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難于取得一致意見,但與《十地品》相關的單品經的現世早于《華嚴經》的觀點卻是一致的。如前所說,龍樹在《大智度論》中就引用了《十地經》的觀點。同時,《十地品》相關內容的漢譯,比之《華嚴經》全本要早得多,異譯本也要多一些。

  現存最早的華嚴類典籍,是東漢支婁迦谶所翻譯的《兜沙經》一卷,翻譯的時間大致在漢靈帝光和年至中平年間,即178至189年。漢譯《兜沙經》盡管僅有兩千五百余字,但意義重大。“兜沙”的涵意是“十”,經文以十爲單位組織義理,主要說十方佛刹都有佛,又說菩薩行有種種十法。若想成佛須經曆種種十法階次,如十住、十行、十無盡藏、十回向、十地、十定等六類。此經相當于唐代實叉難陀譯《華嚴經》的《如來名號品》以及《光明覺品》序起部分。因爲有關《十地品》形成的資料,在梵文中存世甚少,因此,《兜沙經》所提供的資料似乎表明,《十地品》的形成似乎要晚于《兜沙經》,但也不會太晚。如印順法師所說,二者大致在同一時期。

  菩薩修行階位思想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史中,叁國時期的吳支謙譯的《菩薩本業經》一卷,具有重要的地位。盡管也有學者不同意將這一譯本納入華嚴類經典系列,而傾向于將其當作獨立于《華嚴經》之外的典籍,但此經的內容確實與後來的大《華嚴經》有非常直接的關聯。據研究,《菩薩本業經》的第一部分(缺品名)與《兜沙經》的內容相當,可說是《兜沙經》的簡化與漢化。其《願行品第二》則與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的《淨行品》相當。其《十地品第叁》則是唐《華嚴經》譯本的《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贊品》以及《十住品》的異譯,但沒有《十住品》的偈頌。盡管此經中已經使用了“十地”作經的品名,但其內容實際上並非後來的“十地”,而大致相當于“十住”。經文中也將十地和十地住、十住混合使用,這也是晉譯六十卷《華嚴經》出現之前的普遍現象。

  西晉、東晉時期,是華嚴類單行經傳入中土最集中的時期,而與《十地品》相關的單品經的譯本先後出現了十幾種。如法藏在《華嚴經傳記》卷一中說: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東晉西域沙癨密(晉言“诃支”)譯。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似《十住品》,聶道真譯。

  《十住斷結經》十卷,非《十住品》,亦非《十地品》,以名同恐誤附也。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右件經並是此經第叁會中出。

  《十地斷結經》十卷,是《十地品》,後秦沙門竺佛念譯。

  《十住經》十二卷,是《十地品》,西晉聶道真譯。

  《菩薩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品》、《十住品》也,西晉竺法護譯。

  《大方廣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也,西域沙門吉迦夜譯。

  《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東晉诃支譯。

  《十住經》四卷,具是《十地品》,後秦羅什共賓叁藏佛陀耶舍(秦言“覺明”)譯。陶靜《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具是《十地品》,西晉月支國沙門昙摩羅(晉言“法護”)譯。《菩薩初地經》一卷,似初地,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右件經並是此經第六會中出。15

  法藏所列的這些譯本,現存者有:

  第一,西晉竺法護譯《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與唐譯八十卷《華嚴經》的《十地品》相當。

  第二,西晉竺法護譯《菩薩十住行道品》(即法藏所說的《十住經》),與《十住品》較爲接近。

  第叁,姚秦竺佛念譯《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十卷,與《十地品》相當。

  第四,東晉癨多蜜譯《菩薩十住經》一卷,與《十住品》相當。

  第五,後秦沙門竺佛念譯《十住斷結經》十卷,宣講十地,但與六十卷、八十卷《華嚴經》的內容有不少差別。

  第六,《十住經》四卷,姚秦鸠摩羅什譯,這是《十地品》的異譯本。

  第七,《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西魏吉迦夜譯。

  此外,唐代有《十地經》九卷,唐屍羅達摩譯,這也是《十地品》的異譯本,內容非常接近六十卷和八十卷《華嚴經》。

  從上述譯經的名稱看,“十住”與“十地”在名稱方面並未形成統一的分工。對于這一問題,魏道儒先生在《中國華嚴宗通史》中試圖理出一個線索來。他說:“晉譯華嚴是把此前經名中“十地”部分作“十住”,而把標爲“十住”的作爲“十地”。”16這一觀點似乎有些絕對。其實,即便是在竺法護翻譯的叁部典籍中,也未做到完全統一。譬如,《佑錄》卷二載有竺法護所譯的《菩薩十地經》一卷,《大唐內典錄》說其爲《華嚴經·十地品》,而法藏在《華嚴經傳記》中卻似是而非地說“似《十地品》、《十住品》”。而竺法護所翻譯的《漸備一切智德經》用的是十住的概念,其內容相當于《十地品》。支謙所譯《菩薩本業經》是將十地、十住混合使用的。總之,十住、十地譯語的區分,大致在佛陀跋陀羅所譯六十卷《華嚴經》中才得以確定。

