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难于取得一致意见,但与《十地品》相关的单品经的现世早于《华严经》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如前所说,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就引用了《十地经》的观点。同时,《十地品》相关内容的汉译,比之《华严经》全本要早得多,异译本也要多一些。

  现存最早的华严类典籍,是东汉支娄迦谶所翻译的《兜沙经》一卷,翻译的时间大致在汉灵帝光和年至中平年间,即178至189年。汉译《兜沙经》尽管仅有两千五百余字,但意义重大。“兜沙”的涵意是“十”,经文以十为单位组织义理,主要说十方佛刹都有佛,又说菩萨行有种种十法。若想成佛须经历种种十法阶次,如十住、十行、十无尽藏、十回向、十地、十定等六类。此经相当于唐代实叉难陀译《华严经》的《如来名号品》以及《光明觉品》序起部分。因为有关《十地品》形成的资料,在梵文中存世甚少,因此,《兜沙经》所提供的资料似乎表明,《十地品》的形成似乎要晚于《兜沙经》,但也不会太晚。如印顺法师所说,二者大致在同一时期。

  菩萨修行阶位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中,三国时期的吴支谦译的《菩萨本业经》一卷,具有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学者不同意将这一译本纳入华严类经典系列,而倾向于将其当作独立于《华严经》之外的典籍,但此经的内容确实与后来的大《华严经》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据研究,《菩萨本业经》的第一部分(缺品名)与《兜沙经》的内容相当,可说是《兜沙经》的简化与汉化。其《愿行品第二》则与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的《净行品》相当。其《十地品第三》则是唐《华严经》译本的《升须弥山顶品》、《须弥顶上偈赞品》以及《十住品》的异译,但没有《十住品》的偈颂。尽管此经中已经使用了“十地”作经的品名,但其内容实际上并非后来的“十地”,而大致相当于“十住”。经文中也将十地和十地住、十住混合使用,这也是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出现之前的普遍现象。

  西晋、东晋时期,是华严类单行经传入中土最集中的时期,而与《十地品》相关的单品经的译本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如法藏在《华严经传记》卷一中说:

  《菩萨十住经》一卷,是《十住品》,东晋西域沙癨密(晋言“诃支”)译。

  《菩萨十住经》一卷,是《十住品》,西晋沙门竺法护译。

  《菩萨十道地经》一卷,似《十住品》,聂道真译。

  《十住断结经》十卷,非《十住品》,亦非《十地品》,以名同恐误附也。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右件经并是此经第三会中出。

  《十地断结经》十卷,是《十地品》,后秦沙门竺佛念译。

  《十住经》十二卷,是《十地品》,西晋聂道真译。

  《菩萨十地经》一卷,似《十地品》、《十住品》也,西晋竺法护译。

  《大方广十地经》一卷,似《十地》、《十住品》也,西域沙门吉迦夜译。

  《十地经》一卷,似《十地》、《十住品》,东晋诃支译。

  《十住经》四卷,具是《十地品》,后秦罗什共宾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觉明”)译。陶静《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具是《十地品》,西晋月支国沙门昙摩罗(晋言“法护”)译。《菩萨初地经》一卷,似初地,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右件经并是此经第六会中出。15

  法藏所列的这些译本,现存者有:

  第一,西晋竺法护译《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与唐译八十卷《华严经》的《十地品》相当。

  第二,西晋竺法护译《菩萨十住行道品》(即法藏所说的《十住经》),与《十住品》较为接近。

  第三,姚秦竺佛念译《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十卷,与《十地品》相当。

  第四,东晋癨多蜜译《菩萨十住经》一卷,与《十住品》相当。

  第五,后秦沙门竺佛念译《十住断结经》十卷,宣讲十地,但与六十卷、八十卷《华严经》的内容有不少差别。

  第六,《十住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这是《十地品》的异译本。

  第七,《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西魏吉迦夜译。

  此外,唐代有《十地经》九卷,唐尸罗达摩译,这也是《十地品》的异译本,内容非常接近六十卷和八十卷《华严经》。

  从上述译经的名称看,“十住”与“十地”在名称方面并未形成统一的分工。对于这一问题,魏道儒先生在《中国华严宗通史》中试图理出一个线索来。他说:“晋译华严是把此前经名中“十地”部分作“十住”,而把标为“十住”的作为“十地”。”16这一观点似乎有些绝对。其实,即便是在竺法护翻译的三部典籍中,也未做到完全统一。譬如,《佑录》卷二载有竺法护所译的《菩萨十地经》一卷,《大唐内典录》说其为《华严经·十地品》,而法藏在《华严经传记》中却似是而非地说“似《十地品》、《十住品》”。而竺法护所翻译的《渐备一切智德经》用的是十住的概念,其内容相当于《十地品》。支谦所译《菩萨本业经》是将十地、十住混合使用的。总之,十住、十地译语的区分,大致在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卷《华严经》中才得以确定。

