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三智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旨归是一,这就是佛教修行中“渐进”方法的特色所在;尤其重要的是其三,在《十地品》讲到第三地时说:
欲度众生令住涅,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关于这五种智能,澄观解释说:
第三,“思得摄生方便”中,“方便”有五。言有五者:一、佛无碍智。二、八地如实觉。三、四地无行慧。四、三地禅定。五、亦三地多闻。然此五中,从微至着,则后后起于前前。50
这是说,五种方便智分别在佛地、第八地、第四地和第三地证得。“无障碍解脱智”是指佛智,之所以名为无障碍解脱,是因为其“无二障故,是离障解脱;具十智力,权、实无碍故,是作用解脱。”51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能;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能。修至佛地,真实智与方便智已经圆融无碍。关于“一切法如实觉”,澄观解释说:“八地得无生忍,觉一切法如实性故。若觉实性,方能尽惑,于事、理无碍故,佛智由起。”52“无生忍”的意思是把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是心安住而不再动摇的意思。澄观说,修行至第八地所证得这一智能是获得佛智的由起。“无行无生行慧光”是指修行至第四地的菩萨证得了无行、无生,因为他们已经了悟一切法的“自相”与“同相”。菩萨在此地所证得的智能之相则是以无行与无生为体,因此,总称为“无行无生行慧”之光。“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善巧、决定、观察则是对此三地之禅定的若干说明。澄观解释说:“言禅善巧者,得三地满胜进分禅故,出入自在亦不染禅,故名善巧。决定者,于他四地决能发也。”观察智者,《论》云:
自智能观故,谓即三地禅中之智,非前所发四地无生之慧。彼四地之慧,此中名光明。依此光明故名明地。故四地证慧,由三地禅中修慧而发53。
可见,三地所修之禅为第四地之慧生起的前提。“善巧多闻”是对三地之禅定起用之条件的说明。澄观解释其涵义说:“此禅不离善巧多闻者,此中修慧,由后闻慧,方得起故。三节皆慧,而慧不同。言善巧多闻者,不取闻相故。”54“多闻”是指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
约法。此即澄观所言的证德、阿含德和不住道。
约撮要。澄观所说的“撮要”即提取最重要者的意思。世亲、澄观以“六决定”作为十地最核心的要义。世亲在解释《十地经》中的如下经文时用了“六决定”义:
诸佛子!是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覆护一切众生界。佛子!是诸菩萨乃能入过去诸佛智地,乃能入未来诸佛智地,乃能入现在诸佛智地。55
世亲对此经文解释说:
“善决定”者,真实智摄故。“善决定”者,即是善决定。此已入初地,非“信地”所摄。此“善决定”有六种:一者,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杂”故。二者,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三者,胜善决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经“广大如法界”故。大胜高广一体,异名法相义故,一切法法尔故。复法界大真如观,胜诸凡夫、二乘智等净法法尔故。复法界大方便集地,谓说大乘法法尔故。复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法尔故。四者,因善决定,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空”故。二、常果因善决定,得涅道。如经“尽未来际”故。五者,大善决,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次前善决定,此愿世间、涅中非一向住故。六者,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 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56
澄观则将此六者当作“地体”看待。法藏说:此段经文是言说:“初辨六决定,为地体。”法藏、澄观对此六方面作了在语言方面不同于世亲的概括:
通论有六义:一、约行体,决定坚固不退;二、望所证,决定己证;三、约烦恼,决定能断;四、约所信,决定不疑;五、约所化,决定能度;六、望佛果,决定能成57。
综合上述引文,可以确定作为十地之“体性”的“六决定”的涵义。进入初地之后的菩萨,依圣智证真顺理有“六种善决定”,具体是:第一,从修行的体相言之,菩萨之正智决定观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无杂之相,这就叫观相善决定;第二,从所证而言,菩萨之实智出世间,决定离倒惑之过,证理不虚,这就叫真实善决定;第三,从所断之烦恼而言,菩萨之行广大如法界,为一切佛之根本,决定具足断除所有烦恼的胜德,这就叫胜善决定;第四,从所信言之,菩萨之行因决定能有成果之功能,这就叫因善决定;第五,从所化度的众生言之,菩萨利他之行决定覆护一切众生界,而无局限,这就叫大善决定。第六,从所成佛果言之,菩萨证果德,入一切诸佛智地,决定而没有对于法的畏惧,这就叫不怯弱善决定。