  二、《十地品》題解及其結構

  本節我們擬就宣說此法之聚會的會名以及《十地品》的名稱之涵義以及《十地品》的結構作一概述。

  法藏這樣解釋“他化自在天會”以及《十地品》名稱的涵意:

  釋名亦二:先釋會名者,“他化天會”約“處”爲名。謂他化作樂,具自得受用,顯非己力,表入地所證真如,非由緣造,故名也。二、品名者,此品名有四種:一、別譯本名《漸備一切智德經》。二、下文名《集一切智智法門品》。此二就功能立名,謂十地因行,能集生一切佛智德。然十德漸增,故雲“漸備”。叁、更別譯一本,名《十住經》。四、此中名《十地》。此二約“義”帶“數”受稱。謂“十”是一周圓數,“地”是就“義”約“喻”爲名,謂生成佛智住持故也。17

  澄觀在法藏解釋的基礎上有所補充:

  會名有叁:一、約“人”名“金剛藏會”。二、約“處”名“他化自在天會”。謂他化作樂,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證“如”,無心不礙“後得”而起用故;事、理存泯非即離故;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自、他相作皆自在故;將證離欲之實際故。不處化樂者,表凡、聖隔絕故。叁、約“法”名“十地會”,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本業》雲:“地名爲持,持百萬阿僧癨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爲地。”本《論》雲“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義也。《唯識》第九雲“與所修行爲勝依持,令得生故”者,但語其“因”,阙“生果”義。有別行譯本,名《十住經》,“住”是“地”中一義故。《仁王》兼明,雲:“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功德,稱爲地。”而下經又名《集一切智智法門》,亦兼因、果。複有別譯,名《漸備一切智德經》,以後後過前前,故名爲“漸備”。漸備即是集義。若名“十地”,就“義”約“喻”以受其名。若雲“十住”,唯就“法”稱。“十”是一周圓數,十十無盡,皆帶“數”釋。後之二釋,皆是依“主”,一切智智之法門故,漸備一切智之德故。18

  與法藏略有差別,澄觀是將會名與品名合起來解釋的。這是因爲,作爲法藏與澄觀诠釋對象的經文文本的結構不同。法藏所诠釋的六十卷《華嚴經》的第六會有十一品,《十地品》只是其中的第一品(全經的第二十二品)。而澄觀所诠釋的對像是八十卷《華嚴經》,其第六會僅僅有《十地品》一品,即全經的第二十六品。

  將澄觀的解釋與法藏的解釋對照,可以發現,澄觀補充了從“人”即說法之主體角度而言的“金剛藏會”的會名,並且以所說之法——十地命名此會爲“十地會”,最後又順便將《十地品》的異名之來由作了解釋。上述法藏、澄觀對于此會之名稱與《十地品》之名稱的含義之解釋,大多語句之涵義是明了清晰的。限于篇幅,不准備逐句解釋,僅將其難解且對于理解《十地品》之內容特別重要之處作些解釋。

  第一,關于金剛藏菩薩的涵義。世親在《十地經論》卷一中說:“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名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余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19也就是說,此會之所以讓金剛藏菩薩宣講十地之法,一是金剛藏菩薩以身所證爲會衆修行的示範,二是此菩薩所具有的堅固如金剛的善根使其證入十地的保證。

  第二,關于“他化自在天會”之會名的涵義。他化自在天又譯作他化樂天、他化自轉天、化應聲天,單稱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此天不用自己變現樂具,假下天化作,自在遊戲,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頂,爲欲界之主,與色界摩醯首羅天,同爲防護危害正法者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後爲佛所化度,成爲佛教的護法神。此“天”有叁事勝于閻浮提,即長壽、端正、多樂。關于在他化自在天說十地之法的象征意義,澄觀所言有叁層涵義:其一,表征十地之法是證得真如的自得自在。其二,所證之境界並非爲自己,而是爲衆生,即化他自在。其叁,表征證得此境界的菩薩已經超越了凡夫境。簡要言之,在自在天宮說十地法,恰當地突出了十地法之殊勝處。

  第叁,關于八十卷《華嚴經》之《十地品》的兩種名稱的涵義。通觀法藏、澄觀的解釋,涉及到兩對四方面,即因與果、數與喻。關于“地”的涵義,澄觀所引用的“《本業》”是指竺佛念所譯的《菩薩璎珞本業經》,其文字與原文略有出入。竺佛念原文爲:“雲何名地?佛子!“地”名“持”,持一切百萬阿僧癨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20“地”取的是大地的能持以及能生萬物的功能作譬喻,譬喻此法是生佛的根基。而“十”這一數字,也具有象征涵義,即“一周圓數,十十無盡”。而“因”即指十地是成就佛果之因,“果”則指十地能…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