是世間實相,是宇宙人生永遠不變的真理。萬物時時變化,如何變化?依什麼改變呢?是依“緣”而變化。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起、緣滅啓示“無常”的道理,緣可說是擔任諸行無常的“舞臺換場”工作。可知無常不是斷滅,而是有因果定律的。“果不俱因,因因而果。”7果生起時因已經消滅,但現在的果一定是由過去的因發展變化而來。

  無常也不是消極的,無常並不可怕,無常告訴我們,好的會變壞,壞的也能變好。給予好因緣,就有好變化;給予壞因緣,則有壞的變化。因此,凡事都不是命定的,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改變自己的命運。明白無常的道理,就會肯定自己的未來,就能脫離神權思想的控製,而做自己因緣的主人。

  無常爲我們的人生開拓更寬廣的空間,很多苦難都因無常而重新燃起無限的希望。所以無常才能進步,才能更新,才能生生不息;無常蘊藏著無限的希望與生機,是最實在、最親切的真理。如果世間一切永恒常住,世界必然一片死寂,惟其一切法“無常”,才有春夏秋冬的四時運轉,才有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的物換星移,才有聚散窮通、悲歡離合,也才能構成一個生機無限、多姿多彩的有情世間。

  叁、佛說無常的目的

  “諸行無常”、“五蘊非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凡夫懼怕面對,非要對境起執著,然後生起無限的苦惱。也常因時光飛逝、世事無常、韶華易失、青春不再而慨歎良多,歎惜往事如煙,過去的好時光如春夢無痕。更因爲失去所愛而痛不欲生,肝腸寸斷,流淚數千行。《雜阿含經》雲:

  佛告羅陀,于色染著纏綿,名曰衆生;于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衆生。

  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行、識無常。8

  佛在《中阿含經》中說:“我不見有一色令我欲樂,彼色敗壞變易,異時生愁戚啼哭、憂苦、懊惱。”9

  佛說無常的目的,第一是要我們正觀無常,去除貪愛執著,心得解脫。佛陀認爲人生的苦是在于,人心把無常執以爲常,把會變化的想成不變的。看清現狀,就是對五蘊色、受、想、行、識,“以正確的智慧去看”,就不會産生苦。佛在《雜阿含經》中說: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于色,厭于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10由此可知,正觀無常,自可不難以“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佛常告訴比丘:

  當正觀無常……如是知、如是見次弟盡有漏。11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暗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12

  《大智度論》卷二十叁雲:

  菩薩何以故行是無常想?以衆生著常顛倒,受衆苦,不得免生死。行者得是無常想,教化衆生言:諸法皆無常,汝莫著常顛倒,失行道時!諸佛上妙法,所謂四真谛中,苦谛爲初,苦四行中無常…

《淺談佛教的無常思想和意義(釋涵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