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P5

  ..续本文上一页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

  澄观继承世亲、法藏之说,将其分为教净与证净两方面去解释,而善净深心为其总句。阿含净即教净为:

  一、“善洁思念”,即欲净,随所念阿含,得方便念觉净。谓得方便,即不取念相,名为“善洁”。二、“善修诸行”者,求净,三业敬顺,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即生得净,愿得益众生,处上上,胜生生,而便得悲智胜念,以助正道故。四、“善能”等,即受持净,亲近多佛,意在多闻忆持故。五、“成就善根”,即行净,为求地上真证法故,习少欲头陀等,离着善根。37

  四种证净为:

  一、“舍离痴惑”者,得净现智,善决定故。谓“真见道”中,得无分别智,非比知故,名为“现智”。“相见道”中,以“后得智”,审观理智故,决定无惑。亦可俱通。“相见道”中,亦名“现观”。“真见道”中,决理无惑,皆破无明,故云“舍离痴、惑”。二、“无有垢染”,即不行净,“修道”中一切烦恼不行故。“相见道”后,至“金刚无间道”中,皆是“修道”。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故,名“修道”。灭二粗重,皆使不行。对“见道”中,初断所知,故云“垢染”。……三、“深心信解”,即无厌足净,不乐小乘,但于上胜佛德,深心希欲,信解决定故。四、“于佛法”下,不随他教净,趣菩萨地尽道中,自正行故。38

  如果将澄观的这段解释与前文所介绍的见道位、修习位的内容相对照,其用唯识学的修行五位说来诠释经文的做法便毫无疑义了。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印度佛教所言的菩萨修行阶位具有明确的渐进性。这一点,在《华严经》中也如此,唯识学的“修行五位”更是如此。因此,在解释《十地品》的请分中金刚藏菩萨所说的偈语“应说诸地胜智道”时,澄观在继承世亲、法藏的解释的基础上说:“胜智道者,即观渐次。道者,因也。以“加行智”为正,证胜智之渐次,故名胜智道。谓说此十地,若“加行观”,若“加行”所依止“理”,能生诸地实智故。”39世亲、法藏、澄观说,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为十地中每一地的初期、中期、后期修行的三重相状。而此句是说此修行十地,如果以加行智为依止之理,就可证得诸地的最真实智能。可见,无论是在印度大乘佛教后期(即世亲所处的大乘唯识学流行时期),还是在中土,十地都是与唯识学之修行五位中的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对应起来理解的。

  如前所说,唯识学所言的修习位,须修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十种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十地品》的经文中对此已经明确说到了。而所断的十种障以及所证得的十种真如,《十地品》的经文中未曾明确提及,然世亲、法藏、澄观在释文中都以其与十地相配释。譬如,世亲在《十地经论》中说:

  何故定说菩萨十地,对治十种障故。何者十障?一者,凡夫我相障。二者,邪行于众生身等障。三者,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忘障。四者,解法慢障。五者,身净我慢障。六者,微烦恼习障。七者,细相习障。八者,于无相有行障。九者,不能善利益众生障。十者,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40

  而澄观则在其文中明确说:

  三、“列名”中,为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成“十胜行”,说于十地及引诸论。-并如下广释中辩。41

  可见,以唯识学的“修行五位”来诠释《华严经》的菩萨阶位之说,是印度瑜伽行派以及中土华严经师的一贯做法。

  四、《十地品》所言十地的修行诸行相

  由梵本现存这一事实推断,《十地品》在印度曾经很流行是毫无疑义的。而世亲是以唯识学之观念来诠释《十地经》的。因此,中土治《华严经》者以唯识学之“修行五位”来诠释十地之修行以及所证成之“相”,也是没有任何不妥当之处的。本节则依据法藏、澄观对于《十地品》之宗旨的解释,来描述《十地品》所言各“地”的修行内容以及所证得的相状。《十地品》如其品名所指,其宗旨自然是以菩萨十地修行为核心。对此,法藏、澄观的解释大同小异。法藏说:

  二、品宗者,此品约“总”,正以十地证行为宗。“别”说有十义:一、约本,唯是果海不可说性。二、约所证,是离垢真如。三、约智,谓根本、后得等三智。四、约断,谓离二障种现。五、约所修,初地修愿行,二地戒行,三禅行,四道品行,五谛行,六缘生行,七菩提分行,八净土行,九说法行,十受位行。六、约修成,有四行,谓初地信乐行,二戒行,三定行,四已上总是慧行。慧行中,四、五、六是二乘慧,七地已去是菩萨慧。七、约位,有二位,谓证位、阿含位,是十地之位故也。八、约寄乘法,谓初、二、三地寄世间人、天乘;四、五、六、七地寄出世间,是三乘;八地已上,出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以诸乘为此地法也。九、约寄位之行,谓于十地成“檀”等“十度行”。十、约报,现“十王事相”。42

