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编辑:杨维中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致在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卷《华严经》中,十住、十地译语才得以区分。其二,本文在概述《华严经》所宣说的菩萨修行阶位的总体概貌之后,以世亲的解释为补充,分八方面描述了十地修行的行与相。其三,本文对于《十地品》影响中国佛教最大的两个命题——三界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及由此经首先提出,而后被华严经师充分发挥,并且成为华严宗宗义之核心的六相圆融思想作了分析。

  关 键 词:十地 十方成佛 善财五十三参 三界唯心 六相圆融

  作者简介:祖籍陕西千阳,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著作有《道生大师传》、《新译〈楞严经〉》(与赖永海先生合著)、《新译〈佛国记〉》、《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与赖永海先生合著)、《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等。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或称《大方广佛会经》,亦称《杂华经》、《不思议解脱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包含了诸多涵义。“大”是周遍、包含的意思。所谓周遍是指佛法周遍一切时、一切处。时,指时间;处,指空间。所谓包含,是指佛法总摄一切,包容一切,即任何事物都在佛心中显现,没有一事、一物、一众生能够在佛心之外。“方”是方正的意思,指此经所讲的义理不偏不倚,真正正确。“方广”也可以合起来讲,指十二分教中的方广分。此处的“方广”是大乘的代称,与方等的含义相同。大本来与方广的涵义相同,此经题在方广之前加上大字,表示此经既大又方广。也就是说,此经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无边,因而称之为“大方广”。“华”字与“花”字相同,以花作庄严,就称之为“华严”。而华严与佛又构成因果关系,华严是因,佛是果,菩萨修习四摄、十度是因,最后成佛是果。此经为释迦成佛后第一次说法,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之因、行、果德如杂华般庄严;其所说法广大圆满、无尽无碍。总体而言,“大方广”是指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也就是证得大方广之理的佛,“华严”二字是对佛的比喻。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此经除了毗卢遮那佛之外,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以及善财童子是其中最为重要、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形象。文殊菩萨象征般若智能,普贤菩萨象征菩萨行。从华严三圣的角度解释《华严经》的经题,则是以文殊菩萨的大智,去运普贤的大行,由两者来庄严毗卢遮那佛的清净法身。而《十地品》中出面为会众演说十地之法的金刚藏菩萨是菩萨修行中所证之智的象征与化身。《入法界品》所塑造的善财童子则象征着以文殊的大智,运用普贤行,来证入法界,成就佛果。

  众所周知,《十地品》无论是在印度佛教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都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且不说印度大乘佛教两大派别的最重要人物龙树和世亲都为其撰写过论书,仅仅是由《十地品》所提出或者被其充分发挥过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于大乘佛教修行方法的实际贡献,简直有不胜枚举之感。本文拟就《十地品》影响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最大最深刻的几个方面略微作些分析。

  一、《华严经》及其《十地品》的汉译

  关于《华严经》梵本在印度的流传情况,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梁译《摄大乘论》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1百千偈就是十万颂。法藏在其《华严经传记》卷一则说:“西域传说,《华严经》有三本,其中,上本篇幅之大无法衡量;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百偈,一千二百品,决非世人之力所能为;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分成六个梵荚,现在西域、天竺流传。中土的两种全译本也只是其节译本。”2传来中土完整的《华严经》,除前述两种之外,还有一种大慈恩寺藏本。智俨在《孔目章》中说:“依大慈恩寺华严梵本,检有五百四十一纸叶,……四万一千九百八十颂,余十字。”3《华严经》虽有十万颂说,但传来中国的《华严经》梵本,都在四万颂左右。六十卷本的梵本是三万六千颂,大慈恩寺梵本是四万一千九百八十颂余十字,八十卷本的梵文是四万五千颂,藏译本大概也不会超过六万颂。

  《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和《十地品》是尼泊尔佛教经常传习的九部大经中的两部,其梵本至今仍然存在。十九世纪中,这两品梵文经文,先后流传到印度、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并且有多种校刊本。

