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善现行。指知晓一切法并无所有,身、口、意三业寂灭,无缚无着,但却不舍弃而是教化一切众生;七、无着行。是指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且以寂灭观诸法,因此对于一切无有所着;八、尊重行。又名难得行,是指尊重善根智能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九、善法行。指获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使佛种不绝;十、真实行。指修行至此境界已经成就第一义谛,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言与思维、外在行为完全相应,色、心都相顺协调。
《华严经·十回向品》26专门阐明十回向位的具体内容。此中金刚幢菩萨接受诸佛的加持进入智光三昧,出定之后向会众宣说十回向之法:一、救护众生回向。即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菩萨以行六度、四摄等救护一切众生,使其远离众生之相,怨、亲平等;二、不坏回向。又名不坏一切回向,将信仰佛、法、僧等三宝所获得的永远不会变化的信仰,回向此善根,使众生获得善利;三、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诸佛回向,是指效法三世佛,不着生死、不离菩提,修习回向之位;四、至一切处回向。又名遍至一切处回向,经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养一切三宝、利益一切众生;五、无尽功德回向。又作无尽藏回向,即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此等功德,庄严诸佛刹,以得以获得无尽善根;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其内容是回向所修之善根,被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又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其内容是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八、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是指随顺真如相而将所成种种善根回向给众生;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又名无缚无着解脱心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无缚无着回向,是指对于一切法无所取执缚着,得解脱心,行普贤行,以无缚着解脱之心回向所习诸善,饶益群生;十、法界无量回向。又名入法界无量回向、法界无尽回向,指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
菩萨在修完十回向之后,就可以修行十地法门了。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关于菩萨修行阶位的描述,在《华严经》之后,被《金光明经》和《解深密经》所细化和深化。特别是在中国唯识思想传播第一阶段——地论学派时期和唐代唯识宗的兴盛时期,《十地品》所言的菩萨阶位都被唯识化了。世亲的《十地经论》一直是华严宗诸祖解释十地的最重要、最权威根据,而澄观更是吸收了玄奘传来的经典之解释来诠释十地。综观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和澄观的《华严经疏》对于菩萨修行阶位的解释,几乎与唯识学没什么区别。尽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这样的解释有将论师以及后起的思想逆加于诠释对象之讥嫌,但是从信仰者接受的角度观之,这样的视角可以说是唯一的方便,也是别无选择的。正是出于这一考量,在此有必要结合唯识学将《华严经》所言菩萨修行阶位再行作一简要解释。
唯识学所概括的菩萨修行的五个位次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而唯识学一般将前述十住、十行、十回向列入资粮位,十地则归入修习位,究竟位是指佛地。
第一,资粮位。菩萨进入资粮位,已经对佛教解脱的道理有深刻信仰和理解,能够资助菩提法身之得,因以“资粮”喻之。又可称其为顺解脱分,“分”为“因”义,意为此种资粮皆随顺解脱而无违逆,因而名之为顺解脱分。至于资粮位之相状,《成唯识论》有一描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藏。”27这是说,资粮位是从发菩提心到“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实胜义性。”28在资粮位,能取之“识”和所取之“境”还未消除,二取——即我取和法取的种子仍眠伏在第八阿赖耶识之中。此位包括十住、十行和十回向,构成三贤位。既为贤位,则仅达至贤者之境而非至圣者之境。而依照大乘佛教的规定,真正成为圣者要到十地才能够达到。
