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P6

  ..續本文上一頁這叁智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但旨歸是一,這就是佛教修行中“漸進”方法的特色所在;尤其重要的是其叁,在《十地品》講到第叁地時說:

  欲度衆生令住涅,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禅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關于這五種智能,澄觀解釋說:

  第叁,“思得攝生方便”中,“方便”有五。言有五者:一、佛無礙智。二、八地如實覺。叁、四地無行慧。四、叁地禅定。五、亦叁地多聞。然此五中,從微至著,則後後起于前前。50

  這是說,五種方便智分別在佛地、第八地、第四地和第叁地證得。“無障礙解脫智”是指佛智,之所以名爲無障礙解脫,是因爲其“無二障故,是離障解脫;具十智力,權、實無礙故,是作用解脫。”51二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實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實智能;權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機說法的方便智能。修至佛地,真實智與方便智已經圓融無礙。關于“一切法如實覺”,澄觀解釋說:“八地得無生忍,覺一切法如實性故。若覺實性,方能盡惑,于事、理無礙故,佛智由起。”52“無生忍”的意思是把心安住于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忍”是心安住而不再動搖的意思。澄觀說,修行至第八地所證得這一智能是獲得佛智的由起。“無行無生行慧光”是指修行至第四地的菩薩證得了無行、無生,因爲他們已經了悟一切法的“自相”與“同相”。菩薩在此地所證得的智能之相則是以無行與無生爲體,因此,總稱爲“無行無生行慧”之光。“禅善巧決定觀察智”,善巧、決定、觀察則是對此叁地之禅定的若幹說明。澄觀解釋說:“言禅善巧者,得叁地滿勝進分禅故,出入自在亦不染禅,故名善巧。決定者,于他四地決能發也。”觀察智者,《論》雲:

  自智能觀故,謂即叁地禅中之智,非前所發四地無生之慧。彼四地之慧,此中名光明。依此光明故名明地。故四地證慧,由叁地禅中修慧而發53。

  可見,叁地所修之禅爲第四地之慧生起的前提。“善巧多聞”是對叁地之禅定起用之條件的說明。澄觀解釋其涵義說:“此禅不離善巧多聞者,此中修慧,由後聞慧,方得起故。叁節皆慧,而慧不同。言善巧多聞者,不取聞相故。”54“多聞”是指多聞經法教說而受持之意。

  約法。此即澄觀所言的證德、阿含德和不住道。

  約撮要。澄觀所說的“撮要”即提取最重要者的意思。世親、澄觀以“六決定”作爲十地最核心的要義。世親在解釋《十地經》中的如下經文時用了“六決定”義:

  諸佛子!是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覆護一切衆生界。佛子!是諸菩薩乃能入過去諸佛智地,乃能入未來諸佛智地,乃能入現在諸佛智地。55

  世親對此經文解釋說:

  “善決定”者,真實智攝故。“善決定”者,即是善決定。此已入初地,非“信地”所攝。此“善決定”有六種:一者,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如經“無雜”故。二者,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如經“不可見”故。叁者,勝善決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經“廣大如法界”故。大勝高廣一體,異名法相義故,一切法法爾故。複法界大真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等淨法法爾故。複法界大方便集地,謂說大乘法法爾故。複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法爾故。四者,因善決定,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如經“究竟如虛空”故。二、常果因善決定,得涅道。如經“盡未來際”故。五者,大善決,隨順作利益他行。如經“覆護一切衆生界”故。次前善決定,此願世間、涅中非一向住故。六者,不怯弱善決定,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 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56

  澄觀則將此六者當作“地體”看待。法藏說:此段經文是言說:“初辨六決定,爲地體。”法藏、澄觀對此六方面作了在語言方面不同于世親的概括:

  通論有六義:一、約行體,決定堅固不退;二、望所證,決定己證;叁、約煩惱,決定能斷;四、約所信,決定不疑;五、約所化,決定能度;六、望佛果,決定能成57。

  綜合上述引文,可以確定作爲十地之“體性”的“六決定”的涵義。進入初地之後的菩薩,依聖智證真順理有“六種善決定”,具體是:第一,從修行的體相言之,菩薩之正智決定觀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無雜之相,這就叫觀相善決定;第二,從所證而言,菩薩之實智出世間,決定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虛,這就叫真實善決定;第叁,從所斷之煩惱而言,菩薩之行廣大如法界,爲一切佛之根本,決定具足斷除所有煩惱的勝德,這就叫勝善決定;第四,從所信言之,菩薩之行因決定能有成果之功能,這就叫因善決定;第五,從所化度的衆生言之,菩薩利他之行決定覆護一切衆生界,而無局限,這就叫大善決定。第六,從所成佛果言之,菩薩證果德,入一切諸佛智地,決定而沒有對于法的畏懼,這就叫不怯弱善決定。