以下依据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及世亲《十地经论》、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澄观《华严经疏》等,并约来意、约所证、约断、约所修、约修成、约寄乘法、约寄位之行、约果等八种行、相来描述说明、分析概括十地。下文关于《十地品》的上述八项内容,除所断十种障以及所证十种真如是适当采纳了论师的诠释成果之外,其余基本上是从经文中直接得来的。有些提法虽然并非直接来自于经文,但经过笔者的研究,古德的诠释与经文是没有任何诠释过度58之处。
第一,欢喜地。即菩萨初地,又作极喜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癨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证得人空、法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因而称为欢喜地。而《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入初地,有七种相状:其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其二,不好诤讼。菩萨因为乐于寂灭之道,而不与人诤竞;其三,心多喜。能使身体获得柔软,心获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大悲;其四,心悦。于转*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其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其心都得清净之信;其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给予救护;其七,无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恨少而心常乐慈行。而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经》则将其归纳为九种欢喜:“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多无恨。”这是从总体上对欢喜地的描述说明,以下分八项分别说明:
1、约来意。即菩萨进入初地修行的目的,澄观解释说:“来意者,十地之中,最初断障、证理、得圣性故。”59这是说,进入十地修行的目的就是获得“圣性”,而初地就是断除障碍而证得真理过程的第一阶梯。
2、约所证。十地的所证,依照世亲、法藏、澄观等师的一致解释,就是“离垢真如”。而依照唯识学的说法,此“真如”在十地修行中有十种名称。初地所证,如澄观所说:“由断前障证“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60此地所证的“遍行真如”是断除“异生性障”之后由我空、法空所显的真如,因为其遍于一切事物,所以称之为“遍行”。
3、约断。断即断除。关于初地的“所断”,世亲、法藏、澄观都用唯识学的说法作了解释。澄观说:
三、所断障者,《唯识》第九中“异生性障”是此所断。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此言“异生”即是凡夫。梁《摄论》中名凡夫性。此《论》“本分”中名“凡夫我相障”。此障障于初地上来就能起烦恼,是根本,故断二障。若具说者,亦断恶趣诸业果等。由斯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执著我法愚,即“异生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恶趣诸业果等。此业果等,虽非是愚,愚品类故。61
可见,初地所断的障碍有两种:一是致使凡、圣隔绝的“异生性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分别作用。以唯识学的术语讲,即断除了此二障种子所起的现行(即活动层面)而并非根源。此处仅仅指二障的粗大现行;二是断恶趣诸业果等,即断绝堕入三恶道的恶报之果。
4、约所修。即从所修角度言之,初地修愿行。经文中说,初地菩萨所发十大愿为:供养愿、受持愿、转*轮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承事愿、净土愿、不离愿、利益愿、成正觉愿。
5、约修成。即从修成角度言之,初地菩萨所修成的是信乐行。经文中说,十行的名称就是: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及供养诸佛,依教修行。世亲说:“此十种行,显二种胜成就:一、深心成就。谓信、悲、慈等。二、修行成就。谓舍、不疲倦、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如说修行等 。”62 6、约寄乘法。即从寄乘法角度言之,初地菩萨所修的是寄世间人、天乘。
7、约寄位之行。即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初地为“檀度”即“布施波罗蜜多”。
8、约果。关于初地菩萨修习所得之果,法藏、澄观都解释说:
所得果略有四种:一、得当地满时“调柔”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财果”;三、依《摄论》通达障、空,得“一切障灭果”;四、通论,得“唯识三性三无性理智及奢摩他、毗钵舍那等果” 63。
澄观在此所说的四种果,第一种是《十地品》经文所有,即调柔果、发趣果、…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