第二,加行位。十回向之后,持续向着悟证理体用功夫,称为加行位。又称为顺抉择分,“抉择”意为坚定信仰,铲除疑惑。加行位又分为四个等级,即暖、顶、忍、世第一。暖、顶二位应修习四种“寻思观”;忍、世第一二位应修习四种“如实智”。“四寻思”是指名、义、自性、差别。“寻”为寻求,“思”为思维、考虑。“名”指事相之名称或文字,“义”指“名”所蕴含的意义。“名”有自性和差别,“义”亦有自性和差别,世人将二者的自性即内在规定与其外在事相相联系,并且执其为实有。唯识学以为,世人之所以沉沦三界,将语言及其意义世界执为实际之存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于暖、顶二位修习“四寻思”观就是要通过修习而体悟名、义、自性、差别四者均是空。不过,此四寻思虽观所取四境(名、义、自性、差别)离开识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但仍未能观得能观此境的“识”也是非有。四如实智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也就是如实了知四寻思中所取、能取本身都是空的,因而名、义、自性、差别都是空而非有的。
第三,通达位。也称为见道位。《成唯识论》卷九曰:
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29
这是说,在通达位中,所缘之境和能缘之智皆无,这就是唯识。“通达”意为体会贯通,即以无分别智体会真如理体,如《成唯识论》所说:“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30“见道”之义有二说:一是真见道得根本智。如《成唯识论》所说:“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31。即实证我空、法空所显示的真理,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分别、随眠。虽经多念方才究竟悟现,但其每一念都契合理体,念念前后相等,故总说一心;二、相见道。又可分为观非安立谛和观安立谛两种。“安立”即方便施设之义。观非安立谛就是观无差别的绝对真理即真如理体,《成唯识论》说:此“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 。”32在此内遣有情假缘智指能断我执的智能,内遣诸法假缘智指能断法执的智能,而第三类智则总合前二智之所证,既体认人空,又体认法空。观安立谛是观有差别的相对真理即四圣谛。此含有十六心,即苦、集、灭、道各有四心。唯识宗对十六心之开合遵循两个规则,先以别相与总相将四谛各分为二,即法与类;再将所证分成忍与智,心安住于真理而不动叫忍,因忍而成就者为智。比如依苦谛来说,由观苦谛真如而成苦法智忍,由苦法智忍而证苦法智,再由苦法智而成苦类智忍,由苦类智忍而证苦类”。其它三谛,可依此类推。通达位中所谓一心指无漏种子以真如为所缘而起现行时所生成的无漏心,称一言其绝对无染,而所谓十六心则是无漏之心体的随缘起用即心之作用。
第四,修习位。也名修道位。《唯识三十颂》说:“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33这是说,在修习位,菩萨已经成就无所得之空,已经远离能取之识和所取之境,其证得的这种智能妙用难测、不可思议,属于出世间智。这一阶位之菩萨已舍除了烦恼、所知二障,已“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转所知障证无上觉”。34此位要经十地,修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
第五,究竟位。修习位之后即达究竟位,亦即证得佛果。《成唯识论》说:“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35此为佛位,诸漏永净,清净圆明,因而名为无漏。诸佛法身,不可执有,不可说无,离诸分别戏论,非言可诠,是不可思议的绝对理体。其纯净无染,因而说其为善;恒无变易,因而说其为常;众相寂静,因而说其为安乐;永离缚障,因而说其为解脱身。至此,唯识宗所说之“转识成智”便告完成。
《华严经》尽管没有出现加行位、通达位和修习位的名称,但是,世亲、法藏、澄观在解释《十地品》的相关经文时,都使用了唯识学的术语和内容。在《十地品》的“加分”中,有一段经文:
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
这一段是同名“金刚藏”的佛向金刚藏菩萨说“所加”的内容。对于其中的“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一句,澄观解释说:
“大智”者,即“真见道”,根本法、无我智过小乘,故名“大”。治无明,故云“光明”。此智亲证真如,平等平等离二取相,名善观察。实断二障分别随眠,名善选择。“巧庄严”者,即“相见道”,是“后得智”,故《论》名方便,方便即巧法。“真见道”种种建立,名为庄严。又庄严者,即二智成德,由得此二善达法界,于多百门已得自在,故云庄严。36
依澄观等人的解释,在诸佛的加持下,金刚藏菩萨具备的“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就是指加行位和见道位之智能,它断除了各种障碍。大智为真见道之智,巧庄严即相见道之智。其余文句与前述见道位的内容几乎没有区别。在《十地品》的“请分”中,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解释会中的大众都已经具备听闻此微妙法门的各种素质。经文曰:…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