  澄观的解释与法藏的解释相比,有两处重要补充和三处大的差别。先说两处补充:

  第一,关于从总体概括《十地品》的宗旨,澄观补充说:“总有二义:一、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二、前二皆“宗”,成佛果为“趣”。”43澄观所言较法藏复杂,但也更明确、具体些。“宗趣”一语简单解释就是宗旨和趣向,然仔细区分,在佛教中,“趣”具有目的、归趣、方向等涵义,与“宗”有明显区别。澄观的这一解释就是将二者如此区别的。首先从第一层面言之,《十地品》包含菩萨在各“地”所具的智能、所断除的有漏种子、所证得的境界、十地的阶位区分以及菩萨在各地的修行内容。——这就是“宗”。而从“趣”言之,前述五者是分别而言的,但《十地品》的最终目标确实圆融,也就是十地并非“地地”差别,其差别之相也是一种方便说法。因此,从归趣而言,《十地品》是为了显现菩萨修行的“圆融无碍行相”。从第二层面言之,“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这两句本身就是宗,而成就佛果则为最终归趣。

  第二,关于十地所具的智能,澄观补充说:“三者,约智,谓根本、后得,亦通方便 。”44即菩萨在十地所证得智能总体上言之,为根本智、后得智和方便智。

  关于不同的三处:

  第一,澄观没有列入法藏所说的第十约报。

  第二,法藏的第七约位,澄观改为:八者,约法,有三德,谓证德、阿含德及不住道,是十地之德故45。所谓阿含德即无比之德,而不住道则是不住世间也不住涅,同时相导,名不住道46。

  第三,澄观列入了“撮要”,其文曰:“十者,撮要,谓六决定。”47此处的六决定是指完全明了和知晓六种确定不移的事理的智能。

  我们可以将法藏、澄观的解释综合起来分析《十地品》所言诸地的行、相。首先,由于法藏所言的“约位,有二位,谓证位、阿含位,是十地之位故也”,已经被澄观所修正,所以,此条可以暂时取消、忽略。其次,将澄观修改的“约法”列入以代替法藏的“约位”。第三,世亲《十地经论》、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澄观《华严经疏》等在每一地开始之初,都有“来意”来综合说明每一地修证的相关内容。第四,在《十地品》中都有专门的经文叙述各地修行所得之果,而法藏所说“约报,现“十王事相””仅仅是果报的内容之一,不能完全反映经文的实际,因此,应该将其改为“约果”,并且将报相列入其中。这样一来,便可以得到十地如下的十二种“别相”:

  一、约本。

  二、约来意。

  三、约所证。

  四、约智。

  五、约断。

  六、约所修。

  七、约修成。

  八、约寄乘法。

  九、约法。

  十、约寄位之行。

  十一、约果。

  十二,约撮要。

  如果将这十二种角度再行归纳时,还会发现其中也有一些特征是可以涵盖整个十地的,而另外一些特征则是各地各有分工。属于前者的是:约本、约智、约法、约撮要。其余诸种便属于后者。在此,我们可以先将前者作为十地的共同特征给予说明,然后分别条列后者。

  约本。法藏与澄观所说大致相同。澄观说:“一、约本,唯是果海不可说性,以离能、所证故,虽通一部,此品正明。”48“本”即根本。澄观说,整部《华严经》都是来源于如来不可说的“果海”,因为这一“果海”远离能与所(即大致等于主体与客体的区分),因此是不可言说的。

  约智。谓澄观所说的根本智、后得智和方便智。根本智又名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即符合真理无分别之真智,因为它是产生一切法乐,出生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所以,也叫做根本智。根本智是直证“二空”所显现的真如之理,为断惑障之智,也就是“照了无差别之智”。后得智,又称后得差别智,是转有为之事境,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而不生我法之迷惑,也就是“照了差别之智”。而方便智又作权智,为实智即真实智的对称,合称二智。方便智为熟达方便法之智,也就是行善巧方便之智。在世亲《十地经论》、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澄观的《华严经疏》中,又将方便智称之为加行智。在此应该特别指出三点:其一,澄观明确说过:“此即十地中,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为地地中初、中、后相也。”49加行智即方便智。加行智为进入每地之核心的智能,而根本智则是每地的核心所在。通过入、住、辗转才能证得后得智,后得智为每一地的“后相”。后得智是根本智之后所得的化度众生之智,所以需有“了俗”的一面;其二,在十地的每一地,…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