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生成佛果。法藏、澄觀所說的《十地品》的另外一個名稱“集一切智智法門品”直接是就因、果立名的,“因”爲“十地”之修行,“果”則是佛智(一切智智)。
第四,關于《十地品》的兩種舊譯名的涵義及其與十地之名的會通。在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譯出之前,《十地品》主要的名稱是《十住經》和《漸備一切智德經》。法藏、澄觀解釋說,此二名與《十地品》之名是一致的,只是著眼點有些不同而已。不過,澄觀所引用的《仁王般若經》的原文爲:“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德行名爲地。”21即以“十住”稱呼“十地”,僅僅著眼于入理般若罷了。而“漸備一切智”則有二義:一是指十地之修證是“上地”或稱“後地”勝過“下地”或稱“前地”,證入“上地”是在以中道方法超越“下地”的必然結果。二是說,“漸備”即是“聚集”的意思,十地是逐漸積累成佛之善根的過程。總體而言,法藏、澄觀認爲,《十地品》之名更帶涵蓋性和包容性。
作爲《華嚴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都將《十地品》判釋入正宗分之內。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十地品》是作爲單獨的經文在印度流傳的,如龍樹在《大智度論》中就曾經稱引《十地經》。因此,《十地品》具有相當完整的結構。依照中國佛教對于經典的最流行的“叁分”判釋方法,《十地品》是叁分俱全的。法藏就六十卷《華嚴經》的《十地品》作了如下的判釋:
或爲叁者,謂序、正、流通。此中所辨,要唯教、證既殊,叁分亦異。就教,叁者:初至“起分”,是其由序,以起發正說故。二、“本分”已去,是其“正宗”。于中雖後有廣,有略,同說地法,判爲“正宗”。叁、“地利益分”下,辨法力感益,判爲“流通”。二、就證,叁者:初一,“序分”判爲由序。二、“叁昧分”是“證”,“正宗”。因入此定,正顯實證故。《地論》雲:“此叁昧是法體也。”叁、流通之義,釋有二類:一、以己之德流被“信地”,說爲流通。若從此義,“加分”已去,皆是流通。以說自所得,令信、行地菩薩證入地故。二、顯法利益流及末代。若從此義,即“地利益分”方是流通。今據前義說也。22
此中,“教”即“教法”,修行方法;“證”即修行所證得的境界。當時,佛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諸方世界諸大菩薩都前來集會。這時,金剛藏菩薩由于佛的威力,進入大智能光明叁昧,受到諸佛稱贊並且摩頂。金剛藏菩薩從定中起,向會衆宣說十地的名稱。這時,解脫月等菩薩請他解說,佛也放出光明給其加以神力,金剛藏菩薩便向會衆演說甚深的十地法門行相。從所證的角度言之,金剛藏菩薩所進入的不可思議的菩薩大智能光明叁昧是其核心。因此,法藏和澄觀才說,以證言之,叁昧分是《十地品》的正宗分。此前自然是序分。此後的部分是金剛藏在佛的加持之下,將自己所證流被已入信地、十行之地等境界的菩薩,因此,屬于《十地品》的流通分。然而,從教法的角度言之,其重點應該是所說之法。因此,由金剛藏菩薩正式說法直到宣說完畢第十地的內容,屬于正宗分。澄觀在《華嚴經疏》卷叁十一,沿襲了法藏所說的叁分判釋,語言大同小異。
當然,除叁分判釋法之外,也有人以其他更細致的方法來判釋《華嚴經》。這些在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九、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都有介紹。然而,爲了方便今日讀者的閱讀,我們將叁分法的判釋與法藏,特別是澄觀介紹的其它判釋法結合起來,將《十地品》分爲十九部分。其中,第一序分、第二加分、第叁本分爲法藏、澄觀所說叁分法的序分。由本分一直至第十六第十地法雲地爲叁分法的正宗分,而其後的第十七地影像分、第十八地利益分、第十九重頌分爲流通分。
叁、十方成佛與菩薩修行階位
學佛、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得解脫,達到最高的理想境界——成佛。大乘佛教的佛性思想正是著眼于爲衆生成佛提供理論依據,《大涅槃經》宣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的觀念,《勝蔓經》以“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的統一來論定衆生的心性,爲衆生成佛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小乘佛教所言,現在世只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曾經有六佛(即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將來有彌勒佛。依照這一說法,佛的出世是有先後次序的,在一個世間不能同時有二佛。這顯然限定了衆生成佛的可能性,不利于佛教的進一步發展與傳播。《華嚴經》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塑造出蓮華藏世界海,就在于擴大成佛的時空,使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希望和可能。不僅如此,《華嚴經》還通過對于菩薩行的宣說,以完整的菩薩修行階位將其具體化。而此經的《入法界品》則以善財童子參學的形式向衆生顯示了一條修習菩薩行達至佛境界的切實途徑。所有這些,對于後來印度佛教以及中國佛教的發展都産生了重大影響。
《華嚴經》以十方成佛的思想使大乘佛教的成佛理論更加豐富,更加切實。此經認爲在空間上同時有無量無邊的國土分布于十方,即可以有無量無邊的佛,即使大家一起成佛,也安排得下。《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