  龙树在《大智度论》卷四十九中提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4《大智度论》卷五十则提到《不可思议经》之名5,并且引用了此经中的许多说法。关于《不可思议经》的提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是指《入法界品》,如吕贗先生就明确说:“《入法界品》在龙树的《大智度论》里引用时称为《不思议解脱经》。”6但是,法藏在《华严经传记》卷一中引用真谛的材料而有不同的记载:

  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并非凡力所持,隐而不传。下本见流天竺。7

  从上文看,《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似乎应该是指《华严经》全文。但是,现今的学者一般以为,在龙树之前《华严经》的全本可能不会出现,否则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就不会同时称引《十地经》与《不思议经》。还有,四十卷《华严经》的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似乎也可以从侧面印证《不思议经》应该是指《入法界品》。8陶静《华严经》完整的汉语翻译,有三大部:

  第一部为东晋佛陀跋陀罗(359-429)所译的六十卷本(起初分为五十卷),分三十四品,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为“晋译本”或“六十华严”。译经的事迹,如《出三藏记集》卷九《〈华严经〉记》说:

  《华严经》胡本,凡十万偈。昔道人支法领,从于阗得此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于杨州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请天竺禅师佛度跋陀罗,手执梵文,译胡为晋,沙门释法业亲从笔受。时吴郡内史孟,右卫将军褚叔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讫。凡再校胡本,至大宋永初二年,辛丑(应是“辛酉”)之岁十二月二十八日校毕。9

  此中,也许是笔误,将“佛陀跋陀罗”称为“佛度跋陀罗”,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人。《华严经》的梵本,号称十万偈,但晋译本的梵本,仅有三万六千偈。这部梵本,是支法领从于阗取回来的,如《高僧传》卷六所说:“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阙。(慧)远慨其道缺,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

  越沙雪,旷岁方反,皆获梵本10。

  ”依《高僧传》所说,支法领等去西方取经,是禀承慧远的命令,去的不止一人,弟子们分头去寻访,也各有所得,所以说皆获梵本。《华严经》梵本,就是支法领取回来的。僧肇在答刘遗民的信中也说到这件事情:“领公远举,乃千载之津梁也!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11大抵慧远在江东,所以经本也到了江东。恰好禅师佛陀跋陀罗到了江东,就在建康道场寺将《华严经》翻译出来。从义熙十四年(418)3月到元熙二年(420)6月,才全部译出。

  第二部为唐实叉难陀(652-710)所译,凡八十卷,分三十九品,也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唐译本”或“八十华严”。译经的情形,如《开元释教录》卷九说:

  沙门实叉难陀,唐云“喜学”,于阗国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求访,并请译人。实叉与经同臻帝阙,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于东都大内遍空寺译《华严经》。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文。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至圣历二年己亥功毕。12

  唐译本的梵本,也是从于阗请来,译主实叉难陀为于阗人。译经的时间,为证圣元年(695)到圣历二年(699)。据《华严经疏》说:“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计益九千颂,通旧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13比对两种译本,晋译本的《卢舍那佛品》第二,唐译本译为《如来现相品》第二到《毗卢遮那品》第六,分为五品。这一部分,唐译本要详备些。唐译本《十定品》第二十七,晋译本缺;二译的重要差别,是晋译缺了这一品。两种译本相比较,一共相差一会五品。

  第三部为唐般若(734-?)译,四十卷,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为“四十华严”。这部经虽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通称,而内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实际上只是唐译本第三十九《入法界品》的异译。这部经的梵本,是乌荼国王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奉献给唐帝的。次年六月,在长安崇福寺翻译,到贞元十四年(798)译成。此译本最重要的是第四十卷,后来作为单行本流通,被称之为《普贤行愿品》。

  上述三大译本之中,“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为全本,而“四十华严”只是《入法界品》的异译本。此外,《华严经》的某一品或某一部分单独译为汉语的也很多,法藏在《华严经传记》卷一中列举了35部14。这些别译本现今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限于篇幅,下文仅将与《十地品》有关的异译本的翻译流传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尽管关于《华严经》集成的时间目前仍然…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