  以下依據八十卷《華嚴經·十地品》及世親《十地經論》、法藏《華嚴經探玄記》、澄觀《華嚴經疏》等,並約來意、約所證、約斷、約所修、約修成、約寄乘法、約寄位之行、約果等八種行、相來描述說明、分析概括十地。下文關于《十地品》的上述八項內容,除所斷十種障以及所證十種真如是適當采納了論師的诠釋成果之外,其余基本上是從經文中直接得來的。有些提法雖然並非直接來自于經文,但經過筆者的研究,古德的诠釋與經文是沒有任何诠釋過度58之處。

  第一,歡喜地。即菩薩初地,又作極喜地。菩薩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階位,經一大阿僧癨劫之修行,初證“真如平等聖性”,證得人空、法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歡喜,因而稱爲歡喜地。而《十住毗婆沙論》卷二載,菩薩得入初地,有七種相狀:其一,能堪忍受。能爲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並于無量恒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化剛強難度之惡衆生,心不退沒;其二,不好诤訟。菩薩因爲樂于寂滅之道,而不與人诤競;其叁,心多喜。能使身體獲得柔軟,心獲得安隱;又能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大悲;其四,心悅。于轉*輪時,心得踴悅;又心安隱無患;其五,樂于清淨。離諸煩惱垢濁,于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其心都得清淨之信;其六,悲心愍衆生。深切愍念衆生而給予救護;其七,無恚心。菩薩雖結、使未斷盡,然恨少而心常樂慈行。而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華嚴經》則將其歸納爲九種歡喜:“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踴躍,多勇猛,多無鬥诤,多無惱害,多無恨。”這是從總體上對歡喜地的描述說明,以下分八項分別說明:

  1、約來意。即菩薩進入初地修行的目的,澄觀解釋說:“來意者,十地之中,最初斷障、證理、得聖性故。”59這是說,進入十地修行的目的就是獲得“聖性”,而初地就是斷除障礙而證得真理過程的第一階梯。

  2、約所證。十地的所證,依照世親、法藏、澄觀等師的一致解釋,就是“離垢真如”。而依照唯識學的說法,此“真如”在十地修行中有十種名稱。初地所證,如澄觀所說:“由斷前障證“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60此地所證的“遍行真如”是斷除“異生性障”之後由我空、法空所顯的真如,因爲其遍于一切事物,所以稱之爲“遍行”。

  3、約斷。斷即斷除。關于初地的“所斷”,世親、法藏、澄觀都用唯識學的說法作了解釋。澄觀說:

  叁、所斷障者,《唯識》第九中“異生性障”是此所斷。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此言“異生”即是凡夫。梁《攝論》中名凡夫性。此《論》“本分”中名“凡夫我相障”。此障障于初地上來就能起煩惱,是根本,故斷二障。若具說者,亦斷惡趣諸業果等。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執著我法愚,即“異生障”。二、惡趣雜染愚,即惡趣諸業果等。此業果等,雖非是愚,愚品類故。61

  可見,初地所斷的障礙有兩種:一是致使凡、聖隔絕的“異生性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分別作用。以唯識學的術語講,即斷除了此二障種子所起的現行(即活動層面)而並非根源。此處僅僅指二障的粗大現行;二是斷惡趣諸業果等,即斷絕墮入叁惡道的惡報之果。

  4、約所修。即從所修角度言之,初地修願行。經文中說,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爲:供養願、受持願、轉*輪願、修行二利願、成熟衆生願、承事願、淨土願、不離願、利益願、成正覺願。

  5、約修成。即從修成角度言之,初地菩薩所修成的是信樂行。經文中說,十行的名稱就是: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及供養諸佛,依教修行。世親說:“此十種行,顯二種勝成就:一、深心成就。謂信、悲、慈等。二、修行成就。謂舍、不疲倦、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如說修行等 。”62 6、約寄乘法。即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初地菩薩所修的是寄世間人、天乘。

  7、約寄位之行。即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初地爲“檀度”即“布施波羅蜜多”。

  8、約果。關于初地菩薩修習所得之果,法藏、澄觀都解釋說:

  所得果略有四種:一、得當地滿時“調柔”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財果”;叁、依《攝論》通達障、空,得“一切障滅果”;四、通論,得“唯識叁性叁無性理智及奢摩他、毗缽舍那等果” 63。

  澄觀在此所說的四種果,第一種是《十地品》經文所有,即調柔果、發趣果、…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