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同名諸佛,皆說此法;如我所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亦如是說。佛子!今此會中,十萬佛刹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一切菩薩神通叁昧;我等皆與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刹微塵數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于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皆得成佛,同號“佛殊勝境界”。我等爲令未來諸菩薩聞此法故,皆共護持。如此四天下所度衆生,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界虛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衆生,皆亦如是。23
這是說,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相同名字的佛都在說法。同時,在法會中有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因爲證得一切菩薩的神通叁昧,諸佛都爲他們授記,其在一生中都能夠成佛。還有無量衆生,如果發菩提心,諸佛也將爲其授記,他們于未來世也將成佛。
盡管《華嚴經》以宏闊的視野宣傳“十方成佛”的思想,但同時指出成佛也並非輕而易舉,而是要經過長期的修行。在其他經典已經提出的菩薩修行階位之基礎上,《華嚴經》宣說衆生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的修行,最終才能成佛。菩薩自初發菩提心,累積修行之功德以至于佛果,其間所曆經的階位稱之爲“菩薩階位”。關于菩薩階位之位次、名義,諸經論所說不一,例如發心住、治地心住等十住說,在古代原本涵蓋菩薩修行之全部階位,至後世則僅相當于十地以前叁賢位之初位而已,可見菩薩階位說也是隨著佛教教理史的發展而發展。在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等各種菩薩階位說之中,自古以降《菩薩璎珞本業經》所舉之五十二位說——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以名義之整然,位次之無缺,而廣爲采用。與其他類似的經典略有不同,《華嚴經》采取的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五十一層菩薩修行階位,但對于十住之前的十信並未展開論說。《華嚴經》未曾具體言及“十信位”,茲依據《菩薩璎珞本業經》將其名義列舉如下: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陶靜在《華嚴經·十住品》24中專門闡明十住位的內容。此中,法慧菩薩蒙佛的加持力而入于無量方便叁昧,出定之後向會衆宣說十住之法。十住如下:一、發心住。指修得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叁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即住于空性之位,于心生出一切功德;二、治地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之內顯現出精金;因爲初發之妙心,履治爲地,故稱之治地住;叁、修行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在前述發心、治地二住所得之智俱已明了,因而可遊履十方而無任何障礙;四、生貴住。指在前述各個層次之妙行的基礎上,冥契妙理,將生于佛家爲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五、方便具足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六、正心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並非僅僅相貌與佛相同,其心也與佛相同,因此名之爲正心住;七、不退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八、童真住。菩薩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九、法王子住。修行者自初“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稱爲“入聖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稱爲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十、灌頂住。此位菩薩已可列名爲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爲之灌頂;猶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
《華嚴經·十行品》25專門闡明十行位。此中功德林菩薩接受諸佛的加持進入善思惟叁昧,出定之後向會衆宣說十行之法:一、歡喜行。指菩薩以無量如來的妙德,隨順十方;二、饒益行。在前述十住修行的基礎上,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作大施主,能舍一切,叁時無悔,使所有衆生歡喜尊敬;叁、無違逆行。又稱無恨行、無恚恨行,是指修忍辱,遠離恨,謙卑恭敬,不害自己和他人,對怨能忍,以德報怨;四、無屈撓行。又作無盡行,指雖然多劫受諸劇苦,仍勤修精進,發心度一切衆生,廣攝善法,令至大涅而無松懈;五、離癡亂行。又名無癡亂行,是在前述修行的基礎上,常住于正念而不散亂,對于一切法都無癡亂;…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