  二、《十地品》题解及其结构

  本节我们拟就宣说此法之聚会的会名以及《十地品》的名称之涵义以及《十地品》的结构作一概述。

  法藏这样解释“他化自在天会”以及《十地品》名称的涵意:

  释名亦二:先释会名者,“他化天会”约“处”为名。谓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显非己力,表入地所证真如,非由缘造,故名也。二、品名者,此品名有四种:一、别译本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二、下文名《集一切智智法门品》。此二就功能立名,谓十地因行,能集生一切佛智德。然十德渐增,故云“渐备”。三、更别译一本,名《十住经》。四、此中名《十地》。此二约“义”带“数”受称。谓“十”是一周圆数,“地”是就“义”约“喻”为名,谓生成佛智住持故也。17

  澄观在法藏解释的基础上有所补充:

  会名有三:一、约“人”名“金刚藏会”。二、约“处”名“他化自在天会”。谓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证“如”,无心不碍“后得”而起用故;事、理存泯非即离故;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自、他相作皆自在故;将证离欲之实际故。不处化乐者,表凡、圣隔绝故。三、约“法”名“十地会”,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本业》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癨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为地。”本《论》云“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义也。《唯识》第九云“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故”者,但语其“因”,阙“生果”义。有别行译本,名《十住经》,“住”是“地”中一义故。《仁王》兼明,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称为地。”而下经又名《集一切智智法门》,亦兼因、果。复有别译,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以后后过前前,故名为“渐备”。渐备即是集义。若名“十地”,就“义”约“喻”以受其名。若云“十住”,唯就“法”称。“十”是一周圆数,十十无尽,皆带“数”释。后之二释,皆是依“主”,一切智智之法门故,渐备一切智之德故。18

  与法藏略有差别,澄观是将会名与品名合起来解释的。这是因为,作为法藏与澄观诠释对象的经文文本的结构不同。法藏所诠释的六十卷《华严经》的第六会有十一品,《十地品》只是其中的第一品(全经的第二十二品)。而澄观所诠释的对像是八十卷《华严经》,其第六会仅仅有《十地品》一品,即全经的第二十六品。

  将澄观的解释与法藏的解释对照,可以发现,澄观补充了从“人”即说法之主体角度而言的“金刚藏会”的会名,并且以所说之法——十地命名此会为“十地会”,最后又顺便将《十地品》的异名之来由作了解释。上述法藏、澄观对于此会之名称与《十地品》之名称的含义之解释,大多语句之涵义是明了清晰的。限于篇幅,不准备逐句解释,仅将其难解且对于理解《十地品》之内容特别重要之处作些解释。

  第一,关于金刚藏菩萨的涵义。世亲在《十地经论》卷一中说:“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名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19也就是说,此会之所以让金刚藏菩萨宣讲十地之法,一是金刚藏菩萨以身所证为会众修行的示范,二是此菩萨所具有的坚固如金刚的善根使其证入十地的保证。

  第二,关于“他化自在天会”之会名的涵义。他化自在天又译作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单称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护危害正法者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后为佛所化度,成为佛教的护法神。此“天”有三事胜于阎浮提,即长寿、端正、多乐。关于在他化自在天说十地之法的象征意义,澄观所言有三层涵义:其一,表征十地之法是证得真如的自得自在。其二,所证之境界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众生,即化他自在。其三,表征证得此境界的菩萨已经超越了凡夫境。简要言之,在自在天宫说十地法,恰当地突出了十地法之殊胜处。

  第三,关于八十卷《华严经》之《十地品》的两种名称的涵义。通观法藏、澄观的解释,涉及到两对四方面,即因与果、数与喻。关于“地”的涵义,澄观所引用的“《本业》”是指竺佛念所译的《菩萨璎珞本业经》,其文字与原文略有出入。竺佛念原文为:“云何名地?佛子!“地”名“持”,持一切百万阿僧癨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20“地”取的是大地的能持以及能生万物的功能作譬喻,譬喻此法是生佛的根基。而“十”这一数字,也具有象征涵义,即“一周圆数,十十无尽”。而“因”即指十地是成就佛果之因,“果”则指十地能…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